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公司優秀網格長先進事跡材料范文(通用3篇)
移動公司優秀網格長先進事跡材料范文 篇1
,常州移動禮嘉洛陽營業部網格長,20__年加入移動,先后經歷過財務、客戶經理、商客班長多個崗位,她的座右銘是“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作為一名網格長,她始終以“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的核心價值觀要求自己,致力于打造一個深入踐行“誠樸奮斗 創優爭先”理念、講政治、愛拼搏的團隊,為公司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不忘初心,黨建領航強心骨
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定期匯報思想動態、工作成效,20__年被列為入黨積極分子。在“和創入格”的企業發展理念指導下,她積極行動,與禮嘉洛陽屬地街道、社區、管委會、企事業單位開展“黨建和創”,提升客情關系,以黨建帶業務,真正做到黨業融合,促成與多家單位 “黨建和創”結對共建,并開拓和對講、和直播、云服務多項業務。
多管齊下,支撐團隊提能力
作為客戶經理團隊的“領頭雁”,她多舉措提升客戶經理專業知識、培養業務拓展能力。堅持每日工作例會,跟進網格業務拓展工作進度,聽取客戶經理重點難點匯總,組織團隊開展共同研討;開展拓展演練,讓客戶經理模擬客戶開展業務推介演練,熟練話術修正錯誤表述,固化最優洽談方式應對突發狀況;塑造“比學趕幫超”的網格文化,在營業部內制作文化墻,定期進行“亮點推廣、明星上墻”,在網格內形成互助、探索、奮斗的工作氛圍。在她帶動下,禮嘉洛陽營業部集團條線在20__年10個月中有7個月在全區一類營業部中排名第一。
攻堅克難,拼搏創新爭一流
在工作中,始終保持拼搏的韌性,搶抓業務的創新。在某集團物聯網項目中,摸排商機、業務推介、實地考察、業務定制、達成意向、最終簽約各環節跟進了一年多,期間遭遇了客戶質疑、政策調整等多重困難,但并沒有影響她達成目標的信心。通過對客戶需求的深入了解,她改變原有物聯網單一售卡模式,通過“模組+卡”銷售模式成功打動客戶,為客戶量身定制全流程服務,最終實現雙贏。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信念支撐著將網格工作有序推進,也讓她收獲了優秀客戶經理、先進個人等榮譽。未來,她將繼續以滿腔熱情投身于網格工作,積極創新、拼搏進取,在基層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光與熱。
移動公司優秀網格長先進事跡材料范文 篇2
努力并不一定最終成功,但不努力永遠不可能成功。成功的要素都有什么?從剛滿18歲的中國單板小將蘇翊鳴在北京冬奧會上成功摘得中國單板滑雪冬奧首金,并最終獲得一金一銀,我們或許可以看出答案:天賦、伯樂、努力、堅守、機遇。
20__年2月18日,蘇翊鳴出生于冰雪資源豐富的吉林省吉林市。他的父母都是滑雪發燒友,所以蘇翊鳴4歲時就和父母一起上了雪場。當年,滑雪在中國還不算普及,根本沒有適合小孩的裝備,蘇翊鳴就用大人的雪板和護具開始了滑雪生涯。他學得很快,沒多久就可以熟練換刃并在中高級雪道上自如馳騁。
據吉林蜂巢俱樂部創始人劉偉回憶,蘇翊鳴是特別有靈性的小孩,第二年就能做轉體動作,“開始是我們教他,但沒幾年就是他教我們了。他還經常參加大人的比賽,一點都不畏懼”。
被稱為“銀發單板俠”的張亦兵是蘇翊鳴的雪友“大爺”之一。今年60歲的他曾見證了蘇翊鳴7、8歲時從大跳臺上往下“飛”,9歲時第一次在雪上做“前空翻”。
蘇翊鳴曾就讀于吉林市萬達實驗小學,當年的班主任何玲回憶說,蘇翊鳴從小就想當單板王,想當奧運冠軍。他的專注力非常強。
就在蘇翊鳴的滑雪技術已超越身邊雪友之時,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一個伯樂——中國職業單板滑雪選手王磊。
據王磊回憶,他當時正在北京舉辦一個青訓營,蘇翊鳴是學員之一。“很快我就發現,蘇翊鳴不但模仿能力特別強,小小年紀還會自己去琢磨動作,通過思考讓這個動作做得更好。這和其他孩子完全不一樣。他身上有一種對這項運動的極度熱愛,絕對是個好苗子。”
蘇翊鳴滑雪生涯中的第二個伯樂是日本教練佐藤康弘,這是一位有近30年執教經驗、為日本培養出世錦賽女子冠軍和世界杯男子冠軍的著名單板滑雪教頭。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后,佐藤康弘接受中方邀請,執教中國單板滑雪大跳臺及坡面障礙技巧隊。蘇翊鳴是他最得意的門生。
根據中國不少選手是跨界而來的情況,佐藤研究出一套“速成法”,能在較短時間內提高運動員水平。像蘇翊鳴這樣具備相當基礎的選手則更是如虎添翼,成績提高迅速。兩人剛接觸時,蘇翊鳴還只能完成翻轉兩周,現在則已是在訓練中完成內轉1980度抓板動作的世界第一人。
蘇翊鳴的好友、在北京冬奧會上獲得2金1銀的谷愛凌說,天賦只是在運動員接觸項目時能起到助推作用,但沒有一個奧運冠軍是純靠天賦成功的。
多位曾與蘇翊鳴一起訓練的隊友表示,蘇翊鳴的成功不是偶然,背后是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
移動公司優秀網格長先進事跡材料范文 篇3
從57歲至今,李桓英的人生都給了麻風病研究。是她,讓麻風病變成可治療的普通疾病;也是她,讓麻風病人從“鬼”變回了人。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在麻風病研究的道路上,98歲高齡的李桓英還在繼續前進。
1958年,留學美國的李桓英只身輾轉回到中國。“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切還百廢待舉,正是急缺人才的時候,作為中國人就應該回來。”她婉拒了世界衛生組織續約邀請,甚至還瞞著定居美國的父母。
1978年,李桓英調到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從此,57歲的她將全部精力貢獻給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麻風病是人類古老的疾病,歷來是備受歧視的、致殘的“不治之癥”,不但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還給社會帶來莫大的恐懼。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就連許多從醫的人也對麻風病人繞道而行。
李桓英不怕,她大膽創新,將國外先進的治療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率先開展了服藥24個月就停藥的短程聯合化療和消滅麻風病的特別行動計劃。短短幾年,肆虐數千年的麻風病魔成了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全國麻風病人從11萬人降至不足萬人,年復發率僅0.03%,遠低于國際組織小于1%的標準。
1994年李桓英的治療方案被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推廣。1996年,她又率先在國內開展消除麻風運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促進了麻風病的早發現、早治療。
“以前人們對麻風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那個邪,就要和這種錯誤觀念斗。”李桓英用自己做試驗:病人家的水她仰頭就喝,飯捧起就吃;病人試探著同她握手,她拉著就長時間不松;遇見病人,她總是拍拍肩膀,摸摸鞋里有沒有沙粒……麻風病患者說:“麻風病把我們從人變成了鬼,是李教授把我們從鬼變回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