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社記者先進事跡:青春為使命燃
一名女記者,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足跡幾乎遍布內蒙古阿拉善盟28萬平方公里的大地;因為總在外采訪,她的兒子在兩歲以前見到年輕女性就叫媽媽;頸椎骨5處壓縮性骨折,面臨癱瘓危險的她手術一周后就不顧家人、同事和醫生的勸阻,在病床上想方設法采寫新聞……她,就是新消息報派駐內蒙古阿拉善盟記者何玉玲。
何玉玲從1999年應聘到新消息報起,就將自己的滿腔熱情與新聞事業牢牢系在了一起。她當過編輯,干過記者,對每一項工作都兢兢業業,精益求精。XX年下半年,報社決定派她到內蒙古阿拉善盟任駐站記者。阿拉善盟所轄地域廣大,是寧夏面積的4倍多,而且多為人煙稀少、生態環境差的地區,在這樣的地區采訪難度可想而知。許多好友當時都告誡她要慎重考慮,畢竟這是靠一個人去開拓一片新天地。面對報社的安排,何玉玲沒有絲毫猶豫,非常痛快地答應了。
鍥而不舍挖新聞
在了解她的同行眼中,何玉玲最大的特點是新聞眼光“刁鉆”,她往往能發現別人不易察覺或者熟視無睹的新聞。
XX年,中央一些媒體記者到阿拉善采風,提出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到底是在酒泉還是額濟納這一問題。這個細節被細心的何玉玲記在心里,為了找到相關新聞線索,她隨后幾次深入額濟納,并長期關注這一事件。神舟四號升空后,她在家鄉聽到飛船搭載阿拉善肉蓯蓉籽的消息,馬上意識到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好線索,便立即通過各種渠道展開采訪,經過阿盟有關部門同意,慎重發回了這一消息。報社領導接到稿件后,認為事關重大,必須要送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審查后才能見報。為了爭取讓這條珍貴的消息順利見報,何玉玲費盡周折最終找到了北京有關負責人的電話。但這位負責人要求必須等神舟四號返回后北京有關公證部門公證后才準許她將消息發出。此后的10多天里,何玉玲每天都要往北京打幾個電話,好事多磨,在她這股鍥而不舍的勁頭下,北京的這位負責人被感動了,《“沙漠人參”逍遙太空游蓯蓉種子搭“神舟”四號返回》這篇全國獨家的消息終于出現在新消息報的醒目位置,國內外諸多媒體也都以新消息報的消息為藍本,刊播了這一重大新聞,該文章連獲寧夏新聞獎二等獎、全國省級都市報好新聞一等獎、中國新聞獎三等獎。[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舍身忘我為新聞
何玉玲工作起來不畏艱險是出了名的。阿盟飛播造林,將那達慕賽馬場臨時改建成飛機場,何玉玲拉起同行的記者就要上飛機。飛行員一句“飛機簡陋,險情隨時可能發生,你們的安全我們不敢負責。”嚇退了別人,但何玉玲卻沖進了機艙。為了采訪阿拉善盟10號公路建設的相關新聞,何玉玲曾幾次深入無人區的工地采訪。渴了,只能喝工地上挖出的又苦又咸的鹽堿水;餓了,只能用隨身攜帶的小鍋倒上鹽堿水煮方便面。
XX年7月10日,何玉玲回銀川述職,一天內就返回,按說不用帶相機了。但她認為,記者隨時都可能發現新聞,不帶相機等于失職。于是,她帶著兒子,背著相機回到銀川。下午6點,何玉玲乘班車回阿左旗。一小時后,車突然停了,前方近百輛車排起了長龍。車上人探頭一看:哎呀!發大水了,路沖斷了!何玉玲一聽本能地從座位上跳起來,取出相機,沖向現場,不停地拍攝。這時,有人驚呼:“孩子!孩子!完了!”一長溜路邊停靠的車輛上,許多人將腦袋探出車窗,沖著何玉玲吼起來。“你也算個當媽的。孩子要被水沖走了,還在前邊亂拍啥!”正拍得起勁的何玉玲如遭棒喝,趕緊回頭,原來兩歲的兒子自己跳下班車緊追媽媽,竟然連跌帶爬地來到了洪水邊。猙獰的浪頭惡狠狠地撲了過來,小家伙嚇傻了,像根木頭一樣佇立在即將漫過膝蓋的洪水面前……“媽呀!”何玉玲尖叫一聲,沖過去抱起兒子,頭也不回地跳上了車。“從沒見過你這種女人……”埋怨聲四起,何玉玲什么都聽不進去,只是緊緊地抱著孩子,母子倆的眼淚啪嗒啪嗒地匯到一起,整整流了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