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李蘭娟事跡心得體會_觀看李蘭娟事跡觀后感(通用4篇)
2023李蘭娟事跡心得體會_觀看李蘭娟事跡觀后感 篇1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持續登上微博熱搜榜,引發輿論和熱議,當大家看到她的事跡后,無不感動和敬佩!
當你在沒日沒夜的睡覺時,年過七旬的李蘭娟院士正奮斗在武漢一線,每天只睡三個小時。
2月2日,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來到武漢。
年過70的她凌晨4點下火車,吃過早餐就接著開會。在收治危重患者的定點醫院不分晝夜的忘我工作,普及對病毒的認識、與醫護人員共同商討診療方案,甚至每天就睡3小時……
年輕人一日只睡3個小時,還有些吃不消,更何況年紀這么大的老太太,而且還是連續3天!
當記者采訪李蘭娟院士時,其回答更是讓人心疼與敬佩!
記者問:您太逞強了,您比我們大幾十歲呢?
李蘭娟院士回答:沒問題!
記者又問:您就睡3小時太少了,多睡一點。
李蘭娟院回答:現在要盡快跟國家聯系,怎樣提高檢測試劑的敏感性問題!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江應安這樣說李蘭娟院士 :
“70多歲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晝夜, 她凌晨4點下火車,吃過早餐就接著開會。各個醫院的專家、基層的管理者都要見面,把她對疾病的認識告訴我們。我感覺,這個老太太,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
這突然讓我想到了基辛格《論中國》 中的一句話:“中國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
李蘭娟院士的忘我無私及科研攻關的精神,帶領團隊終于在近日取得了關于新冠病毒的重大研究成果!
根據報道,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兩款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的藥分別為阿比朵爾、達蘆那韋。它們分別抑制病毒對細胞的病變效應、病毒復制。
平常時我們不曾將他們記起,危難時他們卻挺身而出,常說“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李蘭娟院士以治病救人為自己的天職,無論非典還是禽流感,還是現在的新冠病毒,她始終堅守在搶救危重病人的一線。
她潛心國際前沿課題,從人工肝到微生態平衡、到H7N9等重大傳染病疫情研究,再到現在帶領團隊對新冠病毒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開拓了一片又一片的未知領域……
她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工肝的開拓者、感染微生態學領域的開辟者、傳染病學的領軍人物——李蘭娟。
有網友作詩贊美她:
贊《李蘭娟》
秀發飄逸露笑臉,語言精準意綿綿。
中華院士女魁首,新冠襲來戰武漢。
一腔熱血戰疆場,精巧使醫撞神鞭。
晝夜深研尋良藥,新藥兩種見晴天。
疫情緊急我更急,身置潮頭挽狂瀾。
戰勝新冠忠堅定,誓保中華譜新篇。
古有木蘭從軍行,今有蘭娟斬敵頑。
醫德崇高人人敬,山河萬里美名傳。
正是因為有了李蘭娟這樣的一線醫務工作者,我們對這場戰役充滿信心!
加油,中國!
人物簡介
李蘭娟(1947年9月13日-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感染病(傳染病)學家,出生于浙江紹興,畢業于浙江醫科大學,現任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她主要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其是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創建獨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獲重大突破。在20__年非典型肺炎(SARS)肆虐時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為浙江取得抗擊“非典”勝利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2023李蘭娟事跡心得體會_觀看李蘭娟事跡觀后感 篇2
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李蘭娟是浙江紹興人,浙江紹興是個出名人的地方,她和蔡元培、魯迅都是同鄉。
與鐘南山不同,鐘南山出生于醫學世家。而李蘭娟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因為家庭貧困,她差點輟學。她靠著助學金堅持讀完了初中。因為成績優秀,后來又被杭州高中錄取。
讀完高中之后,她回家鄉做了一名中學代課老師,利用業余時間自學醫學。她用針灸為鄉親們治療疾病。看到鄉親們為治病而感到著急時,她當上了一名赤腳醫生。盡心盡力地幫助村民看病。
后來,她被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讀書。這位貧困的女孩終于走進了大學,她非常珍惜這個讀書的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畢業之后被分配到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工作。
上個世紀的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死亡高率達80%。李蘭娟一直想治病救人,但是治療的方法非常有限。看到許多重癥病人得不到救治。不甘心的李蘭娟,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攻克肝炎治療的這一難題中。
經過十幾年的反復研究、實驗。李蘭娟終于成功創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1998年,她的這個項目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她還把這一技術應用于肝移植手術,成為我國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名震全國。
李蘭娟還在肝病微生態和感染微生態領域中取得了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先后獲得了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她還把自己首創的“四抗二平衡”的療法用于救治H7N9患者中,大大地降低了死亡率。
20__年,李蘭娟以中國傳染病學第一人的身份,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但是對李蘭娟而言,創新的腳步永遠也沒有停息。
這一場疫情來得太兇猛了,國難當頭,無數人傾盡全力去支援武漢。
84歲的鐘南山院士、73歲的李蘭娟院士臨危受命,又一次掛帥出征。
他們既有國士的擔當,又有戰將的勇猛,真是令人肅然起敬!
2023李蘭娟事跡心得體會_觀看李蘭娟事跡觀后感 篇3
眼下,武漢的醫院里,危重癥患者比較多,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療。
1986年,李蘭娟開始帶領團隊進行人工肝研究。歷經10余年的辛勤鉆研,李蘭娟及其團隊終于創建了一套獨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統”,開辟了重型肝炎治療的新途徑,并于199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人工肝系統是一臺體外儀器。借助這臺儀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流出來,在體外進行血漿置換、血漿吸附、血液濾過等步驟,清除血液中的黃疸毒素等有害物質,補充蛋白質和凝血因子,通過暫時替代肝臟的解毒、蛋白質合成和部分代謝功能,使肝細胞得到再生的機會,肝功能得以恢復。
樹蘭醫療集團品宣部總監鄒蕓介紹,由李蘭娟院士帶領的浙江緊急醫療隊經過前期的方案討論和制訂,目前人工肝治療和調節腸道微生態治療已在進行中,人工肝團隊已經進入重癥監護室開展工作;同時采用“抗病毒+腸道微生態調節”的方案治療病人,減少使用抗生素,微生態制劑主要是給重癥病人和危重癥病人服用,用以調節腸道微生態。
“希望把危重癥病人救回來,讓危重癥病人的病死率下降,這也是我這次申請去的重要原因。”李蘭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朱夢飛是樹蘭(杭州)醫院感染科副主任。根據他從武漢傳回的消息,李蘭娟院士每天都與緊急醫療隊的隊員們一起討論病情,指導工作,調整治療方案。
“四抗二平衡”是李蘭娟院士倡導的救治策略。這個從H7N9禽流感治療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又被應用到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療中。所謂“四抗”,第一個就是早期抗病毒治療;第二是進行危重病人的抗休克治療;第三是抗低氧血癥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第四是抗繼發感染。“二平衡”中第一個平衡是水電解質酸堿的平衡,第二個就是微生態平衡。
來自朱夢飛的消息是,2月4日,李蘭娟院士帶領的救護團隊開始進駐醫院ICU,應用包括李氏人工肝在內的方案進行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治療。在李蘭娟院士的指導下,危重癥病人經李氏人工肝治療后,病情有所好轉。
一個好消息傳來,李蘭娟團隊這次帶去了先進的儀器設備,希望人工肝這一套技術能在搶救呼吸衰竭、肺部炎癥明顯增加、有細胞因子風暴的危重癥病人中得到應用。同時用微生態制劑來調節患者腸道的細菌,讓腸道的細菌保持平衡,抗繼發感染。
2023李蘭娟事跡心得體會_觀看李蘭娟事跡觀后感 篇4
李蘭娟被刷屏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這位73歲的女院士毫不猶豫地奔向戰“疫”第一線,率先提出武漢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團隊在疫情一線不停奔波。這也是她20__年與非典、20__年與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戰“疫”最前線。
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紹興籍著名傳染病學專家。
日前,記者采訪了李蘭娟的一些同事和鄉人,還原她在這些天里馬不停蹄地逆行武漢,大無畏戰“疫”的故事。
1月25日,大年初一,柯橋區夏履鎮夏履橋村,夏履東江猶如一條玉帶穿村而過,江水清澈輕緩,錯落有致的民房倒映在江面上,構成一幅美麗的江南水墨畫。
晚上6點,一輛浙A牌照的汽車駛入夏履橋村。車上下來的正是李蘭娟院士和她的愛人鄭樹森院士、兒子鄭杰。
每年春節,她一定會抽空回家鄉和親屬團聚,吃上一頓團圓飯。但今年這頓團圓飯,才吃了1個小時,全家人就匆匆趕回杭州。
夏履橋村黨總支書記邱建忠聞訊前去看望李蘭娟院士。干練的短發,親切的笑容,還是熟悉的那個李蘭娟,不過,她的面容里卻透露著一絲疲憊。
這些天,在戰“疫”打響后,李蘭娟一直奔波于前線:
1月18日,受國務院、國家衛健委委托,她與鐘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達武漢,聽取了武漢方面的情況匯報,并查看現場。在武漢,李蘭娟作為國家級專家,提出了對疫情的判斷,尤其是武漢要采取“不進不出”措施、冠狀病毒感染要作為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等重要建議。
1月20日上午,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李蘭娟和鐘南山參加了會議。會上,李蘭娟就加強疫情防控與救治等提出具體建議。
1月22日,她向國家建議武漢必須嚴格地封城。次日上午10點,武漢市就實施了這一措施。
1月22日,凌晨2點,她連夜從北京趕回杭州。早上8點,她準時出現在醫院的門診病房為患者看病。
1月24日,她再次趕赴北京,參加科技部召開的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研究的會議。當晚也就是除夕夜9點多,她從北京返杭,年夜飯是在機場吃的一份水餃。
夏履鎮黨委書記、鎮長趁著李蘭娟回鄉的機會,前去拜訪這位夏履鄉賢,一番寒暄,交談了半個小時,李蘭娟院士三句話不離疫情。
“從李院士的話中,我們能感受到,抗擊疫情刻不容緩。她與病毒在賽跑。”邱建忠說,往年春節,李蘭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幾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團圓飯后,就又去為疫情奔波了。“她還再三叮囑我們,叫家鄉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
李蘭娟曾說,她是夏履的兒女,她的根在這里。
夏履鎮黨委宣傳委員張成炳告訴記者,每年母親節,李蘭娟院士都會帶著一幫鄉賢名醫聚集在夏履鎮衛生院,為父老鄉親開展義診。這個活動已經堅持了四五年。在李蘭娟院士的關心和支持下,夏履鎮衛生院與浙大一院也在開展業務往來。
柯橋傳媒集團記者葉紅曾經通過電話采訪過李蘭娟。“李院士很忙,通過相關部門幫忙聯系后,她打電話給我。電話那頭,第一句話是:‘你好,我是李蘭娟。’一口紹興味的普通話,讓人感到非常親切。李蘭娟的微信名就叫‘夏履橋’。”葉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