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黨支部書記訪談材料
心不在寬有民則明
——訪北套村黨支部書記李冠村
[背景介紹]:北套村是遠近聞名的粉皮加工專業村,全村85%的群眾從事粉皮加工和銷售。多年來,團結帶領兩委干部,做實做細服務群眾文章,幫助群眾發家致富,一直是村黨支部書記李冠村工作的“主旋律”。擔任支部書記九年多來,他體會最深的一點就是無論做什么事情,干什么工作,都要腳踏實地,情注群眾。
問:李書記,結合你多年的工作體會,你認為當好一名農村黨支部書記最基本的標準是什么?
答:做人要講原則,為官也不例外。村支部書記雖然不在編、不在冊,算不上什么官,但身處基層,面對群眾,責任重大,要履行好職責,有所作為,最基本的標準是要腳踏實地。腳踏實地就是植根于民,心系群眾。有民諺說:“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笔欠裾嬲龘撈鸫逯Р繒浀穆氊,是否真正體現責任感,就看他是不是真正腳踏實地為老百姓謀福利。村支部書記不算是什么官,但在群眾的眼里卻是我們黨形象的直接代表,因此,應該時刻提醒自己,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干什么工作,都應該堅持以民為本。
問:眾所周知,北套村的村級債務負擔比較重,你是如何克服困難,與兩委干部一道,為群眾搞好服務,幫助他們發家致富,促進北套村經濟發展的?
答:村官兩件事,一是發展經濟,二是穩定情緒。這兩件事辦好了,在群眾眼里你就是好“官”,群眾就會擁護你。干好村支部書記,必須抓住發展不放松,一心一意帶領群眾奔富路。我們北套村是個老典型,村辦企業一度紅火,80年代發展起來的棉麻機械廠、鑄造廠,曾經是我村集體經濟的兩大支柱。但進入90年代以后,由于經營管理不善,機制不活等原因,幾處企業趴的趴,垮的垮,許多廠房長期閑置,派不上用場,集體經濟背上了較重的負擔,群眾對此意見很大。集體經濟如何發展,對我們村兩委是一個挑戰,在反復調研的基礎上,我們認為,村級經濟發展,必須立足盤活做文章,依靠改制增活力。99年,在閑置的廠房廠地上,我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先后投資建成石灰窯、面粉廠各一處,并引進了紡紗機安裝項目,使閑置的棉麻機械廠派上了用場,停產多年的村辦企業開始再現生機。
與此同時,我們把專業村建設擺上突出位置,加大了管理和服務力度。近年來,先后籌資200多萬元,硬化了村內的大街小巷,改造了自來水,更換了照明線電,又幫助加工戶協調貸款300多萬元,為200多戶加工戶解決了燃眉之急。為了維護治安、整頓市場,村里成立了由村干部、村民代表組成的治安小組,制定了管理制度,對少數村民搬門框、以次充好、短斤少兩問題,堅決予以制止,對本村人從不護短,引導他們算大帳,努力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交易環境。到目前,我村粉皮加工戶已達到500多戶,日產量20萬斤,全年總收入達到500萬元。銷售旺季,每天進村車輛達100多輛,日成交額達到20多萬元,俗話說:“富知廉恥窮刁鉆”,我村村民通過加工粉皮發了家致了富,“人人有活干,天天見收入”,不健康的東西自然也就失去了市場,干群一心,鄰里和睦,尊老愛幼,互幫互助,已成為我們村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