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醫生個人事跡材料(精選8篇)
優秀醫生個人事跡材料 篇1
從事臨床工作三十多年,一直都是把“醫者仁心”這句名言作為自己的從醫風格,用自己的仁愛之心對待每一位患者。在醫療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刻苦鉆研、精益求精,視病人為親人,為無數的患者解除病痛,也贏得了廣大患者的良好贊譽。
20xx年冬天,天氣非常寒冷。晚飯后,有一位老病友突然打電話說自己的家人出車禍,胸部嚴重外傷。聽說他現在在X市人民醫院工作,直接把親戚把他送市醫院搶救的。接到電話,他二話沒說就跑步來到醫院ICU病房。患者雙側多發性肋骨骨折并肺挫裂傷、血氣胸、創傷性休克,傷情非常嚴重,給病人檢查后積極組織、參與搶救工作,因為診斷明確,搶救及時,病人很快脫離生命危險,體征趨于穩定。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他每天再忙都要去ICU病房查看患者病情,為患者進行精心的治療。病人傷情恢復的很快,快出院時,其女兒將兩千元紅包塞到他的手中,說是無論如何都要報答他的救命之恩。當時推脫不了,就先收下了,之后叫護士長把這錢交上病人住院費。
來到X市人民醫院工作后,這樣的例子,在工作中數不勝數,不勝枚舉。一如既往的堅守著自己三十多年從醫風格和醫者情懷,把自己仁愛之心通過精湛醫術撒播于廣大的患者心田,多次收到病人和家屬送來的錦旗和感謝,然而他始終如一,帶著一顆仁心,為病者去除傷痛,為醫者傳播德風。
優秀醫生個人事跡材料 篇2
、男、40歲、本科學歷、學士學位、中共黨員、副主任醫師,現任xx醫院副院長。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骨傷科臨床工作,是中醫院骨科學術帶頭人。勤于學習,醫術日精。xx年本科五年畢業,當其他同學都選擇留在大城市時,他毅然決定回到自己的家鄉。那時,中醫院骨科是空白,
1999年5月-20xx年5月在中醫學院一附院骨科進修1年。為了充分利用時間,在進修期間能汲取最大量的知識,他每天晚上騎車十多里地到xx醫院復位室學習骨折脫位的手法閉合復位,一個夜班之后,早晨再騎車去中醫學院一附院上白班,雖然很辛苦,但每晚十多例骨折整復的學習機會,使他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從頭到腳人體每一處骨折的整復手法一一記在心里。學習結束回到本院后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臨床實踐,運用小夾板治療四肢閉合骨折,患者痛苦小,費用低,術后功能恢復好。并逐漸總結出一套治療治療骨科常見病的綜合療法。該法包括推拿、牽引、烤電、小針刀、中藥外敷內服,為我縣許多多年的腰椎病、頸椎病、膝關節患者解除了痛苦,在當地和周邊地區群眾中建立起很高的信譽。為了全方位運用各種手段為患者治療,又師從于我國骨科前輩王家鼎教授一年半,到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骨科深造半年,使他的骨科疾病的診斷及手術技術大幅提高,逐漸成長為xx縣一名優秀的骨科醫師,中醫院骨科學術帶頭人。聯合第二醫院骨科為中醫院帶出了一批骨科技術人員,使骨科成為中醫院重點學科,開展四肢創傷骨折內固定手術,并完成xx縣第一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20xx年該科被確立為中醫骨傷科專科重點建設科室。深入科研,敢于創新。
他在診療工作中理論聯系實際,不斷從實踐中總結創造,在繼承傳統治療方法基礎上自己摸索出一種獨特的'治療手段:劉氏指針療法。指針療法在我國流傳已久,但近三十年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及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各種現代化診斷、治療設備的廣泛應用,臨床治療越來越單純依賴藥物與手術,學術界對于一些傳統治療方法逐漸邊緣化。這樣,患者就診費用越來越高,藥物毒、副作用發生的事件越來越多。同時還有些患者恐懼手術、穿刺等各種有創治療,使一些臨床大夫束手無策。頸椎病、腰椎病、急性腰扭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及部位軟組織損傷是中醫骨傷科常見病,幾乎占骨科門診量的80%,其中絕大部分都具備非手術治療指征,但治療起來病程長,保守治療需要多元化的治療手段。針灸與推拿手法作為主要治療手段,其療效已被廣泛認可。然而一些患者(尤其女性患者和兒童)素來懼針,不敢接受針灸治療。他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中,治療各種疾病多配合指針療法,有些單純使用指針,均取得滿意療效。為進一步系統、規范的研究指針療法在骨傷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與規范,20xx年申請科研課題"針療法在骨傷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與規范",20xx年xx省中醫藥管理局批為指導性科研計劃項目。在他的主持下,課題組成員客服了條件與經驗的不足,使課題研究按期完成,達到了預期目標,并發表相關論文三篇。經專家組鑒定,認定該研究成果在國內具有創新性和先進性,具有同領域領先水平,xx年6月,獲省科技廳頒發的科技成果證書。他工作中勤于思考、不斷探索歸納,撰寫學術論文6篇,其中5篇發表于國家級核心期刊。勤修醫德、無私奉獻自xx年8月起擔任副院長,一貫以身作則、高度負責、任勞任怨、敢于承擔責任。堅持每個工作日出門診,手術、查房等臨床工作不放松。
優秀醫生個人事跡材料 篇3
1月24日,荊州一醫主治醫師王醫生是第一批進入隔離病房醫療人員,第一輪換崗后,剛解除隔離觀察的王醫生再次主動請戰,重返抗擊疫情第一線。疫情當前,使命必達。王醫生一直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醫務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一個念頭:救人
“患者的心率快速下降,如果不做緊急處理,患者會很快出現心跳驟停。”王醫生毫不猶豫地沖上去,給患者開始實施胸外心臟按壓,進行搶救,隨著急救藥物開始起效,患者的生命體征逐漸平穩,轉危為安。
搶救時空氣中的氣溶膠密度較大,暴露的危險更大,實施胸外心臟按壓時大幅度的動作可能會導致防護服的破損。面對危險,誰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搶救患者,必須爭分多秒。在搶救之前,王醫生設想過萬一遇到危險情況應該怎樣做,然而真正操作起來,這種擔心早被拋到腦后,“光想著怎么救人了。”好在一切順利,沒有發生意外。這樣驚心動魄,與死神抗爭的.場景無時無刻不在隔離病房內上演,高壓力、高緊張的狀態是工作日常,半夜起來搶救患者更是習以為常。
一種態度:責任
每天早上8點王醫生都會準時穿上防護裝備。查房時,王醫生都問的特別細,包括患者的流行病學史,體溫、咳嗽等癥狀,年齡、基礎疾病,檢查結果及用藥情況,等等,進而做出判斷。
對確診患者,王醫生責任就是執行新冠肺炎專家組治療方案。患者個體差異很大,有的癥狀輕,有的危重,有的恢復快,有的遲遲不見慢,有的還伴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其它疾病……王醫生和醫療團隊采用綜合療法和個性化治療,確保每一名患者得到科學合理的救治。“這既是為患者負責,也是為患者家庭和社會負責,把好治療最后一道關口,讓患者順利康復,安全回歸家庭和社會。”王醫生說,這就是戰“疫”醫生必須承擔起的特殊的責任,和他一起并肩作戰的一線醫護人員還有很多,“他們都很年輕,也更辛苦,夜班8個小時,不能休息,特別困時,只能趴在桌子上及躺椅上稍作休息。”
一個信念:擔當
“這次新冠疫情,我們以前沒有遇到過,但是出于醫生的職責,生命相托,關鍵時刻我們必須托得住。必須有信心、有能力,更是有擔當有責任去盡力救治患者。”王醫生已經1個多月沒有回家了,新年安排的節奏全部打亂了,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是王醫生愛人在安排。
王醫生每天要工作十多個小時,而且沒有休息日。他說經過這次實戰有了隔離病房工作的經驗,比如穿脫防護服、怎樣對病人檢查治療等。按照要求,出隔離病房后需醫學隔離觀察14天,2月25日,王醫生立刻申請再次進入隔離病房。他希望,現在沒有新增病例,按照這樣的節奏持續,疫情早日結束。疫情結束后,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將手里沒有完成的手術做完。
優秀醫生個人事跡材料 篇4
20xx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迅猛暴發,由點及面,很快波及全國。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全國醫護人員和疾控工作者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前赴后繼、視死如歸,投入到了與病毒搶奪時間、挽救人民生命的偉大斗爭中。同志們立下了神圣的誓言:無論生死,不計報酬!
在這千千萬萬名抗疫戰士中,有一位疾控新兵,她叫。
24歲的xx20xx年x9月剛剛入職到儀征市疾控中心檢驗科。平時工作刻苦、勤奮,深得大家的贊許。
20xx年x11月,被派往揚州市疾控中心進修學習PCR技術(生物學的聚合酶鏈反應)。20__年1月30日,當她接到去揚州市疾控中心協助檢測新冠肺炎病毒核酸工作的通知時,沒有絲毫遲疑,收拾行裝,立刻趕往揚州市疾控中心報到。
在長達26天的時間里,她全程參與了揚州市疾控中心的核酸檢測任務,包括樣本的前期處理、核酸檢測體系的配制以及核酸的提取工作。穿上厚重的防護設備,在實驗室里一待就是4、5個小時,最長6個多小時,加班到凌晨更是家常便飯。悶熱、疼痛、饑渴,但她始終不叫一聲苦、不喊一聲累,兢兢業業地完成所有工作。
`父母也是醫務工作者,一家三口同在抗疫一線,每天在繁忙工作的同時,給予了她很大支持。晚上加班到很晚的時候,他們一邊擔心女兒的安全,一邊又怕打擾她的工作,常常在家一直等她進了家門才會回房休息。雖然家在臨近的邗江區,但一家三口在一起吃飯的次數卻屈指可數。
作為檢驗隊伍中最年輕的一員,積極主動地承擔各項工作。“能干,吃苦耐勞,認真負責”是揚州市疾控中心檢驗科老師們對她最多的評價。
在結束了揚州市疾控中心的調用工作后,她立即回到了儀征市疾控中心檢驗科的崗位,投身到新的工作當中,開展疑似新冠肺炎樣本采集、送檢單匯總、樣本的核對等工作。
當前,新冠肺炎還在肆虐之中,任重道遠。我們相信,有全國人民的共同奮斗,有無數個象一樣優秀的醫護人員、疾控工作者的忘我拼搏,我們必將取得最后的勝利!
優秀醫生個人事跡材料 篇5
“護理仁心思患者,披星戴月我回遲。”這句話遠遠道不盡呼吸內科纖支鏡室介入組專職護士、主管護師小鄧早出晚歸的艱辛付出。見到她的那刻,怎么也不能把面前這個溫柔秀氣的女子和人們心目中做事風風火火,獨挑大梁的主管護師形象聯系到一塊。組里都稱37歲的她“鄧姐”,她在這個團隊是老隊員了,也是呼吸內科纖支鏡室唯一的一名專職護士。周日能休息已經很滿足了。
說起工作壓力,小鄧淡淡一笑:“其實沒什么,我們干的是這行,要說辛苦大家都很辛苦。”然而誰都知道,從肺功能檢測到科室病歷整理及支氣管鏡室,按理要三個人完成的工作,都是由她一個人包攬。每一項都繁忙,尤其是肺功能工作和支氣管鏡室的工作,但小鄧總能安排得井井有條。她還協助兒科鐘禮立主任在省內率先開展兒童支氣管診治工作,并培養了兒童支氣管鏡專職護士。為此,小鄧幾乎放棄了醫院規定的所有節日,“公休假從來沒休過,沒人替,休了手術等不了,病人不樂意,周日能夠休息已經很滿足了。”因為這項工作技術含量高,別人很難分擔。早上七點半,小鄧就已經到了門診的纖支鏡室,做好房間的消毒工作,并且清點儀器,做好各種準備工作。將近8點預約好的病人就來了,她就開始給患者做霧化麻醉。8點半做纖支鏡的醫生來了,小鄧又成了他們最好的助手。一個上午會有三四名病人來做檢查,醫生輪著上,護士就只她一人,必須一直筆直地站在醫生的右邊,精神高度緊張,一站就是四五個小時。醫生結束檢查,把病人送回去了,她還要認真清洗纖支鏡,藥洗、酶洗、刷洗,烘干。最后她還要清理纖支鏡室。下午更是艱苦地戰斗,一般都是一些復雜的操作,比如為腫瘤病人放支架,氬氣刀切除腫瘤,大容量的肺灌洗,胸腔鏡,難治性氣胸的纖支鏡封堵術等。隨著項目的不斷拓展,前來做纖支鏡下介入治療的病人越來越多。前去采訪的那個下午,小鄧和呼吸科主任劉志光為兩個矽肺的病人做肺泡灌洗,抽凈了16瓶大瓶的生理鹽水,足足做了5個小時。從工作室出來,小鄧隨手擦了擦著額前的汗,喘了口氣告訴記者,“病人都是排隊在等候,每次手術都是一個輪一個,必須先先術前準備,然后做手術,最后再消毒。每個步驟缺一不可,所以不能中途休息。”一次普通手術將近兩個小時,作為主管護師的小鄧每次都必須全程工作,天天周而復始重復,難道就不厭煩嗎?“不厭煩啊,我很熱愛這份工作呢。”她臉上洋溢著一種成就感,“覺得好有挑戰性,特別是看到患者一個個康復出院,很享受這份成功的喜悅。”我這一輩子都記得你。
小肖是湘西的一名女教師,69歲,支氣管出現畸形,大量細胞壞死,氣管下段腐爛發白,被當地醫院診斷為肺癌,數次治療無果后,她幾乎絕望了,抱著試試看的心情來到了湖南省人民醫院介入肺病組,經科主任劉志光反復檢查后,確診為內膜結核。小肖重新燃起了希望,接受了一系列治療。小鄧見老人總是顧慮重重,不厭其煩地開導她,下班也一定要叮囑老人幾句才放心離開。幾次手術后,老人慢慢有所好轉,在她眼里怎么看小鄧有如自己的親閨女一般。老人每次來復診一定要帶些土雞蛋來,無論小鄧怎么推脫,她仍然執意要送,面對老人的慈愛,小鄧索性認了這位“媽媽”。十多次的氬氣、冷凍、高頻電的治療后,在4月11日的`最后一次復查中發現,她的內膜結核奇跡般地痊愈了,小鄧高興得像個孩子。小肖卻拉著“女兒”的手老淚縱橫,“孩子,我這一輩子都記得你!”漢壽的葉新花,也是一名支氣管內膜結核病人,她的親戚在網上看到網友發帖稱贊該院介入肺病組有個獨門秘籍:經支氣管鏡選擇性大容量肺灌洗新技術效果很不錯,于是介紹她前來治療,治療一次病情略有好轉后她卻準備回家,小鄧很是詫異,特意找患者問個究竟,原來葉新花經濟狀況不好。小鄧將情況及時反映,醫院決定對患者減免費用,在門診治療。經過數十次治療,見到復查診斷上清晰的痊愈報告,葉新花激動萬分地對小鄧說,“要不是你幫我,我恐怕已經沒希望了!”
她有一雙長滿繭子的手,小鄧曾經有一雙芊芊玉手,十指修長,溫柔如水。曾經的全家福照片上,她白皙娟秀的雙手,疊放在她女兒的胸前,真是讓人羨慕。而做完消毒工作后的她脫下手套,一雙手又紅又腫,粗糙無比,每個指節都長出了硬繭。長年累月的護士工作,特別是近兩年在纖支鏡室的超負荷工作,小鄧的手已不再秀氣。可她并不在乎,“我的手粗糙了,病人的氣管支氣管通了,呼吸順暢了,病人的肺清透了,煤渣、石棉洗出來了……”纖支鏡室也從以前院感科眼里的“老大難”變成了現在的標兵單位。
對于小鄧每天的加班,家人早已習以為常,豁達的丈夫能夠體諒她,工作之余總是盡量爭取早點回家做家務。十三歲的女兒也很懂事,小小年紀自理能力很強。“老公從沒因為我加班抱怨過,”小鄧一臉愧疚,“女兒也不吵,做完作業后她就開始盼著我回家。”至于周日會不會安排和家人外出玩,她笑了,“也許等我退休了才會有時間陪他們出去玩。”原來她心疼老公平時辛苦,每逢周日,便呆在家里盡量多做點家務。
優秀醫生個人事跡材料 篇6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已經百歲高齡的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醫生李桓英的事跡令人動容。中央宣傳部8月20日以云發布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李桓英同志的先進事跡,授予她“時代楷模”稱號。李桓英同志的事跡經網絡傳播后,引起廣泛的關注,廣大干群通過多種方式表達對她的由衷敬佩。向李桓英同志學習,重要的是從“時代楷模”身上感悟信仰的力量,努力做新時代的奮進者、實干家。
優秀醫生個人事跡材料 篇7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每當我哼唱起這首歌時就不禁想起身邊那些平凡而善良的人,正如孫宸的父母捐獻亡女器官時說“看著女兒的器官給別人帶去生的希望,就像他還活著一樣。”寒門學子劉春拾金不昧時說“我只是將錢還給真正的失主。”美國警察德普里莫為流浪漢買鞋時說“我時刻謹記要與人為善,因為世界上有許多人過得并不好。”他們為世界播種下一粒善的種子,而這種子正在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深植每個人心中。或許你會說這些人太遙遠,那就讓我來講述一個生動而實在的故事,一個真實在我身邊的普通人——__區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萬軍醫生,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攜手抗擊疫情時,他在干什么呢?他只是一個社區服務站的普通醫生,或許他不能像北大協和的專家們那樣挽救病人生命于水火之中。或許他不能去參加“中醫中藥中國行”那樣重大的全國巡回演講。他只能在這小小的社區服務站里去關心守護每一位病人。在同事眼里,萬醫生是一個隨和可親的人,溫文爾雅,做事永遠都是不急不躁。每天清晨,我們總會見到他忙碌的身影,不是忙著給病人開藥方、就是幫病人測血壓,遇到病人咨詢問題,他更會熱情地給病人解答。在這抗擊疫情的特殊時刻,萬大夫更是對自己嚴要求,各種院感工作毫不馬虎每日執行并登記,日復一日,周而復始。醫生的工作就是這樣千篇一律。但萬醫生卻用他的熱情感染著身邊的同事,溫暖著病人的心。他是不是一位好醫生,只要去看看病人的笑臉便可知曉的一清二楚。
我記得有一天有一位年老的高血壓病人在萬大夫這就診。萬大夫為病人查體時擼起病人的褲腿看看是否有水腫的情況。就診結束時病人起身離去,可能因為年老動作不便又或怕耽誤其他人的時間沒有整理衣服便倉促準備離開診室。萬大夫看到后很自然的從椅子上起身,蹲下身幫老人放下了褲腿。老人一個勁地說著:“謝謝,謝謝您大夫!”滿是感激之情。還有一次他為病人打針,打完針后病人裸露著大半個身子。萬大夫見狀拿起病人的外套輕輕的為他披上。這些事在他眼中及其尋常,但卻觸動著我的心。在我感慨醫務工作繁瑣、勞累的時候,萬大夫卻用他的行動向我展現了做為一個醫生的偉大。他用他的行動得到了患者的信任和尊重。從平凡到偉大可能只是一念之間、一步之遙。他是醫生中的真、善、美。那就是待病人要真誠,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技術上要技術完美”。看到萬醫生的做法,“大醫精誠”之感油然而生。
他這樣一個平凡的人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做了一件平凡的事卻彰顯了文明道德、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愛心情懷,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看到了平凡中的崇高與偉大,讓我想起四個字“凡人善舉”。凡人善舉,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大愛,植根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親切可感、真實可信。他一個小小的行為便勾起身邊人樸素的情感和心靈的廣泛認同,從而推動大家一起去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做一件善事容易,對一位病人認真和藹也容易,但日復一日的“真、善、美”卻不易。毛主席曾說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堅持不懈才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春秋輪換三十年,他人生最美麗的青春和汗水早已融入了這片熱土,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但充實的每一天在平凡中更凸顯真實和樸實。在萬大夫看來,到醫院找他的都是患者。對每一位患者,他總是熱情相待、虛寒問暖、詳細了解病情,然后對癥下藥。有些老人不識字,萬醫生就耐心叮嚀用法用量。萬醫生深知普通群眾生活的不容易,對病人他從來不開大藥方。對一些熟識的慢病患者萬大夫經常到家里去為別人檢查,工作繁忙實在脫不開身是就打電話詢問情況。他不但督促病人按時服藥就連生活上的點點滴滴也幫病人想著。“您血糖高燙腳要注意水溫,您血壓高吃飯少放鹽,您這太胖了得減減肥!”這些話總是掛在他的嘴邊。有的.病人跟他打趣到“什么都管干脆上我家去得了”就憑這些,他深得患者的信任和敬佩。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在文化激蕩、思想交鋒、價值觀碰撞更加激烈的當下,一些人的價值觀和利益觀發生錯位和扭曲,日益膨脹的物欲卻漸漸掩蓋了善良的本性,出現了“信念動搖”和“價值缺失”,人們開始變得自私自利、冷漠無情。不管發生大事件還是小事件,總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冷眼旁觀”。有時候我們只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細心看看身邊的人,就會發現溫暖滿人間。我們的周圍并不缺少道德正義和凡人善舉。
萬醫生不僅在細微處關心、照顧病患,更讓我敬佩的是無論烈日炎炎還是冰天雪地只要病人需要他隨時出診。要知道我們并沒有必須出診的義務。有一天外面飄著鵝毛大雪,來門診看病的病人也很少,突然來了一位中年男子很著急的說老人在家頭暈惡心但行動不便沒法來看病。萬大夫聽聞此話,二話沒說拿起診箱就去給病人看病去了。體檢時一些老人行動不便,萬大夫早上六點天還沒亮就到單位準備東西到家了里為他們抽血化驗,上門為患者輸液打針量血壓就更是家常便飯屢見不鮮了。我問他:“干嘛把自己弄得那么累?”他卻說“我做好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卻換來大家的平安和笑臉,是我賺到了啊!”他的夢想很簡單,就是做一個好醫生,踏踏實實的為病人服務,做好那些小事。我在用這份工作養家糊口的時候,他在工作中尋找快樂。就像同樣抒寫一份病例,我把那當作功課,他寫出的卻是助人為樂!
他時時把笑臉掛在嘴邊,似乎沒什么事可以把他惹惱。工作中總會遇到一些病人嘮嘮叨叨沒完沒了的問問題,一個降壓藥能說上半小時。大部分醫生會認為說了你也不懂按我說的做就行了,可萬大夫的耐心勁著實讓我佩服,它他可以幫病人做個血壓監測的小本子再為病人講解降壓的原理分析血壓不達標的原因,我說“您不煩啊?說了他們也不懂啊。”萬大夫卻說“我也不是想讓他們懂,其實病人就是想跟咱們聊聊天,心里就踏實病也好了大半了。”還有一次有一個病人拿著別人的醫保卡要開藥沒有任何身份證明被萬大夫拒絕,病人當即大怒。臟話罵的難聽的很,旁人都聽不下去了。萬大夫一點沒惱怒依舊和善的說只要拿來身份證明隨時都能給您開,病人拂袖而且去。過了幾天這個病人又來門診開藥,估計想著前兩天的事自己也有些不自在連忙道歉。萬大夫絲毫沒有介懷更是熱情有加,還安慰病人說生病了都著急上火可以理解。他的從容淡定感染著身邊的每位同事,讓我們也都“心大”了許多了。
凡人善舉就像我們小時唱的兒歌一樣“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里面”一樣那么簡單那么容易,可又不簡單不容易。匯涓流而成江海,積小善而成大德。凡人善舉,凝聚的是關愛,溫暖的是社會,雖然人平凡、事情小,但蘊含的能量不可小看。我們每個人都要以“凡人善舉”為鏡,認真查看自己在言行舉止之中,有無小善不為之時,有無違德失范之處,有無不善不義之事,從而把善行善舉盡心盡力地做好,更好地引領人們向善、從善、行善。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從關愛身邊人開始,就能使“凡人善舉”從個人自發行為變成社會的普遍自覺,從我改變,從我做起,就能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社會正能量。?
優秀醫生個人事跡材料 篇8
,女,xx年10月11日出生,黨員,大學本科,醫學學士學位,副主任醫師,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門急診科科主任、基層黨支部書記。
主要事跡:
1、組建發熱門診,制定管理制度流程和崗位職責,做好培訓工作。為了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我院從1月18日起開展發熱門診接診工作,由于我院是精神病專科醫院,雖然有發熱門診但從未接診過一例發熱病人,所以發熱門診的工作是從零開始。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作為門急診科的主任和黨支部書記,勇挑重擔,擔任發熱門診工作小組組長,在醫院領導的堅決支持下從組建醫護人員就位發熱門診崗位和發熱預檢分診崗位;到準備各種物資;到挑燈夜戰以最快的`速度根據防控指南制定出發熱門診的各項崗位職責和流程,應急預案等并做好人員崗前培訓,要求防控各項知識做到全員全覆蓋培訓。只用了一天的時間發熱門診開始接診發熱病人,及時做好了對發熱病人的排查和診治工作。
2、做好黨建工作,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作為支部書記,帶頭講政治,牢記黨的宗旨,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勇挑重擔,面對疫情沖在最前面,帶領科室的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積極要求入黨的群眾,積極投入到發熱門診的工作中,還發展支部一名群眾在疫情防控攻堅戰中火線遞交入黨申請書。在醫院黨委的號召下,更多的黨員同志主動要求到我們發熱門診預檢分診崗和發熱門診醫生崗位來,黨員沖在一線,充分發揮了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我們有信心打贏這場抗擊疫情攻堅戰。
3、堅守一線,帶病堅持工作。發熱門診的工作,從最開始的零經驗到理順工作流程,總結經驗教訓,修改工作方案,協調發熱門診的各項工作,這需要組長的堅守和堅持。疫情防控期間正值春節假期,放棄了與家人團聚,不顧自己身體有病,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