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好婆婆先進事跡材料(通用3篇)
農村好婆婆先進事跡材料 篇1
都說找個好婆婆難,找一個既善良又純樸的婆婆難上加難,但在,xx中學退休教師,她的眼里,做個好婆婆并不難。用她自己的話說,兒子、媳婦、孫子、孫女都是自己的親骨肉,都是一家人。十個指頭不一般長但咬咬哪個都疼在心上。
一、關系融洽,視兒媳如親生女兒
自兒媳娶進家門,她們之間從沒有紅過臉,吵過一次嘴。她們之間互敬互愛,相互關懷,婆媳關系處得勝似親娘。在大媳婦剛結婚進門的那段日子,有朋友就說“媳婦是外姓人,有些事要提防著點,現在的孩子都自私,好耍性子,對她再好也沒用,一個不好就啥都不好了,面上過得去就行了。”她沒有聽信這些話,時刻鞭策自己:媳婦雖說不是親骨肉,但她是陪兒子過一輩子的人,既已結成夫妻,就當成自家人去處,就當自己的親姑娘去處。兒子又時常不在身邊,兒媳婦又要上班、回來還幫著做點家務,她也不容易。因此,她和兒媳經常說說貼心話,在生活中,她總是身為長輩,率先垂范,無微不至地照顧兒媳,特別是兒媳在工作忙的時候外,總是想方設法的做點好吃的默默的支持她,遇到困難鼓勵她。
二、勤勤懇懇,打理一家老小事務
每天早早起床做飯,從不給子女、兒媳添麻煩,只要有空閑時間,就把全家的衣服都洗得干干凈凈的,被子也是該拆就拆,該洗就洗。兒媳回到家中,看她累得消瘦了許多,便說“媽,你真辛苦了,讓你受累了,把孩子扔給你,我真有些過意不去,看把你累的。”她總是安慰兒媳說“沒事,只要你倆工作順心,能幫就幫點,再苦再累,為了兒女,我都愿意。你們就踏踏實實地干好你們的工作吧!”有的人見了還說:媳婦的臟衣服你還洗,真是太慣她了。可她從不這樣認為,她總說:媳婦就像我的女兒一樣,只有我在家把家務事都搞好了,孩子們才能安心上班。
三、勤儉持家,注重搞好鄰里關系
家庭情況,生活條件雖不能說的上是富裕,但在村里里,也是相對不錯的,但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家庭,她在生活中,崇尚節約,反對浪費,省吃儉用,勤儉持家,還經常教育子女要學會過日子,不能大手大腳。自家和睦的同時,還注重鄰里關系的相處。經常對兒媳說“遠親不如近鄰”和鄰居相處,互相幫助,鄰家有困難,她就會主動地伸一把手幫助他。與鄰居都能夠和睦相處,經常幫助鄰居解決家庭中的困難,樂于助人。在對待鄰里關系上,全家人能夠善待左鄰右舍,幫助他們排擾解難,鄰里關系十分融洽。
常言道:家和萬事興。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如何做一個好婆婆。
農村好婆婆先進事跡材料 篇2
王,今年48歲,家住邵崗鄉邵崗街道,現從事婚娑攝影服務工作。她有兩個孩子,兒子已結婚,卻都還住在一起。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充滿著祥和氣氛。王是當地出了名的好媳婦好婆婆。問起王對于如何做個好婆婆有些什么竅門時,她說:“人和人之間哪會沒有什么矛盾呢?更何況老年人和年輕人在思想觀念上又有著很大差異。因此,和睦相處主要靠彼此寬容,平時我也盡量不拿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她們年輕人。”她兒媳婦補充說:“我婆婆不僅是好婆婆,還是好媳婦呢!我們奶奶在得病的時候,我婆婆很細心地照料她,給她洗澡,換洗衣服,倒便盆等。”
王對“孝順”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花錢為父母、公婆買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東西是“孝”,而不讓老人生氣、擔心則叫“順”。人到老年,老人不太講究吃穿什么的,只要心氣好,比啥都重要。
結婚時,由于婆家兄弟姐妹十三人,加之當時經濟條件比較差,家庭生活不太富裕,王決定婚事新辦,一切從簡,彩禮一份不要,對此,她受到了婆家和鄉親們的好評。婚后她們跟公婆一起住,努力的工作,為家庭增加了不小的經濟收入。生活富裕了,公婆心里也樂滋滋的。工作之余,王包攬了家里的所有家務。公婆不識字,王和丈夫商量,給公婆買了個大收音機,并手把手的交給他們如何使用,把他們樂得跟孩子似的。
后來,她們有了孩子,一家老小更是其樂融融。可在兒子三歲時,公公卻得了重病,經多方治療,病情有了好轉,可后遺癥非常嚴重。她見婆婆一個人忙前忙后的侍奉公公,怕她吃不消,便關閉了婚娑攝影店面,和婆婆一起照顧老人。為了給公公治病,幾乎花掉了全部積蓄,到過的大小醫院不下二十幾家,只要有一線希望,她們就不放棄,就這樣,終于留住了老人。
婆婆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人,過去的苦日子,讓她落下了不少的病根,有胃病、神經衰落、腰痛病、心臟也不太好,為了讓婆婆身體健康,王帶她四處求醫,在飲食上,也是盡量調劑著吃,最近還特意為老太太買了“孟氏拔罐”,和專治腰酸腿疼得膏藥。老太太對媳婦是打心眼里喜歡。
長時間同婆婆的和睦相處,她們有了許多的相似之處,如:一樣的性格、相同的愛好、喜歡一樣的顏色、就連喜歡吃紅薯、南瓜、和胡蘿卜都一樣。婆婆常說“俺這個媳婦真是隨俺!”二十多年的朝夕相處,她和婆婆從沒有紅過臉,盡量滿足老人的要求。耳濡目染,孩子們也爭著孝順老人,有好吃的總忘不了奶奶,逢年過節也都要給奶奶買上點小禮物。今年春節,王建議排全家照,老太太非常高興,兒子爭著跟奶奶合影、媳婦也搶著跟奶奶和照、孫子孫女更是爭著、搶著更她拍照,把老太太樂得合不攏嘴。
王丈夫一直在機關單位從事小車駕駛工作20多年,因工作經常外出,隨叫隨走。在家時間很少,且不固定,家里家外全靠她一個人張羅。為了支持丈夫工作,不讓丈夫分心,她沒有說過一句怨言,每次丈夫出差臨行前都再三囑咐,注意安全。
二十多年的婆媳生活,使王更加深深的理解了“孝順”的含義。作為媳婦,要做到盡善盡美的“孝順”是不容易,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就終會有回報的。
農村好婆婆先進事跡材料 篇3
王,70歲,是長沙市天心區白沙井社區一名普通家庭婦女,也是一名老教師,她有一個三代同堂的8口之家,兩個兒子兩個兒媳兩個孫女。她家住白沙路241號大院,鄰居們都稱贊王是一個通情達理、持家有道、愛護晚輩、婆媳關系相處融洽的好婆婆。
一、以身作則,孝順老人
王是一位好母親,她在教育子女的方面,以孝為先,注重傳統美德的教育,特別是孝敬老人。因王父親將近90歲,摔斷腳2年,生活有極大的困難,王和家人一同將老人接到身邊照顧。她每天給老人搭配不同菜色,做既營養又好吃的飯菜。天天幫老人梳頭洗臉,一絲不茍的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子女們受她的影響,兒子每周堅持給外公洗澡,兒媳給外公剪指甲,從不間斷。事實證明她的教育方法很成功,兒子兒媳對她們也很孝順,逢年過節,都給老人買點補品,送件服裝。特別是她有個頭痛感冒,不愿動彈的時候,孩子們都嚇的不得了,催她去醫院,恐怕她出大毛病。想起這些,真讓人羨慕。
二、從生活點滴,關心子女
王她平時很節約,從不浪費一點糧食,也深知掙錢不容易,從不亂花一分錢,不僅自己如此,也教育自己的兒子兒媳也要這樣做。平時兒子兒媳工作繁忙,她就在家準備一日三餐,接孫女上學放學,洗衣疊被,任勞任怨。
有一次,雨下的很大,兒媳忘了帶雨具,她冒著雨趟著水去給兒媳送傘,她當時雖然打著傘,但全身還是被雨水打透,當時兒媳正站在單位門口徘徊著怎么回家,突然看到一個熟悉而瘦小的身影朝自己走過來,她趕快上前說:媽下這么大的雨你怎么來了?她看到兒媳的第一句話是雨下這么大怎么在門口呢?趕快把傘遞給了兒媳。每當想起這件事,兒媳都覺得很感動,說婆婆就像對待親生女兒一樣的對她。還有一天晚上,兒媳突患重感冒,發高燒,作為老人,她著實不放心,當時兒子剛好不在,她急急忙忙下樓找的車,把兒媳送到醫院,并連夜輸上液。在她的精心照顧下,兒媳很快康復了。每當提起這事,兒媳老覺的過意不去,說叫婆婆為自己操了這么多心,受了這么多累。王卻說,只要孩子健康,全家平安,和和睦睦過日子,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她也心甘情愿。
三、通情達理,化解矛盾
人們常說,世上的關系最難相處的就是婆媳關系,但王卻是左鄰右舍出了名的好婆婆。問起她對于如何做個好婆婆有些什么竅門時,她說:“人和人之間哪會有什么矛盾呢?更何況老年人和年輕人在思想上又有著很大差異。因此,和睦相處主要靠彼此寬容,平時我也盡量不拿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們年輕人。”平時相處,她嚴格要求兒子,寬容對待兒媳。每次兒子和媳婦吵架,她總是埋怨兒子,支持媳婦。有時兒子兒媳吵架,媳婦情緒激動,朝她發脾氣,她不針鋒相對,而是笑咪咪地聽完媳婦的意見,然后找適當的時機與媳婦溝通。前些年大兒子和大兒媳都同時下崗,所以住房比較緊張。卻沒有向社區提出半點要求,也沒有給政府添半點麻煩,而是鼓勵兒子兒媳要堅強面對生活的坎,不要氣餒,不要放棄,并支持他們利用在部隊學的技術優勢,自己創業開了一家小小的照相館,經過全家人一起努力,現在已擴大業務量,同時還招用了兩名下崗人員,經濟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