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鄉鎮黨委書記勞模事跡材料
,男,漢族,1967年3月生,1988年9月參加工作,199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文化,現任**縣**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該同志自xx年2月調任后,以一位人民公仆的高度責任感和事業心,帶領全鎮干部群眾大力發展經濟,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以人為本,努力改善民生,確保一方穩定,使該鎮各項事業均取得顯著成績。在他的堅強領導和率先垂范下,xx年,該鎮榮獲省、市“五好黨委”稱號,在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和省級衛生城市中榮立縣集體三等功。XX年在**縣成功舉辦賞荷旅游活動月中,該鎮又榮立縣集體三等功,年度績效考核獲全縣第一名。該鎮連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十強鄉鎮”、“五強鄉鎮”和省“百強鄉鎮”,他個人也被評為xx年**市“優秀鄉、鎮黨委書記”和**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XX年又被評為省“勞動模范”。
狠抓經濟促發展
xx年以來,帶領全鎮領導班子成員,首先研究制定了“工業興鎮”發展戰略,樹立了“重心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關鍵抓投資、核心上項目”的指導思想。全力支持幫助企業,大力發展經濟。他親自深入全鎮各個企業現場辦公,為企業排憂解難,幫助企業理清發展思路,積極跑資金,上項目,認真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在此基礎上,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他親自主持制定了城關鎮關于招商引資工作的有關優惠政策和獎勵措施,并取得顯著成效,僅XX年以來,全鎮就已完成華英養殖小區、河南聯塑、周口環山飼料、牧鶴飼料等落地項目10個。為繁榮農村經濟,增加群眾收入,他大力倡導全民創業,圍繞文化娛樂、旅游產品、風味飲食等,引導群眾大力發展服務業,沿龍湖周邊,幫助群眾建成了近20家集餐飲住宿為一體的“農家樂”賓館。他以“畜牧建設推進年”活動為契機,扶持廣大群眾發展畜牧養殖業,建成了段莊養殖小區,年出欄肉雞可達15萬只。如今,全鎮已建成、等養殖專業村5個,發展規模養殖戶1000多家。此外,他努力培育壯大特色經濟,圍繞“一村一品”搞開發建設,形成了行政村的旅游紀念品加工和小商品批發、行政村的建材批發、行政村的豆制品加工、白閣行政村的大棚蔬菜等市場。農村發展“菜、菌、養殖”,建起大棚蔬菜基地6000畝,食用菌160袋,發展訂單農業6000畝,建高產魚塘500畝,形成了以“種、養、加、沼”為主要內容的高產高效經濟發展產業化鏈條。XX年以來,全鎮工業企業發展已達253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家。XX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36.4億元,其中工業產值就達到20.41億元,工業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萬人,實現工商稅收4600萬元,其中縣本級財政收入2673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6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70元,綜合經濟實力居全縣之首,被命名為省“百強鄉鎮”和市“五強鄉鎮”。
“四城創建”立豐功
xx年,淮陽縣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和省級衛生城市,XX年,又成功創建“中國旅游強縣”和省級園林城市。在“四城創建”中,**鎮擔負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城區和景區建設繁重的工作任務都要靠該鎮來完成。兩年來,廢寢忘食、起早貪黑地工作。他幾乎跑遍了全城各個角落和每一處建設工地。他圍繞“一陵、一湖、一古城”的旅游優勢,努力改善景區旅游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居民素質,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環境整治力度,努力打造城市文明。xx年以來,他帶領全鎮干部群眾大打城市建設翻身仗,夜以繼日,拼搏奮斗,徹底改變了城市面貌,使淮陽古城處處呈現靚麗風姿。去年四月,他帶領全鎮干部職工、辦事處、行政村群眾及學校師生多人,開展龍湖環境集中整治活動,拆除湖中“迷魂陣”120多個,看魚棚30余處,木樁1000多根,籬笆80多架,清除了湖岸垃圾、雜草、水面漂浮物,使龍湖環境面貌煥然一新。接著,又開展了大規模的全城滅鼠活動,并于一周之內清除城區垃圾雜物500多立方。他和大家一樣共同勞動,吃住在工地,扎實的工作作風令全鎮干部群眾敬佩。在西城區,他帶領干部群眾新開辟九條道路,路兩側栽植花草樹木。XX年又大力實施城區綠化、街道硬化、和家庭美化工程,拆除古城四門周邊破舊房屋,新辟八塊休閑綠地,為創造省級園林城市和中國旅游強縣奠定了堅實基礎。
范文二
張法,男,1943年4月出生,初中文化,中共黨員,時任泖港公社黨委委員,兼任新龔大隊黨支部書記。他帶領干部群眾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精心規劃,分片實施,用三年時間使全大隊3200多畝土地全部實現農田格子化,南北一個向,灌能進,排能出,建成了穩產高產農田,幾年來,糧、棉、油產量均在全公社前列。為此,于1977年榮獲上海市農業學大寨先進生產(工作)者榮譽稱號。目前,他退休后居住在泖港鎮天樂小區4號303室。
李明甫,男,1940年10月出生,初中文化,中共黨員,時任新五公社南三大隊黨支部書記。他帶領干部群眾,抓班子建設,艱苦奮斗,不脫離群眾,堅持干部帶頭參加勞動,狠抓農田基本建設,使隊容隊貌有較大的改觀。以糧為綱,提倡科學種田,合理密植,實現農業豐收,當年就實現糧食單產畝產達到噸糧的先進單位,在地區為首創,受到上級領導的一致好評。為此,他本人也于1978年榮獲上海市先進生產(工作)者榮譽稱號。目前,他退休后居住在泖港鎮五厙老街14號。51-51免 費論文網-網-歡迎您
楊連云,男,1929年7月19日出生,高小文化,中共黨員,時任泖港鄉新建村大隊長,在農業以糧為綱抓糧食產量,搞農田基本建設時,水稻種植早稻早產,每畝達到800斤以上的泖港鄉首位,振動全鄉及全縣,為此于1978年榮獲上海市先進生產(工作)者榮譽稱號。目前,他退休后住在松江區泖港鎮新建村陳閣421號。
王云仙,男,1931年12月25日生,小學文化,中共黨員,原住泖港公社勝利大隊長浜隊,他是一個農民,自從16歲開始從事農業生產,70年代初期,由于農村農業技術落后,加上自然災害嚴重,對二麥產量,一直上不出,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此,他大膽創新,為二麥豐收,探索出一條高產路子,這就是一條溝,二麥豐收靠條溝而出名,使各生產隊二麥年年豐收,得到了群眾收評,于1978年榮獲上海市先進生產(工作)者榮譽稱號。目前,他居住在泖港鎮焦家村百家253號。
毛金寶,女,1923年出生,1989年死亡,文盲或半文盲,中共黨員,曾經擔任新興村的婦女主任,分管計劃生育工作。她是“活學活用”的先鋒人物,在自身缺乏文化水平的情況下,通過各種學習途徑及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能熟練地背誦《毛澤東語錄》及老三篇(《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白求恩》),甚至在五、六十歲時還背著語錄袋進行走家躥戶的宣傳。毛金寶的個人奮斗和工作中的出色表現在新興村的歷史上留下了屬于自己的一筆。曾榮獲1977年上海市農業學大寨先進生產(工作)者稱號。
馮纘沖,男,1940年11月10日出身,二醫大本科畢業,中共黨員,正教授職稱,1966~1978年響應毛澤東“6.26”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的指示精神,作為“種子”醫生來到偏僻農村泖港從事婦產科臨床科研診療工作,他刻苦學習,努力鉆研,廢寢忘食,一心為病人著想,竭盡所能為病人服務,研究發明了宮內宮腔鏡診療技術獲全國重大成果獎,并多次獲國家、市級科研成果獎,為婦產科醫學領域作出了杰出貢獻。于1977年榮獲上海市農業學大寨先進生產“工作”者榮譽稱號。如今,年邁的他仍然堅守在醫療衛生事業崗位上,為解決婦科疑難雜癥發揮著余熱。
顧象忠,男,1930年出生,高小文化,泖港鎮新龔村人。從1969年起擔任生產隊長后,帶領群眾帶頭苦干,科學種田,在全公社范圍內先創下了噸糧生產隊,人均分配收入全公社第一位,為此,于1978年榮獲上海市先進生產(工作)者榮譽稱號。目前退休后居住在泖港鎮新龔村大泥羅家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