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致敬劉秀祥先進事跡材料(精選3篇)
2023致敬劉秀祥先進事跡材料 篇1
談到學生的改變時,劉秀祥開心得“手舞足蹈” 唐瑞清攝“我們處在一個很好的時候。”劉秀祥說,在8年“助學走鄉村”的經歷中,他發現隨著脫貧攻堅,教育扶貧的大力開展,“真正因為貧困讀不起書的孩子很少了,”他坦言,“更多是思想上的問題,有的父母會覺得讀書沒有用,特別是對女孩來說。”劉秀祥深刻地意識到,扶貧亟需扶智,思想的轉變是關鍵,這正是劉秀祥把工作重心放到德育上的原因。
劉秀祥的公益勵志演講開展了1000多場,有上百萬聽眾。他的能量也通過這一場場演講傳遞給了無數的孩子,在他們心間撒下了點點星火。
劉文星的改變就始于劉秀祥20__年的一場演講。劉秀祥千里背母上學的故事,努力改變命運的自強不息精神深深打動了當時在讀初中的劉文星。“從那以后劉老師就成了劉文星最敬佩的人,他轉學去了劉老師的班上。”母親羅儒紅說。她感嘆道:“孩子變化太大了。”在劉秀祥的影響下,原本不愛學習,有些讓人“不省心”的兒子漸漸變得自覺懂事,變得會關心父母,變得富有同情心。
劉文星的父親劉春旺告訴記者,兒子在北京學畫畫時,劉秀祥經常通過微信關心他的情緒和學習。劉秀祥去北京時,劉文星特別激動,要去看望老師,劉秀祥請他吃了飯,又因為擔心他晚上回去的安全問題,掏出200塊讓劉文星打車回住處。“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劉老師的細心讓我們十分感動,他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時時為學生考慮。”劉春旺動容地說。
在北京學畫畫半年沒上文化課,劉文星在20__年返校時的成績并不理想。劉秀祥幫他制定學習計劃,激勵他不要放棄。20__年高考,經過努力,劉文星以超過藝考線50多分的成績被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建筑設計專業錄取。“祥哥你放心,我在大學也會像在高中一樣努力的!”劉文星說。
劉文星 唐瑞清攝在孩子們的心里,劉秀祥不是嚴肅的副校長,他更像一位親切的哥哥、智慧的朋友,孩子們親切地喚他“祥哥”。“祥哥是個很溫暖的人,他經常用自己的工資給我們買水果,(買)香蕉、芒果給我們解饞。我們住校不常回家,逢年過節他還會叫我們去他家搓一頓改善伙食。”劉文星說道,“今年端午節,劉老師和師母凌晨4點就起來給我們包粽子,全班56個同學,還有科任老師,每個人都有。”
采訪當天下午,正值望謨縣實驗高中高三三班的思政課,劉秀祥給同學們進行了一場主題為《你不努力,誰替你努力》的演講。課上,劉秀祥聲音激昂:“面對困難不放棄,努力會讓你看到希望,不要用現狀去評判未來!”他的目光明亮有神,仿佛盛著希望。
課后,高三三班學生廖國份告訴記者:“劉老師的演講總是充滿力量,他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我們覺得離自己很近,是劉老師讓我堅定了努力學習改變命運的信念。”廖國份說,自己以后想當一個設計師,修建優質的建筑來幫助更多的人。
劉秀祥每個月都在學校舉辦沙龍、論壇,給孩子們上不同主題的思政課,以此來跟孩子們交流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和狀態,幫助他們制定學習計劃,樹立自信,堅定目標,與他們一同發掘撬動人生的支點。
劉秀祥不只影響了學生,在同事楊名胥的眼中,劉秀祥是老師們的榜樣。“對劉校長來說,學生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他平均一周有4天以上都住在學校,而且睡得越晚,起得越早,精神越好。”楊名胥告訴記者,在劉秀祥的帶領下,老師們都卯足了勁整學風、抓學習,學生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大大減少,原本嚴重的遲到現象也基本杜絕。楊名胥說:“劉校長對每個學生都一視同仁,無論學生成績好壞,家有多遠,他都一定會去家訪。他常常說‘相信每個人都是可以改變的’,這給了我們很大信心去努力改變望謨教育的現狀。”
劉秀祥給學生上思政課 唐瑞清攝劉秀祥先后獲全國道德模范、中國好教師、全國青年五四獎章、黔西南州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在學生、家長、同事們眼中,他是“偉大”的人,“真正的好老師”,“強大的榜樣”……劉秀祥笑著搖搖頭,表示自己“只是一個平凡人,做了作為一個人該做的事。”對于榮譽,他看得很淡,只對它們能讓自己的公益活動獲得更多的支持,改變更多的人而感到欣慰。
劉秀祥基于親身經歷的勵志演講是一陣有力的春風,喚醒了無數孩子內心對讀書、對奮斗的堅持,夢想開始發芽;而劉秀祥,是光,他對教育和公益的堅守,是一汪不竭的清泉,持續地滋養這些夢想;最終,一棵棵樹茁壯成蔭,或撒下一方清涼,或散發一陣芬芳,帶去更深更遠的改變。
2023致敬劉秀祥先進事跡材料 篇2
___,女,___歲,護理專業,于___年畢業于_省_市衛生學校,現任信豐縣婦幼保健院兒科門診任副護士長。在臨床一線工作十余年,該同志能牢記黨的宗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我,努力踐行_重要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平凡的崗位上刻苦鉆研,扎實工作,無私奉獻。與許許多多的白衣天使一樣,在醫院特有的氣味中,走過了清純的少女時代。在孩子被治療時恐懼的哭泣中,度過了炙熱的青春年代;在親人的期待和焦怨聲中,把自我奉獻給了一個個期待救治的病人。十多年工作鍛煉,她從懵懂護生成長為一名具有豐富臨床和管理經驗的骨干護士,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以不平凡的工作事跡得到組織上的肯定。
一、愛崗敬業、善于學習
從事護士工作十余年來,她牢固樹立“一切為了病人,全程優質”的服務理念,轉變“病人圍著醫護轉的傳統觀念,堅持以高度的職責心,良好的服務態度為病人供給優質服務,把愛心獻給每一位患者,做好患者的守護天使,為醫院護理工作的推動和發展起到了一個很好帶頭作用。護理工作是繁雜而辛苦的,因婦幼保健院要求專業性和針對性較強。門診兒科護理工作細小而瑣碎,病人流動性,不確定性大,病種復雜多變,加之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護理需要更加細心。不但要有強烈的職責感,更要有嫻熟的扎針技術和豐富的理論知識。在輸液中,要用心研究,仔細探索每個患兒血管的特點,
才能真正干好護理事業,提高穿刺輸液的成功率,減輕患兒的痛苦。主動與家長溝通協調,重視患兒的健康教育,努力營造和諧的護患關系,讓關愛孩子的理念貫穿于整個護理服務。用優良的技術,誠信的服務,為就診患兒營造溫馨的就醫環境,讓每個家長患兒滿意。
有一次科里來了一個六個月大的重度脫水患兒,因血管凹陷嚴重,回血慢,且易刺破,穿刺難度較大。患兒在鄉鎮衛生院穿刺了幾針沒有成功,來我院就診。家屬很著急,她一邊安撫家屬心境,一邊幫忙分析穿刺失敗的原因。憑著多年積累的經驗,最終在耳后摸到一條看不見的小靜脈,穩健的邊摸邊進針,最終穿刺成功了。家屬連聲感激,患者家屬的一句“多謝”,就是對她最大的'肯定與認同。這樣的例子很多,正因為她做的比說的多,做的比說的好,所以贏得了患者及家屬的贊譽,也受到科室領導及院領導的充分肯定。
二、無私奉獻,勇于積極。
她深知要想做了一名好護士,工作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打針、發藥、執行醫囑,更重要地是豐富自我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本事,為了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服務意識,培養理論強、技術硬的基本技能,她堅持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_年我在_市婦幼保健院NICU進修學習了半年,_年9月份參加了_省護理管理人員培訓,同年年底參加了_NICU早產兒綜合管理知識培訓。并將所學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靈活的應用到臨床護理工作中。協助護士長根據本科疾病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的科室人員培訓計劃,與同事交流相互學習,經過不斷努力,科室護理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
三、拓寬思想,勇于創新。
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服務質量越來越主要。醫院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提倡“微笑服務”和“一切為了病人,全程優質”的服務理念。在實際工作中努力實踐“患者至上、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做到“患者永遠是對的”,“向病人所想,為病人排憂解難。”與科室的同事一齊提高醫院的護理質量。該同志熱愛護理工作,能積極參與護理管理工作,做好領導與護理人員的協調工作。
她說能被醫院推選為優秀護士,這是大家對我工作的肯定。成績只代表過去,未來的路任重道遠,她做的還遠遠不夠。如果把醫生比作“鮮花”,那么為了病人的康復,我就甘做一片“綠葉”。不管今后的工作多么困難,我必須要發揚“南丁格爾”精神,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以自我的努力塑造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2023致敬劉秀祥先進事跡材料 篇3
王允,男,現年26歲,黑龍江省鶴崗市福興滿族鄉同仁村村民。1999年9月至20xx年7月在福興滿族鄉福興中學就初中,20xx年9月至20xx年7月在綏濱縣電視廣播大學繼續學習,20xx年9月至今任福興鄉同仁村水稻專業合作社團支部書記。
王允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雖然是家中的獨子,但自小就跟隨父母到農田里勞作。干農活的經歷讓他感受到農民的辛苦,卻無形中鍛煉了他堅毅的性格。20xx年10月,王允選擇離開家鄉去山東青島打工,年輕的他夢想著在那里闖出一片天地。當時他在那里做過服務員、司機、工藝品銷售員等工作,辛苦打拼了一年多,卻僅能維持個溫飽,這讓他感覺到現實往往沒有那么美好,最初的夢想其實是那么遠不可及。即便如此辛苦,他還是為了那所謂的自尊心不愿意回到家鄉,覺得自己沒能混出個模樣給父母臉上增光,直到20xx年3月,父親身體越來越差,家里農活全靠母親一人支撐,在父母再三的央求下,他終于決定回家。雖然一年多的打工生涯沒有讓他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但是卻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磨練了意志,這將是他終生的財富。
回家后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風順,作為家里唯一的男丁,他必須挑起整個家庭的重擔,但這卻讓他倍感壓力。雖然他對種地并不陌生,但也不十分精通,他按照父輩們的傳統模式進行水稻種植,可產量很低,辛勤耕耘的收入僅夠家中的部分開支,這讓他有些喘不過氣來,但干農活和外出打工的這些經歷,注定讓他成為一個不服輸的人。
20xx年,同村有一戶村民的10坰旱田要轉包,當他看到那片地水源充足,頓時眼前一亮,當即決定簽訂租地合同,期限3年,通過貸款一次性交付地租18萬元。到了生產時季,他將這10坰旱田及自家原有5坰地都改成了水田,由于第一次種植水稻經驗不足、設備投入較大、技術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致使這一年收入微薄,但他并沒有因此灰心,他積極上網查閱相關信息、向當地種植大戶取經,向鄉種植中心人員請教。
20xx年,在鄉種植中心技術員的指導下,他對照過去,虛心學習,認真專研,很快就掌握了一套科學種田新技術,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選用優質、高產、抗病品種,應用水稻鉢\盤育苗培育壯秧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稻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技術,當年坰產達到16000斤,較上年增產20xx斤,增幅15%,年收入15萬元。通過不斷學習的理論知識加上實踐,他的種植經驗越來越豐富,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科技種植能手。王允富了,但他不忘鄉親父老,主動將自己所掌握的栽培技術傳授給周圍的人。在他的帶動下,同仁村大部分青年思想得到了轉變,積極進行科學種田,王允是當之無愧的青年致富帶頭人。
20xx年同仁村成立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他積極響應、主動參與,并光榮的當選了同仁村水稻種植合作社團支部書記一職。當選后,王允為做好青年工作,王軍堅持嚴格要求自己,注重以身作則,以誠待人,樹正氣形象。 一是注重思想建設講學習。他始終把加強思想政治學習放在自身建設的首位,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為此,他堅持從《團章》和最基本的團務知識學起,學習鄧小平理論及市場經濟、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和青年工作業務知識,為做好共青團工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二是愛崗敬業講奉獻。他按照"勤于學習,善于創造,樂于奉獻"的要求,在實際工作中深入基層,密切同青年群眾的聯系,注重聽青年聲、知青年情、懂青年心、辦青年事,竭誠為青年服務。為改變村里年輕人原有的賭博、酗酒等一些不良習慣,他挨門逐戶去做工作。給他們宣傳黨的政策,人生的價值與哲理,科學種田新技術,并組織本村的青年到周邊村鎮參觀,學習他們的先進種植經驗與致富門路。他的熱情和愛崗敬業的精神,激勵了本村的一批熱血青年。在他的引導和帶動下,本村一時掀起了一股學科學的熱潮。同時,王允始終把團支部組織陣地建設做為團工作的基礎,緊緊抓住提高團員素質、發揮團員作用建設這個關鍵環節,集中力量對團支部的各項軟硬件進行更新整理,進一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創新活動方式方法,充分發揮農村團支部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帶動作用。加強對農村團員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團員的綜合素質和科技致富能力。針對青年思想教育不夠的問題,組織制定了支部學習制度,組織合作社的團員青年以集中學、分散學、個別輔導的形式共同學習了"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要的理論知識,使廣大團員青年的思想素質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團支部結合農民科技致富需求,舉辦水稻科技培訓班2期,培訓人數達62人,青年農民增產增收,致富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通過他的大力宣傳,村民們對"專業合作社"這一新型模式有了深刻認識,在內心深處種下了"抱團取暖、攥拳發展"的種子。自從他進入專業合作社以來,先后已發動15戶青年團員種植戶開發水田,在這15戶中他選出3戶作為典型,進行實地入戶傳授科技種田經驗,使他們快速掌握科技種植技術,通過典型戶的帶動,許多傳統種植觀念的農戶也加入到"專業合作社"中,并實現了增產增收。村民劉勝本人有殘疾,父親體弱多病,還有兩個孩子,生活極其貧困,他曾一度產生輕生的念頭,王軍主動找到他,問題明情況,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同時號召合作社中的青年團員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幫物,在春耕生產時邊忙自家的活,邊帶領大家干他家的活,還主動義務出車為他買籽種、化肥,使這個十七年沒有用過化肥的農戶種上高產田,老父親看了電視,妻子養了肥豬,兒子上了大學,家庭當年就脫了貧。 王允充分發揮了一個團支書在農村的模范先鋒帶頭作用。
現在的王允,家里各類大型農機具齊全,去年又新購置了一臺私家轎車,生活可謂越來越好,可他說這并不是他最終的目標,他的理想是讓全村家家都有小轎車,每戶都過上富庶幸福的生活。生命是一種姿態,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奮斗,必將演繹出不同的人生。王允正是用他自己不懈的努力,譜寫著新一代農民最壯麗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