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勞動模范運行隊機電維修工先進事跡材料
沒有高學歷,沒有鍍過金,但在煤礦機修領域,他是絕對的技術大拿。成長歷程給我們現代工人一個啟示:沒有真本事,沒有高技術,就無法在新的企業中勝任工作。在走過的道路上,有別人無法體會的艱辛,他在自己的煤礦機修領域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成果,這一切完全源于自己對工作地熱愛,對技術地苛刻追求,對科學地不茍鉆研。我們現代企 業最需要的是這類能在本職崗位上干出特色的技術工人,我們的工業化道路上需要有這些勇于技術創新的新型工人,我們的民族復興更需要這樣的共和國脊梁。
井架高聳,天輪旋轉,礦車往來,馬達轟鳴。車間里弧光閃耀,工業區人群穿梭,一列列裝滿原煤的火車正風馳電掣般的駛向祖國的四面八方……
遠遠望去,沸騰的礦山一派繁忙景象,這就是位于渭北黑腰帶上的礦務局王村煤礦。近幾年,這里出了個遠近聞名的革新能手,他妙手回春,能讓“癱瘓”的礦山機電設備快速運轉,可以讓深度“患疾”的老設備起死回生。他負責檢修的主、副井提升機,近年來的事故率幾乎為“0”,大型機電設備誤時率降到了最低限度。他完成的百余項小革新、小發明,創直接經濟效益200多萬元。他無償為礦區職工、孤寡老人、工亡家屬修理家用電器近千臺(件),他就是199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陜西省勞動模范、省技術狀元、1998年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999年被中共陜西省委企業工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今年又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的礦務局王村礦運行隊機電維修工。
“既然選擇了礦山,我就把心交給了這片土地,鐵下心學好技術,干好本職”
成才之路,是一條自己鋪筑的漫長艱辛的路,是一條只屬于強者的崎嶇的路,誠如斯言。
**1984年畢業于銅川煤技校,1989年調到投產不久的王村礦擔當了機電維修工。由于王村礦在當時屬現代化礦井,很多機電設備,別說維修了,有些連見都未見過。面對新設備密如蜘網般的電器設備線路圖,愕然了,恰在這時,礦上發生了一件令他終身難忘的事:一天,由于礦井副絞提升中途出了故障,十余名乘坐罐籠升井的職工被懸在了半空。由于包括他在內的幾名檢修人員技藝不精,硬是讓工友們在深邃黑暗的立井筒中,吊了4個多小時。其實,當時故障,只不過是調速器中一個小小的電阻出了問題。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他頓時感到了一名機電維修工肩上的責任。他想,僅靠自己從技工學校學到的那點知識,是肯定無法應對這些機電設備的。于是,他暗下決心,自費訂閱了《電子技術》、《電力傳動》、電器維修》等十幾種報刊雜志,買回來一大摞子大學電氣專業教材,在別人逛街跳舞、看電視搓麻將的時候,他卻苦讀苦思,一頭扎進了知識的海洋。不到一年功夫,對礦上的大型電器設備的原理,線路圖、部件結構和安裝檢修要領了如指掌。在工作中,他堅持做檢修筆記。每次檢修設備時的名稱、型號,故障部位、原因、元件服務時間、操作程序、相關原理分析等,他都條分縷析地記錄下來,迄今為止,他累計做筆記達二十多萬字,硬是憑借自己酷愛學習的那股勁頭,練就了一身本領。他不但對所轄管的機電設備了如指掌,也對每臺設備的習性全摸透了,設備一有故障,他一聽一看就找到了“癥結”,處理起來得心應手。技術水平提高了,但他沒有忘記帶動周圍的工友一起學技術。為了幫助他的工友們盡快掌握礦山機電設備的維修技術,把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了他們。學習筆記拿來了,對照原理圖手把手的教,對每臺設備進行講解。每次維修設備,都沒有忘記在實踐中向大家傳授技術,使他們這個班組形成了人人愛學習,個個爭當技術先鋒的好風氣。
精湛的技藝使**名聲遠揚,特別是他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有些大型煤電集團機電負責人打來電話,動員他南下,承諾年薪最低十二萬。然而,他婉言謝絕了。他說:“礦務局養育了我。王村礦培養了我,組織上給予我那么多的榮譽,這不僅是對我的鞭策和鼓勵,更是對我的信任和期望。我對這塊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就這樣,他牢牢的扎根于這片土地上,終日為工作忙碌著、奉獻著。二十多年過去了,他沒有因為任何原因而改變自己的初衷。“當工人就要愛崗敬業,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