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黨員教師先進事跡材料
走進寺坪每所學校,不能不談寄宿制學校“家庭化”服務管理模式;談學校“家庭化”服務管理,不能不提到一位家喻戶曉的老黨員——張明成老師。今年58歲的他,已經在教育這個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了38個春秋。他扎根深山,無怨無悔,一直在寺坪最偏僻、條件最簡陋的角落——房、保、谷三縣接壤處的李家小學辛勤地書寫著他不平凡的人生。
XX年,李家小學開始創辦寄宿制學校。六、七歲的小孩兒正是在父母懷里撒嬌的年齡,到學校住宿,飲食起居誰照顧,怎么照顧?誰來擔任生活指導老師呢?正當校長犯難之時,身為老黨員的張老師毅然地找到校長說:“校長,讓我來吧,我一定不負家長的希望。”從此,張老師與孩子們的吃、喝、拉、撒、睡綁在了一起,這一干就是九年!
九年來,張老師給孩子喂過藥、梳過頭、抹過澡、洗過腳、理過發、穿過衣。學生的床邊回蕩著他的搖籃曲,餐廳里留下了他忙碌的足跡;他往往忘記了自己孩子的生日,卻把學生的生日牢記在心里;他很少給自己的家人打電話,卻常常把電話打進學生家里。他憑著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憑著對祖國花朵的大愛情懷,無微不至地關愛著每一個學生。
(第一部分: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愛心,只有充滿愛心才能當好生活指導老師。”(張老師說)這就是張明成老師對生活指導老師的理解。
去年臘月的一天,6歲學生張雪,上課肚子疼,來不及上廁所,把大便拉到了內褲上,張老師急忙把他抱到寢室擦洗干凈放在床上,然后又拿著孩子的內褲踏著積雪來到河邊,在冰涼刺骨的河水中,將其臟衣刮了又刮,洗了又洗,直至搓洗干凈,又拿回去生火烤干給孩子穿上。雖然手凍僵了,但他卻說:“作為一名生活老師,能父母般地疼愛孩子,心里總覺得暖烘烘地。”
同樣是臘月的一天,天氣陰沉,寒風呼嘯,學生張丹突發疾病,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人事不醒,經村醫診斷,需要馬上送往鎮醫院搶救,校長立刻找來了一輛三輪車,張老師用被子把孩子包得緊緊的,坐在車廂內,一手摟著孩子,一手舉著吊瓶,迎著刺骨的寒風行了50多里的山路。路途中他咬緊牙關堅持著,他在心中默默祈禱,希望學生平安無事。下車時,他已手腳麻木,步履蹣跚,待學生醒來時,他卻倒下了……
有段時間,他發現學生李靜學習心不在焉,生活中也總是悶悶不樂,幾經詢問后得知,李靜媽媽因為爸爸在外打牌輸掉很多錢,兩人吵了架。媽媽一氣之下,外出打工了。張老師連忙安撫好孩子,下班后,他又和班主任一起行了三里山路,來到李靜家,和家長進行溝通。從那以后,他天天關注李靜的變化,并經常和她聊天,當她看到李靜燦爛的笑容時,他也高興地笑了。
(插播:張老師的心里所想,如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我們就應該對他們的成長負責,在學校,我們老師就是他們的親人,我們應該這樣做,應該像家長一樣心疼他們、關愛他們。)
(第二部分:幸福就是有你在我身邊)
照顧低年級學生的生活,對每一件事都要有特別的耐心。那是秋季開學的第一天晚上,一年級學生第一次離開父母,在學校住宿,他們既興奮又恐懼。晚上熄燈鐘響后,開始很多人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好不容易讓他們安靜下來,哭哭啼啼的聲音又此起彼伏,張老師只好把燈打開,一個一個地哄他們睡。剛入睡不久,他又聽到有個學生喊:“媽,我要屙尿”。張老師知道,這是孩子們還以為在家里和爸媽一起睡。他又急忙帶著孩子去上廁所,這個剛從廁所回來,那個又要去。就這樣,張老師一整夜都沒睡成。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一個多月,學生逐漸習慣了才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