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美黨員事跡材料3篇
在花荄鎮益昌社區,有這樣一名女共產黨員,誰家當家人下崗了,誰家孩子患重病了,誰家老人無人照料了……總能看見她時常穿梭于大街小巷、千家萬戶忙碌的身影,管百家事,操千家心,用堅毅和激情,溫暖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感動著社區每一條街巷。她,就是益昌社區主任何莉蓉。
今年53歲的她,默默扎根在社區這個最基層的工作崗位上,已足足十年整。十年來,她哭過、愁過、委屈過,唯獨沒有后悔過。在這里,她有一個特別而又親切地名——“小巷總理”。
“人生誰沒有坎,既要幫助,也要講原則!”
XX年7月,益昌社區招聘社區干部的公告貼出,引起了全社無數群眾的關注。何莉蓉通過層層選拔,成功競選社區委員一職。那時候,誰也沒有料到當初的柔情女子,在經歷了人生中的兩次重大變故后,竟然堅強地站了起來,成為了老百姓貼心的“女漢子”。
追憶何莉蓉人生的兩次重大變故,可謂“往事不堪回首”! 1999年,隨著經濟形勢的巨大變化,何莉蓉從花荄商業公司的一名會計主管變成了下崗失業人員。豈料,造化弄人,厄運不斷。不久,何莉蓉家的頂梁柱垮下——她的丈夫因公意外傷亡,丟下15歲年幼的兒子與她相依為命,生活變得愈發艱難。
經歷了風雨,更懂得珍惜!何莉蓉心里清楚:老百姓選她任社區干部就是對她的認可和信任,要真心實意為群眾謀福利,才能對得起他們投出的神圣一票!進入社區工作的何莉蓉,時刻將群眾的冷暖放在心里,盡心盡力地服務社區群眾。XX年,她憑借多年的干事業績和群眾基礎,又成功當選社區主任,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小巷總理”。
剛當選主任的何莉蓉,在日常工作中發現,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呈逐漸增多的趨勢。如何讓社區居民安居樂業?成為了何莉蓉一直在思索的問題。天生愛動腦筋的何莉蓉,不斷地想新點子、找新辦法。她主動與花荄鎮政府、縣就業局反映情況,通過增設公益性崗位、職業技能培訓、發放低保金等方式,千方百計幫助社區居民解決生活困難,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目前,全社區新增加公益性崗位21個,幫助居民小額貸款創業15戶,165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幫助292戶經濟困難家庭申請了低保。XX年——XX年,益昌社區連續三年被省人社廳評為“四川省充分就業示范社區”;XX年被評為“綿陽市創建創業型示范社區”。
小社區是大社會的縮影,各種矛盾經常會以不同方式在社區舞臺上出現。
“群眾的合理要求,要盡量滿足;群眾的不合理要求,敢于堅持原則,用真情贏得群眾的理解。”何莉蓉談道。社區劉忠英同樣遭遇家庭變故,35歲的劉忠英成為了單親母親。迫于生計,劉忠英便找何莉蓉表達給予辦理低保的述求。清楚政策的人都知道,劉忠英的述求根本不符合低保辦理政策。何莉蓉便耐心解釋,多次委婉地拒絕。然而,卻遭來劉忠英的不理解。氣急敗壞下的劉忠英,抓住何莉蓉的頭發不放,強行要求辦理低保。經社區民警一再勸阻,劉忠英才就此松手。心胸寬大地何莉蓉不但沒有生劉忠英的氣,反而苦口婆心地再次給她解釋,還用自己下崗失業的親身經歷告訴了劉忠英:“困難不可怕,只要勤勞,同樣可以過上幸福的好日子!”
在何莉蓉的真情感染下,劉忠英最終放棄了低保申請,主動選擇了靈活就業的方式,在社區周圍做家政服務。如今,劉忠英通過勤勞的雙手,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帶著真情做事,群眾最終會理解、支持的!”
自地震以來,位于安縣舊城區的益昌社區時常被人調侃為安縣的“非洲”,陳舊的建筑,泥濘的街道,臟亂的集市……為了提升安縣城市形象,打造濱水花荄,益昌社區成為了花荄舊城改造的重點區域。“拆遷工作”便成了何莉蓉和社區其他干部們的重點工作。XX年,被稱為“天下第一難事”的拆遷工作陸續展開。
“我是一名黨員,事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何莉蓉說。為了贏得社區廣大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何莉蓉發動全社黨員,在拆遷前期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入戶摸底調查、宣傳、動員等工作,推心置腹的與群眾交談,認真聽取群眾心聲,找準主要原因,對癥下藥,硬是啃下了舊城改造這塊難啃的骨頭!
蔣秀峰是益昌社區的自行車修理店店主,他租住的店面屬于社區的公產房,也屬于舊城改造范圍。“5·12”地震造成了墻體嚴重傾斜,成了危房。在地震排危時期,何莉蓉就勸他不要繼續居住,但蔣秀峰依然固執地不愿意搬遷,還威脅道:“要搬就搬到政府去,不然我拿什么來吃飯?”。后來,何莉蓉數次登門勸說,蔣秀峰的態度才稍稍緩和,每次遇見何莉蓉一班人馬時,總是重復一句話:“感謝你們關心!”,但就是不提“搬”。何莉蓉始終沒有放棄,用春風化雨般地溫暖慢慢地感染著蔣秀峰:每到暴雨來臨,何莉蓉總是第一時間趕到蔣秀峰家噓寒問暖,詢問房屋漏雨情況;每逢閑暇之余,就算繞道也要到蔣秀峰家與他攀談幾句套近乎;逢年過節,何莉蓉還不忘關心、看望他,并給他送上節日的祝福。“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何莉蓉的不懈努力下,終于融化了蔣秀峰石頭般的心。XX年7月,他同意搬遷。
何世凱是典型的想利用搬遷實現自身利益述求最大化的一家私房戶。他家位于舊城改造的b區,當所有居民都已搬遷之時,何世凱依然不為所動。何莉蓉同樣不停地給他做思想工作,有時找何世凱談話至深夜十一二點,聲音都變沙啞了!在何莉蓉的真情勸導下,最終贏得了何世凱的理解和支持,同意搬遷!
“社區工作沒有什么訣竅,如果有,那就是帶著真情做事,群眾最終會理解、支持的!”何莉蓉說。她相信,只要像對待自己父母、兄弟一樣關心他們的生活,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最終會深得群眾的信賴和支持的!
李志平同志,1974年4月生,中共黨員,1998年畢業于河北建筑科技學院,XX年1月調到昌黎縣信訪局工作,從事信訪督查工作至今。自從調入縣信訪局從事信訪工作以來,李志平同志始終堅持學習政治和業務理論,牢固樹立了法制觀念和公仆意識,扎實工作,恪盡職守,在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加強黨性鍛煉和黨性修養,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使自己的黨性觀念進一步提高,樹立良好的個人黨性形象;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有效維護了全縣社會穩定,受到了上訪群眾的認可和同志們的好評,為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加強信訪理論學習,熟悉各項法律法規,提升業務能力。
為了盡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剛剛步入信訪工作的李志平同志,4年來不斷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不斷加深對各項方針政策的理解,增強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敏感性和準確性,以便正確把握工作方向,全面、準確地處理群眾反映的信訪問題。向接待經驗豐富的老同志學習,積累先進經驗,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審判綜合能力。辛勤的耕耘孕育著豐收的喜悅。4年間,他憑借扎實的業務功底,充分發揮業務優勢,敢于迎著困難和矛盾上,妥善處理一些重大的群體性事件。同時,李志平同志不斷加強信訪和群眾工作業務知識的學習,以自身熟練的業務能力,促進了我縣信訪和群眾工作進一步走向程序化、規范化和法制化。工作中李志平同志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學習先進地區的工作經驗和好的作法。李志平同志通過電話聯系、當面請教等方式,向上級主管部門學習,向鄉鎮和縣級部門學習,積極探索信訪和群眾工作新路子。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自己的工作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為做好信訪和群眾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為民解難,為黨分憂,甘愿奉獻自己,是李志平同志從事信訪工作的基本動因和一貫做法。
李志平同志一直從事信訪督查及三級交辦案件的辦理工作,始終站在處理信訪案件的第一線。信訪工作的特點決定了越是到節假日,群眾上訪的沖動越強烈,信訪問題越突出,信訪工作者的工作壓力也越大。從事信訪工作4年來,李志平同志和他的同事及局領導從未舒舒服服、順順暢暢地過一個節假日,睡個安穩覺,常常是剛一休假就接到勸返上訪人員的通知。今年“兩會”期間,李志平同志不分白天黑夜,晚上在車站勸訪,白天在局里處理信訪案件,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和鄉鎮努力化解矛盾,在各鄉鎮各單位的配合下,將上訪人員全部接回并落實了穩控措施,沒有發生一起越級訪。
三、牢記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時刻將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為群眾解困。
上為黨委政府分憂,下為人民群眾解難,積極協調解決群眾的合理訴求,是李志平同志從事信訪工作的基本原則。對一些長期上訪人員,李志平同志始終堅持在做好上訪人長期的思想轉化工作的同時,還要對上訪人所反映的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和分析,在不帶來負面影響,不給黨委政府添亂的情況下,盡可能為上訪人解決合理訴求。例如XX年省聯席辦交辦的非正常進京上訪積案涉及我縣昌黎鎮何家莊村周聰,主要反映拆遷安置問題,接到此案件后,李志平同志多次到縣拆遷辦及昌黎鎮政府調查走訪并積極向縣領導匯報,為縣領導提供第一手資料。經協商,周聰替其母親何寶琴簽署了拆遷安置補償協議,周聰及其母親何寶琴已簽訂保證書,保證今后不再為此事上訪。昌黎鎮一街西花園48號宋秀英,年近60歲,已經有近十多年的上訪歷史了,要求法院執行()昌民初第1154號、()昌民初第1437號民事判決。李志平同志接手此案后,多次到有關部門對此案進行協調,詳細了解情況,并提出解決方案。目前昌黎鎮一街西花園已進入拆遷程序,宋秀英本人同意隨著西花園拆遷一并解決房屋糾紛問題,并書面保證不再上訪。為她解除了后顧之憂,跑了十幾年的上訪戶終于息訪。
四、貼近群眾,視群眾為親人,想方設法幫助上訪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近年來,隨著改革的縱深推進,社會利益格局不斷調整,部分群眾或利益受損,或心態失衡,各種矛盾和問題不斷涌現,加之全縣近年重點建設工程多,群眾信訪總量一直在高位運行。信訪和群眾工作呈現新特點,集體訪、重復訪和群眾赴京上訪、非正常上訪上升幅度大,人數多,規模大,持續時間長,行為激烈,全縣信訪和群眾工作形勢非常嚴峻。信訪和群眾工作難度越來越大,信訪工作人員少,工作十分辛苦,還時常被上訪群眾責罵。
面對這種狀況,李志平同志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數年如一日,不計名,不計利,不攀比,任勞任怨,常常用張云泉等信訪戰線的先進人物對照激勵自己。因此,李志平同志不斷為自己打氣,不能被困難嚇倒,一定要迎著困難上,保持平和的心態,盡力做好信訪和群眾工作,為黨委政府分憂解難。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在處理信訪案件時,李志平同志始終堅持從尊重、理解、關心人的角度出發,盡力多做疏導、解疑、順氣工作。對信訪群眾確有合理訴求而未能解決的,李志平同志總是以一杯熱茶、一張笑臉相迎相勸,并認真為其協調解決合理訴求。對部分要求過高、行為過激的上訪人員,接訪時勇于忍受叫罵,讓其出氣和發潑,然后以理相勸,理直氣壯進行教育和幫助。
愛的是為黨分憂之崗,敬的是為民解難之業。在過去的4年里,李志平同志在本職崗位上做了一些應當做的工作,能夠很好的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李志平同志開拓進取,務實工作,努力開創我縣新時期信訪和群眾工作新局面,為我縣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他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高尚道德情操。
馬曉紅同志,局事業單位人事管理處處長。她沒有轟轟烈烈的典型事跡,也沒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工作近三十年,作為一名老黨員,始終默默無聞地做好本職工作,兢兢業業,服從組織分配,不計較個人得失。工作以來,多次被評為優秀公務員、優秀共產黨員和系統先進個人,是我們“身邊最美黨員”之一。
遵紀守法,努力提高服務意識。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遵守黨的紀律,嚴守道德底線,做到言行一致,光明磊落,令行禁止,廉潔自律。生活上艱苦樸素,與人為善,團結同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處理事務對事不對人,不感情用事,不厚此薄彼,公開各項政策和辦事程序,實施陽光政務,力求公平公正。作為一名公務人員,不論在哪個崗位上,都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問題,細致耐心地做好每一項工作。
主動學習,不斷提升業務水平。自覺學習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掌握崗位所需的政策和業務知識,虛心向領導、同事和兄弟市地同仁請教,努力做一個政策嫻熟、業務精良的干部。同時,注重收集和積累相關業務政策并匯編成冊,指導和幫助相關單位人員熟練掌握政策,逐步規范日常管理的程序和辦法。
勤勉工作,認真完成各項任務。多年來,在每一個崗位上,都能認真履行職責,任勞任怨,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注重調查研究,為基層單位解決實際困難。不斷完善辦事程序,力求管理工作科學、規范、有序。
李曉榮同志作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在工作崗位上始終如一,嚴謹求實,勤奮刻苦,兢兢業業,較好的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時時處處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論學習、聯系群眾和遵紀守法等各方面都較好的發揮著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飽滿折工作熱情、扎實的工作作風、優異的工作成績,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普遍好評。
1975年元月,他高中畢業回到了家鄉,當年正趕上村里選衛生員學習,被選上到市里學習一個月,當時的代教老師看他學習認真,接受能力強,代教老師向市衛生局推薦,衛生局點名要他當上一名“赤腳醫生”。他的理想就這樣實現了。談到理想,他還有一段難忘的回憶:那是在讀小學的時候,他同班同學陳冬春的母親就因為在家生小孩發生難產大出血死亡,大眾小孩都沒有得救。因為當時村里沒有接生員,交通又不方便,要是當時有懂醫的及時發現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他同學失去母親的悲痛,生活上沒有娘照顧的艱難,對他刺激很大,他想:“我長大了要當一名醫生,為老百姓解除病苦。”
鄉村醫生這種職業是很辛苦的,它沒有節假日,沒有白天黑夜,沒有晴雨、冰雪,隨到隨時診,隨叫隨到,但他對他所選的職業,無怨無悔,他離不開病人,病人需要醫生,雖然苦點累點,方便了群眾,為群眾解除了病痛,是他最大的安慰。
光有一顆為群眾服務的心是不夠的,還得有一定的醫療水平,為了讓自己的知識得到提高,他從不放棄任何一次學習機會,遇到自己看不懂的病,會找資料,請教比自己知識多的同事或上級醫院的醫生,病人需要轉診時隨同病人一起到醫院詢問接診醫生是怎樣處理轉送的病人,這樣自己也就學到了知識。記得有一次我村鄧代鳳老人由于胃出血被轉送到市人民醫院住院花去了8000多元的醫療費,她第二次胃出血,由于治療及時只花了幾百元就治好了她的病;接連還治療了幾位胃出血的患者。為病人解除了病痛,又為他們節省了醫療費用,病人康復的笑容和感激的話語,是他精神和事業的支柱,再苦再累也值。
在擔任“鄉村醫生”的三十多年當中,接診、出診上萬人次,接生小孩上千人,從未出現一例醫療事故。近幾年,又擔負著全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任務,每季度為65歲以上老人健康體檢、高血壓患者體檢,糖尿病、精神病人的隨訪、孕產婦建卡和隨訪工作,工作量大,回報少,但工作需要人做,為群眾做些對他們有益于身體健康的事,為圖回報,只求心安就好。
為了廣大村民的身體健康,他愿奉獻一生的心血,愿他在有生之年為保一方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