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先進事跡材料(通用3篇)
三好先進事跡材料 篇1
吳亭熠,錦州市國和小學五年三班中隊長,錦州市三好學生。入校五年來,他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全面發展,品學兼優,是一名優秀的少先隊員。自信、開朗的他,永遠充滿著積極向上的力量,像陽光那樣明媚、耀眼。
一、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
樂學、好學是吳亭熠在學習上不斷進步的基石,而“會學”則是他在學習上遙遙領先的法寶。從上學開始,他的成績始終在班級名列前茅。他的特長班很多,可無論學什么,他都能游刃有余,令人佩服。很多人夸他聰明,可他深知,自己能在各學科取得優異成績,還要歸功于自己有良好的學習方法:上課時,他能專心聽老師講課,不放過每一個細節;遇到問題,能及時請教老師和家長,決不拖拉;放學后,他抓緊時間完成作業,及時鞏固當天所學知識;課余時間,他按計劃進行各學科的預習和復習,養成了每天讀書、讀好書的習慣;每個假期,他都能自主預習下學期的所有知識,并完成4-5本練習題……在學習上,他是個理性、自律的孩子,無論寒暑,他都按時作息,有規劃地學習、活動。正是因為他的“嚴于律己”,形成了他自己獨有的學習方法,使他能輕松地學好課內知識,超前地完成課外學業。
“樂學”、“好學”已成為他“會學”的前提,而“會學”則成為他“樂學”、“好學”的動力。那一張張“語文小狀元”、“計算小明星”、“數學滿分獎”在無聲地記錄著他的穩步前進,敘說著他樂此不疲的學習之旅。
二、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陽光之所以帶給人溫暖,是因為播撒無私的愛,天使的存在,是在證明愛飛翔的痕跡。
吳亭熠同學,是個心中有大愛的人,是個心中有他人的人。上學前他就經常去孤兒院看望那些同齡的、可憐的孩子,給他們送去生活用品,送去自己的關愛。他經常參加義賣,為偏遠山區的孩子獻上一份愛心。在疫情期間,他按要求不出門,不給國家添負擔,時時關心疫情情況。在家上網課時,他能主動幫助同學在網上學習,給同學講解,幫助同學解答難題,安撫同學情緒。他居住的小區,年邁的老人很多,他主動關心、幫助爺爺奶奶,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家里,他孝順長輩,尊敬長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學校,他是個熱心腸,看到同學有困難,他會主動詢問,幫助解決問題;看到低年級的小朋友做了錯事,他會提醒、幫助小弟弟、小妹妹們;遇到老師,他會主動問好;他衛生習慣良好,從不亂扔紙屑等垃圾,看到地上有紙,還會主動撿拾。他堅持關注國內外新聞,了解時事,特別關心重大體育賽事,為中國隊員加油、吶喊。
他是個快樂的孩子,他的快樂源自于自已的不斷進步,源自于身邊人的安好和諧。
三、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有了春的播種,夏的勤勞,才會迎來秋的收獲。吳亭熠同學平時的勤勉好學、踏實進取,也讓他在各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果實。
20__年,美術作品在第__屆全國青少年兒童書畫大賽中榮獲金獎。
20__年,美術作品在第__屆全國青少年兒童書畫大賽中榮獲銀獎。
20__年,在第八屆“北方棋王棋后”全國國際象棋賽中獲“優秀棋手”稱號。
20__年,在第八屆“北方棋王棋后”全國國際象棋賽中獲男子8歲組團體第三名。
20__年,美術作品在“第二屆國際青少年兒童書畫大賽”中榮獲金獎。
20__年,在錦州市青少年演講比賽中榮獲小學低年級組三等獎。
20__年,在錦州市中小學生規范字書寫大賽中榮獲低年組二等獎。
20__年,全市少年兒童暑假讀書征文大賽三等獎。
20__年,書法作品在第二屆“歐陽修”杯全國少兒書畫大賽中榮獲金獎。
20__年,作文在遼寧省第七屆“華育杯”中小學生好作文網絡征集展評活動中榮獲一等獎。
20__年,遼寧省國際象棋棋士等級賽五級組第四名。
20__年,書法作品榮獲交通銀行杯,錦州市第三屆中小學生書法大賽小學組優秀獎。
20__年,全市少年兒童寒假讀書征文大賽二等獎。
20__年,錦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科學幻想畫一等獎。
20__年,被評為錦州市三好學生。
20__年,遼寧省國際象棋棋士等級賽四級組第三名。
……
吳亭熠同學興趣廣泛,特長突出。他現在是國際象棋候補大師,鋼琴已取得音協八級證書,他的書法和繪畫作品多次獲得國家金、銀獎,他還是乒乓球小健將,校運動會上也會看到他摘金奪銀的身影,在英語大賽中屢獲佳績,在市級和校級科技節比賽中,他多次獲得一等獎,連年被評為校三好學生。五年來,他共獲得國家、省、市各類獎狀、證書二十余張,校級榮譽近五十項。
吳亭熠同學因為看的書多,所以心中的舞臺更廣大;因為參加的比賽多,所以心態積極樂觀,不服輸、不怕輸,能正確面對得失;因為愛好廣泛,所以他的世界五彩繽紛……看到他,永遠都是一副自信滿滿、氣宇軒昂的面貌;與他交談,永遠是侃侃而談、落落大方的氣度。正是因為他各方面出色的表現,此次在學校推薦“遼寧省三好學生”活動中,他獲得總分第一名,成為“遼寧省三好學生”候選人,期待著,他更優秀的表現!
三好先進事跡材料 篇2
1971年,申紀蘭同志任平順縣委副書記、晉東南地區婦聯委員。1973年至1983年,任山西省婦聯主任。1984年至20__年,任長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幾十年來,她始終堅持“不領工資、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坐專車、不要住房、不脫離農村”。
改革開放后,申紀蘭同志與時俱進,帶領山區群眾勇闖市場經濟,探索農村改革發展新路,農林牧副一起抓,治山治溝、興企辦廠,為老區發展嘔心瀝血、殫精竭慮。
黨的十八大以來,申紀蘭同志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帶領群眾發展生態經濟、綠色經濟,創辦扶貧工廠,著力推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努力把西溝建設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1954年,申紀蘭同志被評為山西省農業勞動模范。1956年,被農業部評為農業增產模范。1979年、1989年、199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92年,被長治市委授予太行英雄稱號。1993年、20__年山西省委發起了向申紀蘭同志學習的號召。20__年,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__年,被中宣部評為全國道德模范。20__年,被全國婦聯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20__年,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20__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20__年,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20__年9月,被授予“共和國勛章”。20__年10月,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在全省各級人大代表中開展“向申紀蘭學習,做人民好代表”活動。
申紀蘭同志幾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區,扎根群眾,服務群眾,忠實踐行黨的優良作風,多次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20__年5月25日,習近平同志到平順西溝考察調研時指出:“西溝60多年的發展,是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縮影,特別是李順達、申紀蘭的勞模精神,需要好好總結和發揚。”“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蘭精神代代相傳。太行精神和紀蘭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要深入挖掘,大力弘揚,讓它在新的歷史時期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20__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親自向申紀蘭同志頒授“共和國勛章”。
三好先進事跡材料 篇3
吃水不忘挖井人,望著眼前豐收的莊稼,建平鄉村民宮振平說:“我們能有今年的大豐收,要感謝小宋,他雖然是個殘疾人,可他打井非常講信譽,講質量,為我們打出了一口口好井,讓我們的莊稼旱澇保收。這是鎮賚縣農民對小宋創業成果的贊予和肯定。
沒錯,小宋是鎮賚縣鎮賚鎮一名殘疾人,但是他身殘志不殘,10幾年來,他靠著堅強的毅力,不等不靠的精神,敢于開拓的勇氣,走出了一條坎坷的創業之路。
小宋出生在山東省博興縣曹王鎮一個偏遠的農村,小時候,家里很窮,全家只靠父親做一些手工編織品賣些錢維生。但他從小聰明玲利,也格外懂事,父親干活時,他總是幫這幫那,不知不覺,也學會了手工編織這門手藝。
18歲那年,為了改變家里貧困的狀況,給父母減輕一些負擔,他只身一人闖關東來到了鎮賚。當時,正趕上鎮賚縣柳編廠招收技術工人,他自然被聘用了,從此,他成了柳編廠的一名正式工人。有了工作,他格外珍惜。在廠里他加倍工作,肯吃苦愛專研,很快成了廠里的技術能手,很得領導的賞識。在廠里的幾年,他干過銷售,跑過采買,又當過技術員,然而,正當他要大顯身手的時候,命運讓他面臨了一場嚴峻的考驗。
1990年企業改制,他和妻子雙雙下崗。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他不但沒有向困難屈服,而是用玩強的毅力面對不幸,迎接新生活的挑戰。下崗后,他自謀出路,憑著自已在廠多年的工作經驗,1991年,他干起了建材銷售,而且一干就是8年,雖然沒有太多的收入,但也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然而,生命的歷程中,有陽光相伴,也有陰云密布,有一帆風順,也有步履坎坷,有歡聲笑語,也有以淚洗面。誰料天有不測風云,1999年,也許是多年的勞累奔波,他患上了雙側無菌性骨股頭壞死,癱在了床上,病痛時,他這個七尺男兒競被折磨得號淘大哭。為了給他治病,妻子領他去過長春、北京等地各大醫院,這次他花掉了家里全部積蓄,真可謂傾家蕩產。兩個孩子上學眼淚汪汪地管他要學費,他都無處去張羅,甚至連5角錢一斤的波菜都不敢買。面對生活的窘況和病殘的軀體,他真的想一死了之。但是,妻子的鼓勵,親友的勸導,讓他頓悟生命的可貴。生來倔強的他認為:“沒有過不去的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過去我可以做的,以后仍然可以,我雖然殘疾了,也一定要比別人強。”
20xx年,在殘聯和親友的幫扶下,他借了1萬多元,又干起了老本行。自已站不起來,他就讓妻子用自行車把他推到商店,躺在床上賣貨。客人來買貨,都是自已到柜臺里去拿,然后,算好錢再交給他。這樣干了一年,年末他爭了1600元錢,夫妻倆高興的不得了,盤算著用這點錢好好地過個年。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辛辛苦苦爭的1600元錢卻突然有一天不翼而飛,趁他們不備,小偷把錢偷走了,過年的錢沒有了,夫妻倆的心情暗淡到了極點,倆人抱頭痛哭。然而,一時的打擊似乎讓小宋的頭腦更加清醒了。他說:“錢是沒有了,但志氣不能沒有”。
隨著做建材生意的人越來越多,他的建材生意維持不下去了,生活到的舉步維艱的境地,他不得不另求生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到農村看到農民都靠機井種地灌地,靈機一動,毅然決定辦個打井隊。但是,當時全縣還沒有一個個體井隊,要打井,他即沒資金,又沒設備,也沒有經驗,能行嗎?可只要他認準的就一定要干下去。此時,親戚朋友們也并沒有袖手旁觀,幫他在銀行貸了13萬元,購置了一臺打井設備和2臺小四輪拖拉機,還安置了6名下崗職工。從此,他一瘸一拐地帶著自已這個打井隊,不分白天黑夜地穿梭在農村的田間地頭,為農民打井。剛開始,由于不懂技術加之打井設備不行,他連打了10口井,就壞了6口,僅一兩個月時間,他就賠了4萬多元。但是,天生不服輸的他請來了技術員一看,原來是鉆機采用正循環行業,對本地的地理結構不適應。于是,他果斷決定對鉆機進行改造,花2萬元對原來正循環作業的鉆機改造成了反循環。改造后,他順利地打出了一口口井。望著汩汩冒出的井水,小宋笑了,笑得那么開心,那是歷盡艱辛成功后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