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事跡材料300字(精選7篇)
勞模事跡材料300字 篇1
是xx醫院的內科主任。從踏上醫生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下定決心做一個有真才實學、有赤誠愛心、能為患者解除病痛的白衣天使。在20多年的臨床實踐中,他潛心研究醫療技術,曾先后在北京協和醫院、韓國仁川吉病院心臟中心學習。期間,他不放棄任何一個參與實踐的機會,掌握了心血管領域的前沿知識和技術。回國后,作為心血管專業學科帶頭人,他開始了冠心病介入檢查及治療,至今已獨立完成冠狀動脈造影20__多例,介入治療近1000例,平均每年收治心血管患者600余人次,并多次指導完成危重病人的搶救。
一所醫院,病人門診量的多寡取決于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信譽度等品牌效應。任內科主任的6年,也是普仁醫院內科發展壯大的6年。以病人數量為例,20__年的內科門診量是14萬人次,而到了20__年,這一數字已達22萬人次,增長幅度為64%。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病人經常對他說:“看到你就如同吃了定心丸,心里踏實。”曾有一名患者來京做手術,術后出現了嚴重心血管并發癥。那幾天,始終沒回家,困了就在病人床前打個盹,餓了就吃包方便面,對患者進行全天候觀察,找準病因,對癥治療。雖然很累,但當他看到患者的病情日漸平穩,最終康復出院,他覺得再辛苦也值。
學無止境。多年來,在先后在市級、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運動實驗與冠脈造影臨床結果比較》,《超聲心動與冠脈造影結果臨床分析》等很多專業論文,還參與完成了《經皮冠脈腔內成形術及冠脈內支架置入治療冠心病》的科研課題。從不唱高調,他只明白,作為一名醫生,只要時刻把患者放在心上,就無愧于白衣天使的稱號。
勞模事跡材料300字 篇2
一說到勞模,很多人都聯想到那些做出巨大成就,披紅掛彩,經常在報紙媒體上大肆宣揚的風云人物,而我所關注的勞模卻恰恰是生活在我們身邊,容易讓人忽視的平凡人。
寬廣潔凈的大路上
當晨曦中的第一抹陽光沖散了夜晚最后的黑暗,當夕陽把最后一片紅光灑遍暮色將至的小區。一個稍有點佝僂的`推著小車,拿著掃帚身影總會出現在寬廣的大路上——他就是我們小區街道的保潔員王師傅。一年四季,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用汗水和污垢換來了我們小區街道的潔凈。每當我看到他那張疲憊但很滿足的臉時,一股暖流激蕩著我的胸腔,辛苦我一人,潔凈千萬家,這不就是我身邊的勞模嗎。
充滿活力的校園里
教室里,看著老師那慈愛的面容,我們會很放松自如。看著老師那溫柔鼓勵的目光,再難的題目也難不倒我們;看著老師那恬靜美麗的微笑,我們的讀書聲總會變得溫柔,富有感情。辦公室里,老師在辛苦地批改著一本本作業。看著,畫著,嘴角洋溢著微笑。我笨拙的筆實在無法贊美您——老師,我只想說,老師,您就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可歌可敬的勞模。
溫馨的家里
自打我們降生到這個世上,一份不可推卸而又光榮的責任便落到他們肩上,他們就是我們最親最愛的爸爸媽媽,從呱呱墜地到嗷嗷待哺,從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從不諳世事到長大成人,每一步都離不開我們的爸爸媽媽,他就是我們身邊的勞模,不計代價,不求回報的勞模。
他們就是我心目中的勞模,我心目中的勞模,多得實在是舉不勝舉,再多筆墨也寫不盡、敘不完。就讓我們把最熱烈的掌聲獻給他們!
勞模事跡材料300字 篇3
,1994年參加工作,20xx年擔任園林綠化工程隊隊長職務以來,以隊為家、身先士卒,以自己的專業優勢,務實創新,在短短的幾年中,使綠化工程隊隊伍成為了能打硬仗、敢于肯硬骨頭的園林綠化工程隊,他創新創業、銳意改革,使本單位有了革新式的變化。他帶領本部門的廣大干部職工團結奮進、攻堅克難、任勞任怨、甘于奉獻,為牡丹江市的園林綠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謀事業為大家,抓生產舍小家。近年來,為了能使本單位在短時間內的工作狀態有個新的變化和起色,能讓市區的廣場、街路的美化、彩化能有新的變化,給廣大市民帶來日新月異景觀視覺,他夜以繼日忘我的工作,克服愛人沒工作、孩子老鬧毛病、老人長期有病在床的家庭困難,帶領專業技術骨干走現場、查實情,凌晨迎月上崗,晚歸月影相隨,如有綠地施工建設時,就同施工隊伍風雨無阻、晝夜兼程,保質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務。為了使干部、職工隊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具體的`體此刻實際工作中,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真正的構成戰斗力,化為生產力,更好的為城市的園林綠化建設獻計獻策、盡心盡力,他將職工作為自己的親人來看待,關心備至;為了能讓專業好、技術強、有性格的專業骨干重新發揮積極作用,情感并注。透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使隊伍有了動力,大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
勞模事跡材料300字 篇4
一顆愛心,傳授知識,點燃智慧,潤澤生命……這是從教29年的真實寫照。在教育生涯中,從事班主任工作21年,做教研組長16年。幾十年,打造了她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人格魅力,煉就了她循循善誘、技藝精湛的教學技能,構成了她寬嚴有度、潤物無聲的教育風格。她用自我的學識,贏得了學生的熱愛、家長的信任、同事的欽佩。而這背后,則是她的付出和奉獻。
在班級管理上,全心奉獻。即使母親身患重病期間她也從未耽誤過工作,無論多疲憊,只要跨進學校,她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出此刻學生面前。
她班里以往有個學生對學習方向十分迷茫。發現了他的思想波動,便幫忙他挖掘生物方面的潛質,為他的學習供給了動力。最終,這名學生以644分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她帶的班多次被評為市區級先進班團體,她本人也被授予北京市中小學優秀班主任“紫禁杯”特等獎。
堅持進行教學反思。經過多角度反思,她不斷總結經驗,找出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教育科研積淀了基礎,為課題研究供給了實踐素材。20__年,她主持區級規劃課題《高中數學教學中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現已順利結題。同年,她與北京教育學院聯合舉辦的“有效課堂教學的研討”活動受到專家好評。作為北京市數學骨干教師,她主持的“整體把握函數主線教學”研究,得到了專家的肯定。
時刻關注著國際教學領域前沿研究成果。幾年來,她做了上百萬字的學習筆記,她撰寫的百余篇論文,多次榮獲國家級、市級一等獎。五十載春秋風華,三十年丹心執守。如今,雖已有絲絲白發,但她依然奮戰在摯愛的三尺講臺。
勞模事跡材料300字 篇5
,女,漢族,1973年6月在基層崗位工作22年,秉承“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生產技能專家、勞動模范,是企業基層職工的優秀代表。
鉆研業務,勤學不輟。多年來堅持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業務技術水平,先后完成發電廠及變電站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的學習,專業技術水平日臻成熟,在xx省、國網公司和省公司各級專業競賽中屢獲佳績。扎根基層,敬業愛崗。在變電站一線工作14年,她多次發現設備嚴重危急缺陷,避免了設備和電網事故的發生。在擔任于莊站站長期間,她率先組織開展班組建設工作,于莊站被評為標桿示范變電站,榮獲“中央企業學習型紅旗班組”、“華北電網公司青年文明號”等榮譽稱號。在變電運行工區生產調度工作崗位上圍繞工作重心服務生產一線,精心編制生產計劃,編制作業指導書和工作標準,改進工作流程,為典型作業現場提供技術指導,被評為xx市“十佳服務人員”。帶徒傳藝,教學相長。參與編寫完成《變電站值班員現場實用技術》一書,作為變電站值班員培訓的`基礎教材;她擔任教練,帶領選手們在xx年省公司變電運行專業知識及技能競賽中取得團體和個人雙第一名,并獲得“供電公司知識技能競賽優秀教練員”稱號。帶頭創新,開拓進取。“電力技術創新工作室”圍繞變電站中心工作,通過改革工器具提高工作效率、編制軟件程序解決工作難題、創新多樣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培養青年人才,共完成288項創新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和專利共91項,xx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xx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勞模事跡材料300字 篇6
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新問題時,總是把年輕的隊員們叫到身邊,手把手地現場教學。遇到困難,他又總是站在第一線。今年3月3日中午時分,位于撫生路330號前的兩根電桿被路過的大車撞倒,電桿之間的一臺變壓器摔壞,致使撫河以西、朝陽洲中路以南直至朝陽農場大面積停電。情況險急!正在外面搶修的接到事故報修,立即帶領第一批搶修人員5分鐘后趕到現場,10分鐘后,留守值班的隊員按照現場發回的指示,緊急調配好車輛、物資趕到。大家齊心協力,趕在下午14:30前恢復了兩條線路的送電。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行動的感召力是無窮的。在榜樣帶動下,隊員們爭先效行,團結拼搏。工作時,沒有你推我搡,只有爭先恐后;生活中,沒有得失計較,只有互幫互助。他們是同事,是師徒,是戰友,是兄弟。
跟在一起干供電搶修19年的副班長黃良華深有感觸地說,在言傳身教下,班員們團結友愛,親如一家人。一次,班員羅德明的兒子不慎從二樓摔下。聞訊后,從現場搶修完畢,連午飯也沒來得及吃一口,心急火燎直接趕到醫院看望。班里的其他隊員則自告奮勇地承擔起更多的'工作任務,讓羅德明安心地照顧好孩子。
今年的年三十,跟往常一樣,早早來到班里,等待著與班員們團聚。班里的同事想到多年都沒跟家里人吃頓團圓飯,都“趕”著他回家。笑笑說:“這里也是我們共同的家啊!我這個家長怎么能缺席呢?”就這樣,他堅持留下來,和隊員們一起在值班室里一邊守著電話,一邊相互祝福著新年,度過了又一個特殊的團圓夜。
勞模事跡材料300字 篇7
10多年來,她精心打造房地產開發公司這支隊伍,投身經濟建設主戰場,勇立潮頭,開拓進取,承擔了大量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詳細內容請看下文房地產開發公司總經理全國勞模事跡材料。
建設了一批保障性住房,讓千千萬萬百姓住上優質舒適的房屋,有了稱心如意的家。在公司取得非凡業績、發展壯大的同時,她不忘回報社會,積極參與、推進慈善公益事業,贏得
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贊譽,獲得了“全國勞模”、“江蘇省環保形象大使”、“江蘇省慈善之星”等諸多榮譽,展示出新時代女性的驕人風采。
身居陋室,自小立志蓋好房對許多出人頭地的人來說,苦難童年經常是規律性的成長起點。自幼家境貧寒,她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和家人寄住在水渡口一間簡陋房屋的情形。“房子是向人借的,質量很差,一下雨就漏得不成樣子,而且到處漫水。”說,兒時生活的艱辛在她的腦子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讓她體味到了百姓的冷暖,也練就了她堅強不屈的性格。
從那時起,她就立下志向:長大后一定要干出一番事業來,在改善自己境遇的同時,多給那些生活困難的人一些幫助,讓他們享受到社會的溫暖。
1982年,淮安二建面向社會招工。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報了名。然而,公司在招考時卻規定:誰抬黃沙多就選誰。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服輸的強忍著剛失去父親的悲痛,從一樓到五樓爬上跑下,一口氣抬了26筐。考官驚呆了,他們不敢相信,一個25歲的柔弱姑娘竟這般頑強!正是這26筐黃沙,奠定了了今后的人生航向,成為她實現“為百姓蓋好房”夢想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