優秀共產黨員村黨總支書記先進事跡材料
經濟發展、環境優美、社會穩定,人際關系和諧,村民們高興地編起了順口溜: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地里創金不見金;今日闊步搞轉型發展,揚眉吐氣譜新篇。走近這郊區北部鄉村里的都市,便是遠近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霍家溝村。徜徉在這個具有現代氣息的城市化村莊里,驚嘆霍家溝村變化之大、之快的同時,都會被一個人的膽略所折服,他就是優秀共產黨員、霍家溝村黨總支書記、霍家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霍松勤。在他帶領霍家溝人創業、擴張、跨越的艱辛與成功之間,在昨天與今天的輝煌背后,我們看到的是霍松勤鍥而不舍地追求卓越的企業家風采和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
一、瞄準創業突破點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霍家溝村,集體無企業,個人無副業,是一個被人稱之為“兩山夾一溝,種啥也不收,一溜土窯洞,窮的出了名”的貧困小山村。事逢絕時出人才。1990年,年僅26歲的霍松勤在七百多人的村子里被大家推選為村委主任。為人真誠、處事果斷的霍松勤,經過三年的鍛煉,三年的默默奉獻,得到村民的廣泛認可。29歲又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俗話說:“要想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針對“農村窮、農民苦、農業危險”這一村情村況,下過煤窯、跑過運輸的霍松勤清醒地認識到:坐、等、靠,守著資源,端著空飯碗,不發展就沒有出路。于是他經過縝密勘查、認真分析后首先做通兩委班子的思想工作,經過奔波勞碌,以集資和貸款的方式,終于開辦起了村辦3萬噸煤礦。這是霍家溝人挖掘的第一桶金,也為后來積累資金創造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煤礦的興辦,又建起了洗煤廠、焦化廠等集體企業。集體經濟壯大了,農民收入增加了,霍松勤——這個不辭辛苦、為民解困、敢為人先的硬漢子也終于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二、勇立潮頭敢為先
在外人眼里,霍家溝村富了。但是,霍松勤明白地下資源的有限。他告誡大家說:“我們不能坐吃山空,小富即安,裹足不前,應該及早調整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謀求更長遠的發展”。說了算,定了干。于是他帶領支、村兩委人員奔赴外地學習先進經驗,經過市場調查分析,聘請專家研究論證,緊密結合本村實情,大打項目戰、規模戰。歷經八年的滾動式發展,于逐步實現了“由地下轉地上,由黑色轉白色,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資源型向科技型”良性循環發展的新模式。現已發展成為集化工、發電、pvc樹脂等多種經營為一體的省級民營企業集團。目前企業每年上繳國家稅金近8000萬元,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3萬元,人均納稅達9萬元。實現了農村工業化、工業科技化、生活園林化、居住別墅化,一躍成為長治市全國建設小康社會樣板村。霍家溝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委員會授予“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霍松勤個人也榮獲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
在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和日益壯大的同時,霍松勤同志超前謀劃,又帶領班子成員大膽探索,成功地對集體企業進行了改制,并將67%的股份分給了村民,戶均得到了百萬資產,村民就業率達到100%,農民變股民,為全面建設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百姓利益記心間
當霍家溝村民錢袋子鼓起來時,出現了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一些村民業余時間不務正業等不良風氣。霍松勤高度重視,決心剎住這股歪風邪氣,隨即組織村兩委召開專題會議,成立了霍家溝村精神文明建設領導組,實行“干部包片、黨員聯戶”制度,在村民中認真宣傳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同時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及《紅白理事會制度》,建立了《村民誠信檔案》,在全區率先實現了遺體火化和集體陵園安葬制度。制定出臺了《和睦家庭評選活動實施方案》,并充分發揮這些群眾性組織的作用,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有效的促進了農村穩定,形成了良好的文明村風,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
為使村民住有所居,霍松勤帶領村干部加大集中規劃,用5年時間,投資6000余萬元,依山就勢,為村民建起了140余幢歐式別墅和2幢單元樓,現已有98%以上村民喜遷新居,住宅區居民全部實行免費供水、供暖、免費安裝電話、閉路電視、優惠供電、供氣。投資200余萬元,對山坡土地全部實行了退耕還林,投資500余萬元在村里規劃建成職工公寓和職工食堂。曾被市委宣傳部等十一家單位評為“人居環境上黨第一村”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