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書記先進事跡材料
1979年2月參加工作,在糧食企業從事領導工作多年,曾經于1986年榮獲*市新長征突擊手稱號,1987年榮獲*市優秀青年廠長稱號,1988年*區十佳廠長稱號,1989年*區“*區十佳青年”稱號。1998年糧食企業改制,他主動帶頭回家。自XX年通過競選進入社區任書記工作,一干就是九年,特別是從XX年擔任社區書記兼主任后,他認真學習、切實落實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情系社區做貢獻,愛灑百姓譜新曲。他扎根社區無私奉獻,立志要把*社區建設成為一個管理有序、服務便利、環境優美、治安良好、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現代化文明社區。一份耕耘,一份收獲。XX年他被評為*區抗非典先進個人,XX年被評為*市“十佳社區工作者”、*區優秀黨員、XX年被評為*區“十佳優秀勞動者”、*區先進工作者標兵,XX年*市十佳社區工作者標兵、2011年*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等光榮稱號。*社區在他的帶領下也從一個落后的社區一躍成為*市先進社區,先后榮獲全國先進文化社區、*市五好示范社區黨支部、*市綠色環保先進社區、*市五好文明社區、*市883行動計劃先進社區、*市志愿者先進社區等光榮稱號。特別是他首創的社區居民自治的物業管理模式被*市新聞媒介稱之為“模式”,在2011年*市文明委,市民政局,楚天都市報社聯合舉辦的首屆*市十大特色社區評活動中,他們以社區物業管理為特色順利進入十五強并榮獲最佳展示獎。
嘔心瀝血為社區 一片愛心為居民
*社區是個老城區,現有居民1510戶計4650人,外來人口260多人。社區內既有樓房也有一部分平房,居住人口雜,環境條件差。當時社區內的環境狀況是;鄰里矛盾糾紛不斷,社區治安經常發案,24條道路無一條完整,整個社區無一盞路燈,無一片綠地,白天社區是灰塵滿天,晚上社區是漆黑一片。當時居民有這樣一句話形容社區的環境;垃圾滿天飛、雜物四處堆,糞水滿地流,樓道積滿灰。特別是平房區,一條150多米長的臭水溝圍著居民的門前屋后一流就是幾十年無人管,居民戲稱為“龍須溝”,夏天是蚊蠅滿地,冬天是臭氣薰天,唯一的一條行人通道一年四季積水不斷,居民稱之為“爛泥路”。周圍居民苦不堪言。社區辦公環境也相當艱苦,8個工作人員擠在一間僅16平方米的辦公室內,有的工作人員只能共用一張辦公桌,逢來人辦事都只能站著辦公。社區居民的狀況也有5多;既下崗失業人員多,家庭困難戶多,殘疾人多,外來人口多,鄰里矛盾多。
面對如此惡劣的社區環境和條件,感覺到自己肩上的擔子非常沉重,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問題要想一下子改變確實很困難。為此,上任之初,他與社區干部一道首先在社區內作調查,召開支部大會和居民座談會傾聽意見,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他首先在黨員大會上提出社區黨支部的工作思路;讓黨的旗幟飄起來,讓社區工作活起來,讓社區環境好起來,讓居民精神振作起來。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想改變社區現狀,必須要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和一個好的帶頭人,而他就是這個帶頭人。為了盡快解決平房區的“龍須溝”和“爛泥路”問題,沒有錢,白天他帶著社區干部頂著烈日跑有關單位和部門,不知說了多少好話,又通過自己的一些社會關系,終于籌措到了一部分資金,晚上又與社區干部們一道挨家挨戶做居民的工作,動員居民捐款修路。居民們看到社區書記親自帶頭為他們的事情忙碌,也都紛紛捐款,不到10天的時間,他們總共籌措到了近3萬元資金,錢不夠,他又找來自己的朋友幫忙,并自己動手與施工隊一起干,經過一個多月的苦干,一條近300米長的水泥路修好了,一條150米長的下水道修通了,徹底解決了平房區居民的行路難和排水難問題,在前后不到70天的時間里,他們將幾十年來的老大難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社區居民也通過這件事看到社區新班子的辦事效率和工作作風,為社區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社區的環境整治是他的第二個工作目標,為此,他將社區干部每人分工包干負責,共同治理社區環境。通過在社區內大張旗鼓地開展義務勞動,動員駐區單位和居民共同參與,發揮社會各方面力量,二個月的時間,他們共清運垃圾400多噸,平整雜草地3000多平方米,疏通下水管網3000多米,終于將社區內環境治理干凈,還居民一個整潔良好的生活空間。為了保持社區長效管理,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的積極性,在他的建議下,社區組織了由“社區黨員、社區團員、社區志愿者、門棟組長、社區低保人員”組成的五位一體社區志愿者隊伍,專門負責約束各門棟垃圾不亂拋,衣物不亂晾,廢電池入專桶,鄰居之間協調, 協助社區檢查“三亂”現象, 發現不文明的行為及時勸阻等工作,同時在居民中進行綠化認養,這些都受到居民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