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黨委先進材料
距和靜縣城30公里處,有一個景色秀麗、充滿勃勃生機的新型小城鎮,平整寬闊的村、鎮道路兩旁,排列著錯落有致的居民點。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小二樓屹立于規劃整齊的小城鎮建設道路兩側。那喧鬧的集市時不時洋溢著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 哈爾莫敦鎮是和靜縣最大的鎮,全鎮總面積37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有7.4萬畝,總人口20763人,全鎮下轄7個行政村,27個黨(總)支部,共有黨員499名,在以前由于地處偏僻、耕地少,人口壓力大、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農牧展增收緩慢,但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鎮黨委依然帶領廣大老百姓艱苦奮斗,從產業結構調整開始,硬是打破了農業大鎮神話,提出了“二五四二“經濟發展戰略,x年全鎮牲畜存欄達到17萬頭(只),國內生產總值15882.81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738.96元,較上年增加383.96元。
從根本治窮治富 80年代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我鎮的農牧民群眾也蠢蠢預動,在確保家庭內糧食夠吃的情況下,大膽地搞起了蔬菜大棚,種起了經濟作物,但在有的村組確還是以種植小才麥、玉米為主,產業結構調整進展非常緩慢,甚至有的農牧民群眾認為:“政府越讓種的作物,我越不能種,種了就賠帳”。針這種情況,鎮黨委一班人多次深入農民田間地頭與他們面對面的交流和,通過調查、研究、分析,得知:不是群眾不想富,而是思想沒有解放,對黨的政策不理解。于是鎮黨委決定在做好動員群眾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組織其它村調整成功的農民進行現身說法,通過他們之間的交流,達到共識,使他們自覺的去嘗試、去調整,黨委、政府只是起到引導、協調、服務的作用。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農牧民終于嘗到了甜頭,就連我鎮薩拉村、烏蘭尕扎爾村兩個產糧大村都打破“我們的土地不適宜種植辣椒、棉花”的頑固思想。現在我鎮的種植呈現出了一種“以市場為導向,五花八門的種植”格局。 走共同富裕之路 經過多年的努力,哈爾莫敦鎮部分村率先富起來了,大部分群眾也先后富了起來,但由于種種原因,部分村、組仍有群眾處于貧困狀態,他們的生產生活都比較困難。對于這些貧困戶,鎮黨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鎮黨委認為“一戶兩戶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
為此,鎮黨委研究決定發動黨員、干部,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扶貧力度,走共同致富之路。
一是由鎮黨委書記帶頭,發動每個領導成員與這些貧困戶結對子,建立聯包戶,幫助他們定脫貧計劃和措施,給予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幫助,實行重點扶貧幫困。
二是因地制宜,廣辟致富門路,進行開發性扶貧致富,哈爾莫敦鎮是以農業為主的鎮,自然資源匱乏,沒有什么可以形成拳頭支柱產業的產品。為此,鎮黨委組織黨員、干部分頭深入各村民小組逐家逐戶同農牧民座談,幫助他們根據家庭情況及市場需求選擇致富門路及致富項目。一是根據市場上對瓜果需求量大的實際,為貧困農牧民購買種子及樹苗,幫助他們發展林果業。二是幫助沒有購買能力的牧民購買牲畜,引導他們發展畜牧業。
三是對靠近鎮中心的的農牧民,為他們提供場所,鼓勵他們利用地緣優勢發展修理、縫紉、經商等。通過鎮黨委下大力氣,采取一系例行之不效的方法,使我村民的日子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生活真是比密甜。 加強自身建設 哈爾莫敦鎮之所以能夠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是因為有一群帶頭致富的好黨員;這些黨員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戰斗力,是因為有一個艱苦創業、團結務實的好班子。自哈爾莫敦(鄉)鎮成立以來,鎮黨委書記已經換了好幾任,但那種以身作則、廉潔奉公、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甘當人民公仆的精神始終沒有變。現任鎮黨委書記馬龍可以說為哈爾莫敦鎮各項事業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他任職期間,帶領班子成員修通了老百姓盼望以久的g218國道至鎮政府12.3公里道路,建起了占地面積約1200余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小城鎮面貌煥然一新,項目建設接連不斷,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不斷改善。他正在描繪著哈爾莫敦鎮的發展藍圖,繼續戰斗在奔小康的征程上,被群眾親切地譽為“實干家”。 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鎮黨委十分重視利用鎮黨校及電教手段加強對黨員干部進行黨在農村的路線及各項方針、政策、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等為主要內容的學習。堅持每月2-4次政治學習,全面提高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另外,在整體班子的建設中,本著以“思想教育為主,換人為輔”的原則,對在思想上的認識不到位,但能主動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愿意接受幫助教育的同志,我們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幫教工作,提高他們的認識,轉變其思想觀念,對于在思想上認識不清,行動上不能與組織保持一致的個別干部,堅決予以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