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優秀志愿者王文清先進事跡材料
王文清,42歲,揚州市江都區正誼加油站站長。作為一名普通志愿者,他被廣大網民一層一層地頂起:從xx年6月被
評為“揚州好人”;到同年8月當選為中央文明辦主辦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的 “助人為樂中國好人”;再到xx年1
月份,被新華社評為“中國網事·感動”年度十大網絡人物;xx年5月,他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近期又
被評為“全國優秀志愿者”……20多年來,他一直熱衷于無償獻血和捐資助學,而自己卻一貧如洗。他心地善良,而對待做好事
、善事卻十分執著,是什么信念支撐著他?他身邊的人又如何看待?筆者通過多次接觸,將所了解的好人王文清略述一二。
堅持無償獻血8萬余毫升 直面質疑 “心底無私天自寬”
從江都區到揚州市中心血站,20多公里的路,他不知道來回走了多少趟,最早騎自行車,后換成電動車,有時開出租車
的朋友送一趟。自從xx年參加捐獻血小板后,每個月雷打不動,不管刮風下雨,結冰下雪,還是酷暑驕陽,電閃雷鳴。有時,
到時間未能安排他來獻,他會主動打電話到接待處咨詢,血站工作人員非常熟悉王文清,每次都跟他說:“文清同志,別急!只
要有需要,我們隨時會通知您。”
“到一個月,自然就會想起這事,覺得有人要等著救命,我不能不去的。”王文清淡淡地說。
王文清的無償獻血史要追溯到1990年。在南京打工的他首次接觸無償獻血后便一發而不可收,從大廠區趕到鼓樓,騎車
要一個多小時啊。20多年間他累計獻血82800毫升,相當于15個成年人全身的血量,可以挽救70個人的生命。同時,他也致力于
宣傳獻血的好處。他自制獻血材料,到鄉鎮街道單位宣傳獻血。“走到哪,我就獻到哪宣傳到哪。現在,我的身體各項指標都很
正常,這說明獻血是有益健康的。”
“許多人都不理解,說我組織人到血站去獻血,從中拿了‘回扣’。”王文清主動向記者提起了人們的質疑。
“心底無私天自寬,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對此,王文清并不過多解釋,“假如躺在病床的病人是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兄弟
、姐妹、父母親人,急需輸血,我們又怎能無動于衷,又該如何去做呢?”
已經獻血8萬多毫升,什么時候是個頭?王文清說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有了新的參照目標:“歐洲國家曾報道過,德國
的男子弗蘭克·洛澤堅持每星期獻一次血,至今已超過48萬毫升。”
20余年捐資助學“能幫一個是一個”
王文清單位宿舍里有著一只特殊的捐款箱,他住的宿舍和別人一樣,大約七八個平方,一張床,一張桌子,一臺舊電視
,對于別人是臨時宿舍,而對于他,這是他全部的家。
捐款箱放了不少錢“1角,5角,1元,5元,10元……”王文清說:“這都是平時用不著的零錢!”簡陋的床上放著兩封信件,
寄信人分別是泗縣實驗初中學生小壯,泗陽縣眾興鎮桃園中路東六路小學學生小靖。
他的同事主動告訴我們:“我們都知道他四處幫助貧困學生,有周邊鄉鎮的,有蘇北農村的,遠的還有呂梁山區的。”
他極少添置衣服,一年四季都是工作服,自己省吃儉用,有一件內衣破的實在不成樣,同事硬逼著他到市區走了一趟,才簡單的
買了一件回來,“真想不通,他把錢都花在別人身上了,對女兒也很節省。挺秀氣的小姑娘,可穿的都是別人給的舊衣服。”同
事小吉不理解的搖搖頭說。
同事不理解,親人,朋友也很費解。而筆者詢問王文清時,他沉默了好一會兒,才說:“我自己的生活儉樸一點無所謂
,女兒我有一點愧疚,但與那些貧困孩子相比,她有吃有喝,不受饑挨凍,還算幸福的。”
他每次都說:“幫就幫了,說那么清楚干啥。”“能幫一個是一個。”僅宿遷,他就資助了五、六個孩子,“每個孩子
500元學費,還有文具,他一個上班的人,能有多少工資啊。”許多人不理解。山西呂梁區的孩子小莎,小軍從小學到大學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