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材料(通用3篇)
關于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材料 篇1
“趙書記是個好干部,好黨員,是值得我們老百姓信任的好書記”,村民_說,這就是_鎮_村駐村第一書記趙忠祿在老百姓心中的評價。
家住_村的_已60多歲了,夫妻二人因身體原因(一級傷殘),是五保孤寡老人,缺乏勞動力,第一書記趙忠祿得知情況后,在經常關心二位老人身體的同時,還相繼幫助其解決了他家飲水困難、道路不通的問題。
_村位于_縣城西部,共19個村民組組成,有1997戶781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12戶390人,因為交通落后、環境惡劣,老百姓靠傳統的農作方式導致經濟發展滯后。
20__年5月,趙忠祿從縣發改局選派到_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到村以后,他首先走遍_村所有地方,迅速熟悉了村里基本情況。
短短幾天時間,就摸清了全村的所有資源和還沒有通公路的組有哪些,貧困戶分布區域等。然后就結合實際制定計劃,掛圖作戰,爭取項目資金為_村旅游業發展、“組組通”道路實施等基礎設施日夜奔波。
趙忠祿到基層召開群眾院壩會議
“百姓富不富,關鍵靠支部”。
院壩會、群眾會、黨員會、田間地頭與百姓交心談心等成了常事。
“每天,他都起早貪黑的,身體都累垮了。今年的3月份,他兩次生病住院,經鑒定,屬“氣胸”病。有時候他胸腹部疼得不得了,但仍然堅持帶病工作,就連今年他女兒高考,都抽不開身回家看一眼。”_村村主任蘭杰說。
趙忠祿幫扶計生生育困難戶
“要致富,先修路”,他通過多方協調,爭取“農發項目”資金286萬元投入_村機耕道水泥路、11條溝渠、2座橋梁和河道治理建設,如今2公里的治理河道也已完成并投入使用。
“水是老百姓的生命之源”,趙書記了解到周家院、跳墩河、灣頭寨等組的自來水因管理不善導致飲水困難,就多次深入到組召開群眾協調會議,尋求解決問題途徑,為解決飲水難,他跑到“娘家”——_縣發展和改革局尋求幫助,“娘家”在經費困難緊張的情況下,從單位擠出6000元資金解決了這幾個村民組的飲水問題。
為夯實全村發展基礎,他還積極參與招商引資工作,促成了_村旅游項目“響鼓灘森林水景園”預計投資3.8億元,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設500萬元投入;“兩河江漂流”項目途經高梘連接銀盞杜仲河,總投資50億元,該項目也正在進行前期設計工作;積極主動支持_村“檫爾巖水庫”的建設,預計投入資金10億元,目前,管網建設已完成,正在進行庫區的征拆工作。
為增加全村老百姓收入和解決就業問題,他積極對接相關部門,通過開展培訓、現場手把手教學等方式,發展和壯大種殖業和養殖業,擴大茶產業種植面積至7000余畝,發展種植烤煙3000多畝,發展中藥材太子參100余畝,為全村年增加收入758萬余元左右,解決了就業人員3080人;同時,通過技術培訓壯大種養殖業發展,已發展養殖業大戶6戶,年增加收入50余萬元;還促成開辦了“_縣_鎮富宇戶外用品廠”,年盈利達50萬元,解決就業人員30人,年增加貧困戶務工收入80萬元。
縣發改局幫扶_村周家院安裝自來水
當他走進_村的那一刻起,哪里有矛盾糾紛,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如簸槽組山塘水庫糾紛、周家院一事一議群眾意見分歧、檫爾巖水庫群眾訴求意見等都一一化解。
“只要全村老百姓過得好,自己做這些就是值得的”。趙書記說。
駐村工作的“十件實事”中,他卻實施了15件,如今已完成11件。
關于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材料 篇2
_,女,1979年9月生,_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茶辦主任。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她認真學習貫徹執行中央、省、州、縣有關文件精神,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工作任務,以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為載體,把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為群眾排憂解難作為工作重點,與群眾打成一片,真正把脫貧攻堅工作當成了打硬仗,當成了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認真履職“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服務宗旨。
深入調研了解縣情以產業扶貧帶動脫貧攻堅
20__年11月,_同志懷揣著一顆為民服務的赤誠之心和一股干事創業的熱情來到了農業農村局。面對著全縣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工作,她沒有遲疑,放下正值升學的兒子和嗷嗷待哺的女兒,毅然決然地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她聚焦_縣貧困根源,決心在加強產業帶動上下功夫,白天深入田間地頭看產業、察地形,晚上組織干部群眾召開院壩會,宣傳黨的脫貧攻堅政策。她的身影總是穿梭在全縣各個鄉鎮(街道辦)、村(社區)走訪調研,了解產業發展,群眾增收等情況。立足_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需求,編制上報了茶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實施方案,以茶基地為載體,通過茶產業、旅游業和相關配套服務業的發展,促進茶旅結構合理、功能協調、發展有序,全面構建茶旅一體化格局。
孫志剛書記提出的“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也成為她的口頭禪。
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咬定目標加油干
_同志心系著群眾,帶領農業農村局茶產業發展辦公室干部職工大力發展茶產業,為決戰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是強化推進茶產業發展促真扶貧。_縣茶園面積已突破20萬畝(其中投產歐標茶園17.9萬畝,全國最大的歐標黃金芽1800畝),產量13150噸,產值14億元,_茶產業從基地-廠房-基礎設施-品牌打造-茶旅一體化等方面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目前,該產業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進入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階段。二是強化經營主體培育引進促經濟發展。全縣現有茶葉加工企業70家,其中有加工能力的企業數44家,覆蓋全縣12個鄉鎮(辦事處)。獲省級龍頭企業10家,州級龍頭企業13家,縣級龍頭企業8家。已獲得對外貿易經營資格企業1家,組建茶葉專業合作社38個,其中部級示范合作社1個。20__年,_縣榮獲國家級農產品食品(茶葉)出口質量安全示范區,出口茶葉備案種植基地1.3萬畝,出口茶葉備案企業1家。20__年獲貴州綠茶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縣。“_白茶”和“_黃金芽”獲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7家茶葉企業獲三品一標認證,3家茶葉企業獲歐盟認證,6家茶葉企業獲雨林認證,3家茶葉企業獲全球良好農業規范認證。三是強化品牌效應促市場拓展。在產業選擇中注重茶葉品質提升,大力創建“歐標茶”品牌,按照“盤活存量、擴大增量、提高效益、助民增收、做強做優”的發展戰略,明確歐標茶產業發展目標與定位,逐步培育出一批規模大、起點高、規格高、水平高、質量高的歐標茶企業及歐標茶園示范基地。四是強化利益聯結促助民增收。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和“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等模式,充分利用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的示范引領帶動和廣州海珠區對口幫扶機遇,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全縣已培育1000畝以上產業的村35個,帶動群眾發展產業1800余戶。茶葉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扶貧資金入股保本分紅、產業發展務工等共帶動農戶9827戶,其中貧困戶1317戶,戶均增收1058元。
不怕吃苦以身作則做讓群眾信任的貼心人
在脫貧攻堅戰打響后,_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履職盡責,發揮作用,超前謀劃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她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雖然不是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但我更要以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她嚴于律己、廉潔自律、以身作則、處事公正,模范遵守各項規章制度。以及關心群眾,對同志以誠相待,善于做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傾聽群眾的意見建議,熱心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得到廣大干部職工和群眾的贊許。在農業農村局工作的日子里,她始終堅持心系群眾,不辭辛勞。茶產業發展工作涉及面廣,密切聯系著老百姓切身利益,她始終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想問題,辦事情,做決策,時時刻刻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她始終立足服務群眾,在群眾的需求中丈量脫貧致富的步子、尋求精準扶貧的辦法,與干部職工和群眾一起苦干實干,有效解決了_產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增收渠道單一等制約發展的問題。在脫貧攻堅的種.種難關和困難面前,她沒有逃避和退縮,為了確保_縣能夠順利脫貧摘帽,群眾能夠產業致富,她選擇“5+2”、“白+黑”的工作方式,積極帶領干部職工深入企業、村組與企業老板、群眾一起商討分析,研究對策,解決在茶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問題。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用真心換來真情,用實干贏得信任,如今的_縣茶產業快速發展,茶葉長勢喜人,老百姓都說:“茶產業使_經濟發展走上了“快車道”,而_這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干部更是“快車道”上的“領路人”。
關于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材料 篇3
_,男,壯族,現年45歲,中共黨員,_縣_鄉_村委會八雷村小組的村小組組長,居住在地理位置偏遠和交通條件落后的深山區,早年家境貧寒、只接受過初中教育,便早早地回村參加勞動。依靠貧瘠的土地謀生,加之家中有兩個孩子讀大學,全家4口人生活非常困難。作為共產黨員的_不甘貧困,不等、不靠,找準發展路子,硬是帶領全村群眾脫貧致富,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和風采。
一、“敗家組長”的致富路子
_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初中畢業后,回到了家鄉,他滿懷信心想在家鄉的這片天地干出一番事業,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鄉親父老的命運,讓家鄉脫胎換骨。20__年,38歲的_當選八雷村小組組長,他不甘心一直重復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困日子,在當選八雷村小組組長后,他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20__年,他在鄉黨委政府的宣傳下,積極發展甘蔗產業,但因交通條件限制,甘蔗產業并沒有帶來很大的效益;20__年,_嘗試利用八雷豐富的優勢資源,發展石蛙養殖,但因經驗缺乏而失敗,但他并沒有放棄,一直在尋找適合在八雷村發展的商機,而_也被群眾戲稱“敗家組長”。
八雷村小組山多林密道路稀,一座座高山、常年濕滑的道路,使得該村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缺少脫貧致富門路。20__年以前,_也和全村其他的貧困戶一樣,依靠國家的扶貧政策、過著清苦的生活。雖然_勤勞肯吃苦,但很長時間他也不知道如何創業、如何利用大自然賜予的寶貴財富脫貧致富。20__年開始,_先后參加了由縣、鄉組織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授課教師、專家所講的農業政策、種植、養殖技術,讓他眼界大開,一下子“開了竅”,看到了“種桑養蠶”這個商機,在到廣西那坡、田林等地考察后,他再次壓上全部身家,發展“種桑養殖”產業,也開啟了帶領群眾艱苦拼搏、創業致富的新征程。
二、“敗家組長”的華麗轉變
20__年,_實驗發展“種桑養殖”,建設養殖基地100平方,種植桑樹2.2畝,養殖4批,交售新蠶繭875公斤,收入3.5萬元。20__年,_擴大種養殖規模,擴建設養殖基地2660平方,擴種植桑樹4.6畝,預計可養殖6批,預計交售新蠶繭1600公斤,收入6.4萬元。桑蠶產業穩步發展的過程中,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_并未就此滿足,因為他有自己的創業夢想。“光自己富不算富,我想在自己致富的同時,帶動和幫助一批貧困群眾脫貧,走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道路。”他將在培訓班學到的實用知識,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摸索出一套簡單易學的桑蠶種養植、管理技術,到田邊、地頭向其他貧困戶傳授種植經驗,向村民宣傳黨的富民政策,靠自己的雙手,帶領貧困戶科學種植、科技致富。截至目前,全村共26戶,其中檔卡戶18戶,已脫貧17戶。
三、做好帶頭人,努力改變貧困現狀
作為八雷村的帶頭人,_深知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村內沒有一條硬化路,田間路更是‘進退兩難’,村民連出行都費勁更別提脫貧致富了。”_回想起20__年以前村里的日子感慨萬分。“看到這樣的八雷村,我的心里不是滋味,作為村里的帶頭人,當時嘴上是天天起泡,找尋出路的電話打個不停,為的就是給八雷村老百姓一個生活越來越好的期盼。”
想致富,先修路。20__年和20__年,在鄉政府動員下,八雷村小組黨員、干部的帶領下,八雷村小組群眾開展村內道路硬化建設,在修路的過程中,_在全村提出倡議:“咱們的路,鄉里出錢,那我們就使勁干,干出個樣子!”6名黨員和村民代表一起肩并肩,穿著靴子、拿著耙子,沖在修路的最前面。在村內道路硬化建設中,全村無償投工投勞1500余個,全村硬化水泥路達到4000余平方米,支砌擋墻50余立方米,垃圾1個,修筑水泥邊溝200多米致富路竣工了,八雷村的村民笑了。八雷村小組,在_的帶領下,借扶貧政策之機,所有農戶都建起了磚混房,基本每戶都有自己的衛生間、廚房,村內安上了太陽能路燈、建成了活動室,如期脫貧致富的希望更有信心了,_心里的第一塊大石頭也放下了。
為了讓_村、八雷村小組不拖全鄉、全縣脫貧后腿,在基礎設施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_已在不斷嘗試和探索鞏固和提升脫貧質量的方法和方式,帶領全村人共奔小康路。_在生活上勤儉節約、與人為善、團結鄰里、樂于助人;在事業上,他總是腳踏實地、不驕不躁、細致耐心、勇于拼搏;在思想上,他做到“飲水不忘挖井人”,總是不忘感謝政府,銘記黨恩。正是他不為所求,默默奉獻、勇于探索的精神,贏得了群眾的一致認可和支持,成為群眾的貼心人,用自己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在八雷村鑄起了一面永不退色的鮮紅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