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司法為民服務事跡材料
什么是司法為民,如何實現司法為民,是擺在人民法院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蘇北**縣人民法院立足本職、因勢制宜,充分發揮基層法院聯系黨和人民的橋梁紐帶作用,用實實在在的工作、真誠無私的奉獻詮釋司法為民的內涵,實踐司法為民的追求,譜寫司法為民的美麗畫卷,讓“江蘇省人民滿意法院”、“集體二等功”的榮譽無比豐滿、無比光彩!
開庭大海中
想當事人之所想、急當事人之所急,及時解決群眾的困難是法院牢記的宗旨。
正月十五元宵節,法院法官牛進國、張桐為一贍養案來到黃海邊。
**縣五汛鎮坍東村農民戴祝是個殘疾老人,沒有多少勞動能力,生活無著。兒子戴學文常年出海捕魚,對父親無動于衷,不盡任何贍養義務。出于生存的本能,戴祝終于跨過“家丑不可外揚”的觀念,一紙訴狀,將兒子告上法庭,向他討要公道。
被告經常出海,法律文書難以送達。如果郵寄,要等上幾個星期。老人無助的眼神、凄涼的情景牽動法官的心。為了維護老人合法權益,及時解決他的生活困難,法院指派兩位法官上船送達訴狀,并就地開庭、當場審理。
中午12點,兩位法官遠行300多里,來到大豐市海濱的斗龍港。面對原告焦急的神情,兩位法官無暇顧及吃午飯,坐上租用的小漁船,開始海上征途。牛進國同志不能適應劇烈的顛跛,不一會便不停地嘔吐,吐完了食物,吐酸水。他移開凳子坐到船板上,一只手使勁地捺住腹部,一只手托住自己的頭,努力減少痛苦。
30多海里的路程用去他們2個多小時的時間。藍天下、大海上,簡易程序審理的海上法庭在被告的大海船上建起:簡易的飯桌成為審判臺,兩條木凳分成原、被告席。面對被告的“父親沒給我財產,我沒上學,收入低,無法照顧”的辯解,牛審判進行耐心的教育:“人人都要贍養父母,人人都要兒女贍養,贍養是法定義務更是做人本份。父親有錯,但父親更多的是對。大海也有錯,你能拒絕大海嗎?父愛如海!”水滴石穿。調解協議很快達成,被告當場拿出300元錢交給父親,大海上落下父子倆難得的開心一笑。當牛審判一行與大海告別時,一輪明月已在空中高掛。
除夕建新房
關心群眾冷暖,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的問題是法院奮斗的方向。
XX年的春節在寒冷中走來,東坎鎮友好村農民,76歲的顧長英老太在寒風中求助。她一生辛苦,養育二子,未料年老無勞動能力時,成為無家可歸之人。不能進養老院的她只好在臘月26到縣政府大院前喊冤告狀。開會回院的法院副院長劉訓策同志路過知情后,立即將老太領到法院立案庭,免費立案,立即審理。
接到任務后,大套人民法庭審判員郭有剛和書記員孫永紅立即上門送達法律文書。被告的境況讓郭審判感到案件處理的困難。二個被告文化程度低,僅憑種幾畝溥田為生。生育子女較多,家庭經濟都非常困難。因孩子長大,住房困難,誰家也難以安排母親的住處。母親借住別人廢棄的危房,因年久失修,四面漏風,雨雪無阻,老人只好取來稻草躲避寒冷。
“不能讓老人受凍!”聽取匯報后,院長胡勇要求大套庭想方設法給老人一個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