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典型材料
在蓬勃發展的贛湘邊區,有一個充滿魅力、充滿活力的城鎮——**鎮。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激發著無數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像一個不斷追趕太陽的智者,引領著千千萬萬的老俵沿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康莊大道不斷邁進;她開展的以新農村、新農家、新生活、新風尚為主要內容的“四新”活動又像陽光一樣溫暖著全鎮2.9萬現代“作田人”的幸福生活。
新農村:花田里花兒香
“花田里花兒香”,這是**鎮**村人在自編自寫自演的村歌中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由衷贊美和祝愿。
改革開放之后的花田村,雖然有了較快的發展,但由于發展思路的制約,面貌一直沒有太大變化,大多數村民仍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XX年4月,該村被確定為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后,新農村建設理事會適時提出了“發展旅游業,建設新花田”的奮斗目標。很快,湖南老板 在理事會會長朱不懈努力下,應邀來到花田,建設了一個面積達600畝的蓮花蓮子基地,既為古村增添了一道亮麗的自然景觀,又給村民新開了一條增收之路。去年一年,該基地共接待縣內外游客8萬余人,為村集體增收3萬元,村民人均年增收了近百元。
增收的喜悅并沒有擋住發展的腳步。今年一開春,由湖南老板投資100萬元,建設了一個占地500畝,以紅葉石楠和香樟木為主的林木基地,預計當年可接納游客2萬人。
經濟活了,新農村建設的底氣馬上足了,圍繞旅游開發的各項建設迅速鋪開。長達3000米,投入資金達20元的環村公路修通了,以第一任中共**縣委書記命名的中心廣場竣工了,健身角、籃球場投入使用了,村民廣播站開始播音了,舞獅隊開始上臺表演了……
現在的花田村,已經初步形成了前有蓮花蓮子,后有紅葉石楠和香樟,中有帝師和外交家故居,以及農家小院的景點布局。**人的生活開始真的像花兒一樣了。
新農家:我們也是城里人
**鎮*社區,是一個由全縣各個鄉鎮遷來的移民戶組成的新村落。村民文每次接受記者來采訪時都會情不自禁的說:“我這一輩子活了70多年,做夢都沒有想到會過上今天這樣的好日子。現在,我的大兒媳在移民新村附近的琴亭電子工業園上班,兒子開了一個小商店,孫子在城廂中學讀書,我們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城里人。”
坐落于縣城二環中路旁,占地9.92公頃,擁有道路用地10288平米,公共綠地9715平米,生態水體19029平米,民宅268棟的移民新村始建于XX年,經過3年三期工程的建設,該移民點已成為**縣規模最大,品位最高,設施最齊,功能最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點。
工程開工至今,為確保進度和質量,**鎮政府抽調8名干部專職負責協調有關工作,先后籌集資金280萬元,用于新村的建設。現在,經市規劃設計院編制規劃的新村,道路、通訊、水、電基礎設施都按城市建設的最高標準配置。新村西角是集長廊、健身、休閑為一體,占地2千平米的小廣場;中央是集辦公室、醫療室、圖書館、群眾娛樂室功能為一體,建筑面積608平米的綜合樓;北角是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玄塘;道路兩旁是巍巍屹立著的9 盞路燈,和蜿蜒前行著的200米綠化帶。
為保證移民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琴亭鎮在新村附近,同期上馬了電子工業園建設和**科技工業園擴建工程,現在,已有6家企業進駐這兩個毗鄰新村的園區,創造就業崗位多個,共有100多新村人在里面學技術,掙財富。及時組織成立了村民自治組織,制定了村規民約,推行了為民服務代理制,為對城市生活還很陌生的村民提供就業、就學、就醫、辦證等方面的服務,消除他們對城市的戒備心理。
如今的*人,家家有彩電,戶戶有摩托,年輕人個個有工做,年長者經常參加健身運動和社區公益活動,上學的都在公立學校就讀,困難的都享受了社保政策,成了名副其實的城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