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糧食典型事跡材料范文(精選3篇)
鄉村振興糧食典型事跡材料范文 篇1
我叫,是西固鎮故現村一組人,現在居住在雷公路南苑小區三單元四樓。家中五口人,我、兒子楊雷,兒媳婦王佳,孫女楊曉倩,還有一個孫子叫楊辰逸,均是勝利小學的學生。勝利小學的孫瓊老師是六年級五班楊曉倩的幫扶老師。
孫瓊,1984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是白水縣城關鎮勝利小學基層扶貧的一名一線教師,她以務實的工作作風,認真的工作態度,突出的工作業績,多次被學校和上級單位表彰,贏得了全校教職工的一致好評。在她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用心教書,做一個負責任的教師;用愛育人,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用心做事,當好學校少先隊的勤務兵。
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她以扎實的工作態度,勇挑重擔,深入貧困學生家庭宣傳黨的政策、了解學生所需,積極為幫扶學生提供幫助。
楊曉倩同學在20__年秋季轉入白水縣城關鎮勝利小學,剛到學校時,特別害羞,不敢大聲回答問題,更不敢下課和同學們一起玩耍。作為幫扶教師,孫瓊老師便每天下課都主動去班級里找楊曉倩,帶著她和其他同學一起游戲玩耍。為了讓楊曉倩盡快適應新學校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模式,孫瓊老師帶著她一起復習課程、分析試卷,陪著她一起整理歸納知識點。時不時在辦公室聊聊天、談談心,了解她最近的情緒變化。當孩子受到班主任表揚時,孫瓊老師都會準備小禮物送給孩子作為獎勵,讓孩子更加自信、上進。還介紹班里性格開朗的同學給她認識,在孫瓊老師的努力下,楊曉倩慢慢適應了班級生活,喜歡和班里同學一起游戲,在班里有了交心的好朋友,上課時能夠大膽地舉手回答問題,主動上臺進行課堂展示,學習成績飛速提升。20__年秋季期末考試時楊曉倩的語文考了全班第一,其余課程都在90分以上。20__年成績一直穩居班級前三名,全校前十名。20__年成績全級前十,還被評為校級三好學生、十佳少年、優秀少先隊員。
在疫情發生的特殊時期,孫瓊老師了解到孩子的父母不能回鄉,便帶著新衣服和零食去家里看望楊曉倩和她的奶奶,她告訴楊曉倩要聽奶奶的話,要幫著奶奶多分擔家務,做一個讓大人放心、父母開心、老師喜歡的少先隊員。當學校發放課本,孫瓊老師將楊曉倩的課本打包好送到小區門口,并準備了一些熱敷眼罩,讓孩子在網課學習的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的眼睛。孫瓊老師時常與楊曉倩的奶奶在微信上聯系,從各方各面關心了解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關懷。
得知孩子的奶奶由于年齡大了,身體不好,在家照顧她和弟弟,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掙錢,半年多才能回來一次。孫瓊老師經常上門看望,并帶去各種禮物、讓姐弟倆開心。
女孩子的心思都很細膩,楊曉倩同學也是一樣。有次,在過生日的前幾天,她悄悄地說:“孫老師,我下周就要過生日了,可是我媽媽還在外地打工,她從來沒有給我梳過漂亮的頭發,每天都是我自己梳洗的。”看著孩子委屈、難過的眼神,她心疼極了。在孩子生日當天,為小姑娘梳了美美的頭發,還送了她一個粉色大蝴蝶結發繩做禮物,孩子開心極了。回家后奶奶還專門給她打電話,說孩子高興地跟院子里的阿姨說,是老師媽媽給她梳的辮子,還有漂亮的頭花,孫老師對她就和自己的親女兒一樣。
她說,我是社會的一個分子,也是一名人民教師,更是一個共產黨員,我們不但要立足本職工作,還要多措并舉,發揮和調動一切力量,為教育扶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育是用一片樹葉搖動另一片樹葉,幫扶是用一顆心靈感動另一顆心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點亮愛的燈盞,喚醒貧困學生心靈中最美好的東西,讓人性發出最燦爛的光輝。對貧困學生多一份愛心,就會讓我們的社會少一份遺憾。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政府的關懷讓我們倍感溫暖,學校的`幫助讓我們淚流滿面,還有孫瓊老師的細心,耐心,貼心更使我們產生了由衷的感謝。我們全家將努力將楊曉倩和楊辰逸兩個孩子培養成才,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回報國家,回報社會。
鄉村振興糧食典型事跡材料范文 篇2
張,青島市水文局黨委委員、紀委書記,于20__年4月至20__年10月在省派莒縣鄉村振興服務隊工作。該全面貫徹省委“帶著初心使命來、守著初心使命干、檢驗初心使命歸”的總體要求,認真履職盡責、主動擔當作為,推進鄉村振興各項任務取得積極成效,使幫包村干部群眾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充分展現了水利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良好形象,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了力量。
始終堅定政治立場,努力提高政治素質和政治能力。張時時刻刻、方方面面把講政治放在第一位,堅決把“兩個維護”落實到鄉村振興戰略具體工作實踐中去。一是加強學習。堅持支部周四集中學習培訓制度,認真做好學習筆記,學思踐悟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積極走進田間地頭、群眾家里、項目工地,向鎮村干部學、向老百姓學、向專家們學,進一步增強了工作積極性主動性。
二是嚴格執行制度。嚴守兩周一輪休的隊內管理規定,自覺踐行每周至少三天進村入戶的工作要求,把全部精力用在處理村內事務、推進村里項目上,把自己當成一名普通村民,同群眾打成一片、干在一起。
三是認真參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與省直機關同步開展主題教育,深入學習、客觀查擺、即知即改,切實增強了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的責任感使命感。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決貫徹中央決策和省委部署,切實增強了“四個意識”,堅定了“四個自信”。
全面貫徹省委決策部署,有序推動幫包村“五大振興”。一是抓好產業項目這個重點。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經服務隊策劃、村支部協調,一次性流轉土地500畝,高標準建設招賢鎮玫瑰產業示范園;組織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利用省級專項資金、市級協調資金、水利移民資金為大羅莊村建設冬暖式大棚15個,村集體年增收近30萬元。20__年村集體收入56萬余元。
二是抓好美麗村居建設這個關鍵。積極推進大羅莊村省級美麗村居建設,協調資金40多萬元建成省級標準化衛生室1處,推動建設百姓大舞臺1處、街角公園1處,全村所有道路實現瀝青罩面,綠化、亮化、美化全部完成,全村實現雨污分流、三線下地,全村308戶安裝天然氣、136戶安裝壁掛爐和地源熱泵,實現清潔供暖。推動美麗庭院和垃圾分類走深走實,建立積分兌換超市,創建美麗庭院287戶,全省婦聯現場會到村觀摩。
三是抓好文化生活這個保障。組織成立腰鼓隊伍、廣場舞隊伍,協調文旅部門送戲(電影)下鄉,舉辦青少年演講比賽、農民豐收節等系列活動,協調文旅、科技等部門建設村莊閱覽室、科普館,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增進了干群關系。
四是抓好支部建設這個根本。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建強支部、帶好支書、培養后備力量。完善黨員活動室,規范組織生活。深入挖掘大羅莊村紅色歷史,設計建設村莊紅色記憶館,傳承弘揚本色精神,教育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創新實施黨員巷長制,評選出21名巷長,帶頭參與鄉村治理、化解矛盾糾紛、反映群眾訴求,打通了支部聯系群眾的最后一米,該工作被《人民日報》報道。建設大羅莊村黨建融媒體平臺,通過網絡連通鎮、村、群眾,實現了黨務、村務、財務網上公開。加強教育培訓,連續兩年舉辦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培訓班,直接培訓到支部班子、小組長、黨員巷長,先后赴濰坊、東營、淄博等地考察學習,錘煉了黨性、開拓了視野、解放了思想。利用每月25號議事學習日這個平臺,主動到村宣講政策、講黨課,提升了支部書記抓黨建、興產業的認識。
五是抓好脫貧攻堅這個前提。持續聚焦聚力“兩不愁、三保障”,多次走訪貧困戶,核實完善檔案資料,確保貧困戶信息精準;組織志愿者定期入戶清理衛生,用服務隊募集企業資金為貧困戶免費硬化院內小路、安裝天然氣和清潔取暖設施;村里還利用募集的2萬元資金設立愛心基金,及時救助貧困戶和困難群眾。
六是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這個重點任務。第一時間中止春節假期,于正月初三返回莒縣,積極參與村內24小時防疫值班、外來人員排查、疫情防控政策宣傳、口罩等物資協調等,親自參加并組織黨員巷長參與疫情防控,兩名村支部委員帶病堅持工作。黨旗在防疫一線高高飄揚。
始終堅守廉潔自律底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紀律上的規矩人。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省委實施辦法,做到說話講禮儀、辦事講規矩守紀律。切實克服家庭實際困難,嚴格執行服務隊工作、學習規定和兩周輪休一次的工作紀律,未因家庭困難影響日常工作。及時接受廉政教育,筑牢廉潔自律防線;作為支部紀檢委員,還通過組織觀看反面典型案例、參觀莒縣黨性教育基地等方式,推動支部從嚴管黨治黨落細落實。
鄉村振興糧食典型事跡材料范文 篇3
20__年,竹溪縣豐溪鎮普嶺村小毛被村民推選為村文書,這一年也是胡懷萍難以忘記的一年,因為丈夫小毛不再是以前那個需要東奔西跑的建筑工人了,但她也知道,丈夫肩上的擔子和責任也更沉重,她語重心長地告誡丈夫“村民推選你為文書,其實還是之前做包工時攢下的好口碑,既然當了文書,咱一家人肯定支持你的一切決定,你只管放心去干,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從此,小毛扎根基層,一心服務基層事業。
20__年村兩委換屆,小毛以全票當選為普嶺村黨支部書記。他在當選后的第一個支部會上說:“感謝全體黨員對我的肯定與鼓勵。以前做文書工作,重在執行,只要實事求是,不出差錯,干部群眾就沒什么意見;現在主持村里全面工作,感覺壓力很大。在抓各項政策落實上,尤其要靠各位黨員干部出謀獻策、當好參謀、搞好監督,我一定深入學習各項惠民政策;村里事無小事,我將繼續發揚民主集中制的好作風、好傳統,確保村務工作公正、公平、陽光、透明,決不以權謀私,決不優親厚友,這是我的表態,請大家監督我!”
20__年至20__年,是全國脫貧攻堅、鞏固脫貧成果最緊要的幾年。小毛事事干在先,常常一個星期也回不了幾次家,原以為妻子一個人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還有地里的莊稼,會對他不問及家里事而心生怨懟,可是次次回家妻子都會提前做好飯等他,小兒子也比之前更自覺地寫作業。他半開玩笑地對胡懷萍說:“現在這個家里已經不是特別需要我了呢”,誰知道妻子卻滿臉堆笑地回答他“以前,你是我們家的頂梁柱,現在不同了,你是整個普嶺村的頂梁柱,比起我們家,村里更需要你!”這句話小毛一直記到現在。細細回想,和妻子胡懷萍結婚幾十年來,大事小事總能兩口子一起商量,雖然媳婦書讀得少,但是對他來說確實是一名合格的“賢內助”。
環顧小毛的家,就知道這個家庭雖然樸素,但是卻很溫馨。小小的院落整潔干凈,一家人堅守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沒有豪華的裝修,也沒有和村里有錢人家比闊,到處都能看到女主人細心養護的花花草草。雖然有兩個孩子和老人要照顧,妻子沒有外出務工,經濟壓力也相對較大,但是遇上那種想“走后門”送禮的人,兩口子總是一口回絕。小毛更是教育孩子在學校里,不能私拿公家財務,亂收同學的禮物。一向愛喝點小酒的小毛為了不留話柄,竟狠下心來把酒戒了,這一點也讓妻子刮目相看。
“遠親不如近鄰,住在毛書記家旁邊,事事他們都在幫忙照看著,真好”,這句話是小毛鄰居口中的原話,語言雖然樸實,但是卻肯定了他們一家人團結親鄰的好作風。遇上陰雨天氣,妻子總是動員小兒子一起幫鄰居收曬外邊的谷物和衣服,碰上村里哪家有點小困難,小毛總是及時告訴妻子,讓她主動上門問及情況并送上營養品,村里紅白喜事不用說,總能看到兩口子幫忙忙碌的身影。村民們都說,普嶺村出了一個干實事又大公無私的好書記。
丈夫熱愛基層事業,廉潔奉公,妻子勤儉節約,團結鄰里,孩子可愛懂事,家庭清正名聲好,就是這樣一個家庭,支持著小毛堅守初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