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先進事跡材料
,男,武漢工業學院生物工程專業畢業,大學文化,中共黨員,**市2011年9月選聘的大學生村官。初識他,人如其名,沉靜英俊,闊面白鏡,溫文爾雅;再識他,人勝其名,不甘平靜,靜氣中蕩生豪氣,在短短幾個月的“村官”經歷中,潛心工作,攻堅克難,業績初顯。
一、選聘喚鄉情:毅然抉擇回
2011年6月,當從網上得知,已開始選聘第二批大學生村官,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從事農業工作一直是他的一大愿望,上大學時就夢想自己能回到家鄉,開辟一個大農場;而此時,大學畢業后的他已在杭州工作一年有余,工作環境和條件較為優越,到底是繼續留在杭州工作,還是參加“村官”選聘、回到家鄉、追尋自己的夢想?他經歷了思想斗爭,在與父親徹夜長談之后,他毅然作出抉擇:辭職回鄉參加大學生村官選聘。
如愿獲聘后,通過參加九江市委村建辦舉辦的大學生村官崗前培訓班,切身感受到黨的政策恩惠以及各級黨組織的人文關懷,更加堅信了自己的人生選擇。2011年9月初,他被分配到修水縣杭口鎮**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開始了大學生村官之路。**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有名的“進士村”,宋代“詩書雙絕”黃庭堅的家鄉,僅宋朝就考取了48位進士,而且當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江西十大名茶之一的“綠”茶就出產于此。自踏進這塊神圣土地的第一天,即倍感榮幸,同時又深感責任重大。
二、調研出思路:“一村一品”問茶業
一到村里,一頭扎入基層,開始了村情民情調研,向村干部了解村級組織建設情況,遍訪村民小組長、挨家挨戶走訪黨員和群眾,對村里各方面情況慢慢較為熟悉了。
在調查走訪中,他不斷尋思:**村作為一個聲名遠播的村,為什么沒有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將它轉變為經濟優勢?**村是“綠”茶葉的出產地,然而,現在做響“綠”茶品牌的不是原產地**村,而是在鄰鄉大椿鄉,可謂“墻里茶花墻外香”。為此,陷入深深的思考,他想著如何用足資源,揚優成勢,改變目前**村“有特點無特色、有資源無產業”的現狀。
此時,正值國家級茶樹良種繁育基地落戶。想到了全市正大力實施“一村一品”工程,遂向村里提出“在全村大力發展主導產業茶葉,做強‘綠’品牌,帶動旅游業發展,實現興村富民”的建議,得到村黨支部書記的大力支持。經與全體村干部交流,村“兩委”提出茶葉產業發展目標,制定實施辦法,明確獎勵措施,動員群眾“苦干一百天,擴茶一千畝”,在全村營造了濃厚的創業氛圍。
三、“雙帶”開茶園:茶業旅游獲雙贏
創業之路不平坦。一些村民對擴種茶葉有抵觸情緒,傳統的小農觀念揮之不去,一度使產業發展停滯不前。這件事對觸動很大,他客觀分析了個中緣由,覺得村民反對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自始至終都是村干部在說,發動群眾還不深入,村民與外界聯系不暢,對茶業前景無從了解。為此,和全體村干部積極爭取鎮黨委、縣茶葉辦等各方面的重視和支持,經建議,村“兩委”組織部分黨員、組長去茶葉產業化水平較高、地理氣候條件與**村相似的浙江省松陽縣參觀考察,使大家對茶葉產業發展充滿信心,并帶頭深入群眾中開展積極有效的思想說服工作。和其他村干部一道,每天晚止將在浙江松陽收集拍攝的資料和照片向村民展示、講解,深入各組召開村民會議宣傳發動,連續一個月開會到深夜,有時甚至到第二天凌晨一、兩點鐘,功夫不負有心人,村民群眾逐步形成共識。
為了更好地推進茶產業發展,消除群眾疑慮,堅定發展茶葉產業信心,*個人帶頭先期投資5萬多元,帶頭承包了60畝土地開發茶園,對村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使絕大多數村民認同發展茶葉主導產業,并積極參與產業經營。群眾工作做好了,又面臨土地流轉問題。農村土地牽涉組與組、戶與戶、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情況比較復雜;尤其是流轉土地的租金難以協商,租金過高、沒人愿意承包,租金過低、村民寧愿自己留著種菜;還有荒山荒地問題,前期開發成本較高,涉及到村民戶數較多,只能統一流轉。在與各組組長、黨員溝通后,經建議,村里在開展土地流轉工作中,先由各組按土地類別核實面積,協商確定各類土地流轉租金,統一流轉給村委會,然后再由村委會流轉給承包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僅用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1000畝土地流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