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書帶頭創業事跡
搏擊海灘鑄輝煌
——記如東縣大豫鎮東港村黨支部書記李學仁
90年代初,經濟改革的浪潮把一個漁民出身,從小跟大海打交道的年青人推到了風口浪尖。這個年青人憑自己良好的素質、豐富的經驗和驚人的膽識,站立南黃海之濱,搏擊風云,鑄就了不可磨滅的輝煌。
他就是如東縣大豫鎮東港村黨支部書記李學仁。
1992年,李學仁受上級組織的重托,更是全村黨員群眾的信任,從船長被推到了村主任、黨支部副書記崗位。2012年眾望所歸的他,又被推到了村支部書記的崗位上,挑起了發展家鄉經濟的重任。李學仁憑著他多年積累的海水養殖經驗,高瞻遠矚的經濟眼光,一幅加快發展漁村經濟、富民強村的宏偉藍圖在胸中繪成。
十三年來,李學仁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因地制宜,勇于開拓,與全村群眾一起艱苦創業,取得了輝煌成績。當他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時,不由感慨萬千。
東港村是全國最大的文蛤出口基地和文蛤苗種生產基地。李學仁一上任就提出,東港村是以文蛤養殖、加工、出口為主導產業的純漁業村。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要富民強村,就必須加大投入,充分利用本村資源,挖出資源潛力。他上任后,以開發灘涂為著落點,擴大文蛤養殖面積,增加總產量。先后新開發灘涂3萬多畝,使東港村的文蛤養殖面積從原來的5萬多畝增加到現在的8萬多畝。不斷追加經濟投入量,他每年帶領村民共同投入資金1200-1500萬元,養殖文蛤苗種1500-噸,年產成品文蛤5000多噸,文蛤苗種投入-4000噸,出口3000多噸,創匯150多萬美元,年產值6000多萬元,年上交稅金200多萬元,漁民人均純收入從1200多元增加到現在的XX0多元。
灘涂文蛤養殖是露天工廠,常常要受臺風、海水污染等自然災害的影響,難以保證穩產高產。另外,取捕文蛤必須在潮退后才能作業,漲潮后漁民只能在船上閑著。為了充分利用灘涂優勢,利用船只和漁民的空余時間,增加漁民收入,李學仁大膽提出了文蛤與紫菜在東港村灘涂上共同養殖的設想。他想,沿海漁民有養殖紫菜的灘涂優勢和豐富經驗,既不要到外頭請人,這樣既節省了人力、物力,又節省了船只運輸費,與只靠養紫菜的單位相比,我們一年可節省開支40多萬元,漁民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6000元左右。他的想法一說出,便得到全村漁民的一致肯定。XX年,在李學仁帶頭下全村干部群眾積極響應共同投股450多萬元,建立了紫菜育苗場、紫菜加工廠,開發紫菜養殖面積700多畝,同時注冊了南通仁和水產品有限公司,從立項到企業能開始運行生產,前后不到六個月,李學仁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人也瘦了十幾斤。公司成立后李學仁又經常深入到育苗場和海上船頭、紫菜加工廠,了解觀察紫菜生長、加工情況,提出指導意見。為了提高紫菜的產量和質量,李學仁多次到紫菜高產單位拜師求教,采取走出去觀摩,請進來培訓的辦法,虛心學習同行的紫菜生產管理技術。通過學習和反復實踐,仁和公司紫菜育苗出苗率比鄰近同行高15%,加工紫菜正品率比鄰近同行高10%。
XX年,仁和公司紫菜產量偏低,李學仁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反復琢磨紫菜低產原因。通過對鄰近養殖企業紫菜養殖地形的反復考察,對海水流向與紫菜生長的影響的深入了解,并向相關養殖專家的請教,后來發現海水水質與潮流的緩急對紫菜生長影響較大。2012年,他帶領一班人在金剛套灘涂上咸淡水混合交匯的地方試養紫菜,結果紫菜產量比相同面積的其它地方增加了雙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