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人物事跡材料(精選3篇)
殘疾人人物事跡材料 篇1
一、錘煉意志的四年
1983年,懷著憧憬和夢想,頂替父親來到了長江重慶航道局豐都處白沙坡信號臺,成為川江航道一名信號工。偏僻的環境,單調的工作,拉信號、買米、買煤、挑水、煮飯一下就將她的夢想擊得粉碎。原以為信號工很浪漫的她從憧憬中回到現實,面對的是比常人更多的障礙和困難,自幼患上小兒麻痹癥使她行走不便,常人擔一挑水約需20分鐘,而她擔半挑水就需1小時,買一次米幾乎要耗去5個小時。生活的不便,個別人的冷嘲熱諷,常使她夜不能寐,每當夜深人靜時,她反復地問著自己:我的選擇對嗎?殘疾人能干好信號工作嗎?在彷徨和猶豫之時,張海迪、吳運鐸、保爾柯察金的形象又浮現在眼前。不行,絕不能讓人瞧不起,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做生活的強者!她在心里發著誓。戰勝自我的,象換了個人似的,工作上她虛心向老師傅請教,向書本學習,很快就熟悉了信號工作。為了給行輪提供優質的服務,她仔細琢磨,細心觀察轄區航道水流、態勢、過往船舶噸位、航速,測算出各類船舶通過控制河段的時間,準確、及時地指揮著行輪安全通過控制河段,贏得了行輪的好評。生活上她深知自己是殘疾人,要適應信號工作的生活,就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勞動,為了不影響工作,她常常利用休假或空閑時間備好一段時間的生活用品。挑水,一次不行,就多挑幾次,電瓶拿多了走不動,就提幾個走幾十米,又再返回提幾個,往返數十次。白沙坡4年的信號工作,磨練出她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二、愛的奉獻
殘疾人更需要愛,可是身有殘疾的卻充滿了對他人的愛,她十分珍愛與她朝夕相處的姐妹們。雖然她行動不便,為讓其他同志能多休息,自己經常冒雨或頂酷熱步行到3公里外的郵電所交本臺的電話費,同志們都關心地說:你的腳不方便,以后就不要去了,讓我們去吧。但她執意不肯。臺上職工譙懷玉的父親因病到重慶醫治,需譙懷玉隨行照料,就連續當班一晝夜。女工熊德榮懷孕后,數次跛著腿,陪她上醫院作婦檢。一次意外,懷有身孕的熊德榮險些流產,與臺上職工主動換下熊德榮,擔負起值班任務。一段時間,信號臺周圍不安全,有的女工深夜值班不敢出值班室發信號和觀察航道狀況,就陪著女工,為她們壯膽,一起出門發信號,觀察轄區航道。李勝祥師傅剛來臺時,由于炊具等生活用品沒帶來,她就主動拿出炊具、燃料給他。前年,豐都航道處維修站一女職工遭遇不幸,她帶頭捐款。社會發動給殘疾人捐款,她也積極響應。在愛心感召下,臺上職工親如一家,塑造出了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的四互班組團結精神。
三、做個優秀的信號員
峽江深處的航道產生了一位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消息傳來,長江航道乃至長航全線職工精神振奮,而知道自己作為一名工作在生產第一線的代表,要不辱使命,還要加強學習,努力工作,在長江航道信號崗位上實踐好好三個代表。因此,工作之余,巡回演講途中,都可以看到她學習的身影,她所在的單位也從政治上關心她,生活上照顧她。出差多,回到信號臺,她心里總有一種對不起臺上同志的感覺,認為自己出差在外,給臺上其她同志增添了負擔,雖然臺上早已用上了照明電、安上了自來水,但她一回到臺上,總是搶著搞清潔、做衛生,在信號臺那蜿蜒的小路上,人們時常還可以看到她跛著腳前去交電話費的身影。臺上的姐妹們都說變了,變得觀念更新了,責任心更強了,說話更在理、更讓人信服了。所在單位黨組織的負責人說:沒有變,她質樸謙虛的品格、共產黨員的本色沒有變。變的是觀念,不變的是信念。所在的忠縣信號臺,隨著明年6月三峽工程一期蓄水將失去存在的功能,而僅重慶航道局就有近千人將失去崗位,現在帶著她的姐妹們堅守在信號臺上,她要站好最后一班崗。在她的身后,是一串堅實的腳印。
殘疾人人物事跡材料 篇2
在貴州省威寧縣雪山鎮花立村趙家組,有這樣一個殘疾人——小趙,不向命運屈服,不向惡劣的自然條件低頭,不等不靠、自籌資金、帶領殘疾人自主創業,成立合作社養牛養羊,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20xx年12月,小趙右腿髖關節突然患上結核疾病。經過多次手術后,小趙不但落下殘疾,還因為治療欠下了不少債務。家有70多歲的雙親和正在讀書的兩個孩子,作為家里的頂梁柱,小趙陷入了困境:不但不能再干重活,連走路都成了問題。
怎么辦?接受現實!“我的腿不行,但還有雙手啊,別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小趙想到養殖業。20xx年初,在妻子小琴的`支持下,小趙貸款買了15頭牛,在鄰村涼山村租地種草開始養殖。但缺乏經驗的他,第一年就虧了6萬多元。面對當頭棒喝,小趙并沒有氣餒。經過反復思考后,小趙把養殖陣地轉移到老家——花立村趙家組。20xx年5月,小趙聯合養殖能手、防疫能手,通過土地入股、貸款入股等方式,與4名殘疾人一起成立了瑞鑫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過兩年的發展,合作社現有羊220只、牛26頭。種草面積達300畝、玉米種植面積達50畝種。
“今年合作社已出欄牛16頭,收入25多萬元;出欄小公羊60多只,收入12萬元。”指著漫山遍野的羊群,小趙告訴記者,小公羊長到100斤左右就可賣20__元,留下母羊繁殖小羊,壯大養殖規模。按現在的自繁自養速度,三年內合作社可實現500只羊、100頭牛的養殖規模,每年可實現利潤70萬元。
“羊毛羊糞都是寶。”小趙說,每只羊每年剪下的羊毛價值近100元,羊糞牛糞不但可用于種草和玉米,還不造成污染環境。發展不忘帶上殘疾人。合作社現已安置11名殘疾人,輻射帶動20名殘疾人。
“殘疾人家庭養牛很費勁,我把散戶的牛集體代養,減輕他們的困難,還可形成規模降低成本,小牛出欄后的大家的分紅也多了。”小趙說。
今年51歲的陳慶學是入股合作社的殘疾人之一,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和妻子都是多重殘疾,家里的四個孩子都還在上學,此前他一直靠務農勉強維持家里的生活。
“入股后既解決了我家大部分土地無人耕種的問題,年底還能分紅3萬多元,在合作社放羊每月還能拿到2400元工資。”陳慶學高興地告訴記者,他還在合作社代養了2頭牛,母牛產下的小牛長大后,每年還可收入1萬多元。
殘疾人人物事跡材料 篇3
在一個農家的鴿舍內,一只只灰白相間的鴿子爭先恐后地啄著鴿食,不時發出“咕咕”的叫聲,一個蹲在地上的殘疾人認真地給他的“寶貝”投食,這個人就是小姜。
小姜是沙縣夏茂鎮大布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972年出生的`他,由于青年時代遭受失戀的打擊,導致精神出現問題,也因為治病買藥的花費,導致家中貧困,面對困境,小姜一度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肉鴿的養殖重塑他生活的信心,走出一條脫貧致富路。
自強不息,重燃生活希望
在縣、鎮殘聯的關心下,通過康復治療,小姜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面對家庭困境,家中年邁老母親需要贍養,自己今后的生活還要繼續,小姜并不甘于只依靠政府扶助,自己無所事事。20__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朋友養鴿賺了一些錢,他覺得這是一次機遇,想試試看,于是用身上僅剩的幾百元從朋友那低價回收了20幾只肉鴿回家飼養。沒有錢建鴿舍,他就用自己的老屋當鴿舍,自己安裝鴿架,干活的時候,他完全忘記了自己是殘疾人,常常忙到凌晨,直到腿酸腳麻了才肯休息。為了養好這些鴿子,他經常到朋友的養鴿棚取經,學習養鴿技術,從不會到會,邊養邊學。就這樣鴿生蛋,蛋成鴿,從20幾只到170多只,一年養鴿收入從不到1000元到現在上萬元,通過肉鴿養殖擺脫貧困,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精準養殖,適應市場需求
為了更好地養鴿子,小姜不斷摸索學習,他熟練掌握鴿子各個階段的主要病害與防治,肉鴿養殖有老鴿、中鴿、乳鴿三個品種,一只老鴿能賣50元、一只中鴿賣30元、一只乳鴿賣20元。老鴿價格高但養殖周期長,小姜把重心放在養殖幼鴿上,幼鴿價格雖低但養殖成本低,市場需求量大,可以增加養殖收入。解決養殖種類問題,小姜不滿足于小鎮圩場銷售,精準分析市場,針對縣城醫院患者康復對肉鴿需求量大的實際情況,從而“轉戰”人口更為密集的.沙縣縣城醫院周邊。“我不去菜市場賣鴿子,那里賣鴿子的有好幾家,競爭力太大了,我一般都去縣醫院門口推銷,那里人多,我一天能有好幾十只的訂單量,現在已經有不少人在我這里訂鴿子了。”說起賣鴿心得,小姜講得頭頭是道。
殘聯幫扶,助殘創業就業
“我與母親一起生活,她身體不好,平時我就靠賣這些鴿子補貼家用,這些年沙縣殘聯幫助了我很多,我打心底感謝。”殘疾人創業就業,需要各級殘聯助力,20__年開始,沙縣殘聯了解到小姜這一情況后,決定對其實行創業就業幫扶,連續三年,每年補助5000元創業就業資金給小姜購買幼鴿和鴿食,幫助他擴大養殖規模、增加養殖收入。對于其他人而言,養殖170多只鴿子的規模并不算大,但是對于小姜來說,這卻是他們家主要的經濟來源。20__年,沙縣殘聯也將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戶殘疾人住房修繕改造工作,將小姜的住房納入修繕改造名單,為其改善居住環境,讓他可以更專心地養殖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