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市級五好鄉鎮黨委”事跡材料
弘揚團隊精神,創新發展理念
為建設全省一流一面小康示范鎮而不懈努力
x鎮域面積38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總人口3.2萬。全鎮現擁有國家級企業集團2家,上市企業7家。~年創造全社會總產值205億元,人均gdp突破1.5萬美元,完成財政收入6.63億元,農民人均收入9395元。鎮系“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星火小城鎮示范鎮”,先后獲得“全國綠化百佳鎮”、“中國經編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鎮”、“省級教育強鎮”、“省級衛生鎮”、“省級文明鎮”等稱號。和~年連續兩年位居“xx省最發達100名鄉鎮百強鄉鎮”首位。
x鎮的發展和變遷,凝聚著全鎮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的力量,也與歷屆黨委、政府“班子”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和執政為民、謀求發展的優良作風分不開。
一、科學連貫,恒于抓決策。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委、政府始終認清形勢,更新觀念,轉變職能,以正確的決策思路與決策模式規劃管理全鎮各項事業。明確科學發展定位,堅定不移加快小城鎮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崛起是一個奇跡,但在奇跡背后卻有著幾屆黨委持之以恒的科學決策加以支撐。
1、夯實基礎,找準目標。九二年撤擴并之際,當時的x鎮遠不能同今天同日而語,綜合實力位居xx縣平原鄉鎮的倒數第一。企業夠不上規模,城鎮建設上不了檔次,文化底蘊談不上深厚,社會治安也不夠穩定,這就是當時的現狀。如何立足現有的基礎,探索出一條適合發展思路,是拋給黨委的一個核心問題。鎮黨委在這一歷史環境下,審時度勢,搶抓機遇。以當時xx省各級政府貫徹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重要政策措施為契機,主動的尋求相對落后農村的超常規發展道路。一方面解放思想,打破傳統觀念,以發展為硬道理,在掛靠經營、企業項目用地等方面大開綠燈,幫助企業克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制度瓶頸和土地要素瓶頸,大力解放生產力。短短幾年間,一大批優秀民營企業在良好的發展環境中茁壯成長。另一方面,千方百計募集資金,興建24米寬的楊江公路和其它基礎設施,使在較短的時期內得以整合江橋和,以一個新興建制鎮的面貌迅速崛起。為“x鎮現象”的締造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矗
2、克服盲動,科學發展。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絕不能盲動。在發展歷程上,歷屆黨委時刻保持清醒認識,致力于深化改革,創造模式,催生產業,打造集群,以點帶面,帶動經濟。x鎮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堅持適合自身特點鄉鎮工業化模式,抓住撤鄉建鎮,整合資源的發展機遇。借力“星火計劃”,組建星火產業集團;成立經編技術研究所,催生經編家紡產業;實施三次產權改革,奠定企業發展基礎;推動企業海內外集體上市,創造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模式……今天的x鎮已形成了較為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特色鮮明的塊狀經濟,經編家紡、紡織印染、建筑建材和機械皮革四大行業既關聯密切、互為支撐,又相對獨立、各具實力。當前,面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與土地、能源等要素制約,鎮黨委在堅定發展信心的同時,保持憂患意識,致力于提高新形勢下引導、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立足本鎮的特色和優勢,突出企業主體和產業主導,引導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升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思路,加快產業升級,促進經濟轉型。以華聯三鑫pta、玻璃、寶業住宅產業化、精工鋼結構、裕隆家紡、吉利爾濕能空調為代表的一系列高科技、低能耗、集約型項目的實施,使全鎮產業結構適應性調整和戰略性調整的趨勢大大加快。在謀求經濟建設跨越式發展的同時,各項社會事業也始終常抓不懈。鎮黨委堅持一年一個主題,加大對城鎮基礎設施、環境衛生整治、文化文明創建、新農村建設、農民素質教育等公共財政的投入力度,基本建立起了醫療保艦職工保險、失地農民保障、困難救助、社會優撫等多位一體全覆蓋的社會保障制度,鎮公共財政每年用于社會各項事業建設的支出達5000多萬元,真正走上了一條以人為本、科技引導,工業主導型和生態建設型的經濟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小城鎮發展之路,實現了工業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進步的良性互動。從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工業經濟轉變的歷史任務,在x鎮已經基本完成。另外,在目前工業經濟內部,建材建筑占30%,紡織印染30%,經編家紡占20%,機械皮革占10%,分布比較合理,避免了xx縣許多鄉鎮普遍存在的紡織印染一業獨大、結構過于單一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