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魏德友同志個人先進事跡材料(精選3篇)
學習魏德友同志個人先進事跡材料 篇1
中哈邊境新疆薩爾布拉克草原的黃昏,是一種空曠而孤寂的美。
當橙紅色的日輪墜向遼闊的地平線,草原深處的涼意漸濃,黑夜張口吞噬大地,形影相吊的白楊昂首堅挺,流連淡淡的夕照。
踏著彩霞的余輝,草原的牧民們揮鞭趕著牛羊,從薩爾布拉克草原毗鄰邊境線的春秋牧場遷移到別處的夏季牧場。
一望無垠的草原只剩下了76歲的魏德友和他的100多只羊。守邊了半個多世紀,這位有著32年黨齡的老黨員習慣了孤獨的生活。
用木條插上了羊圈的門,魏德友回到自己居住的土房,一骨碌躺到了床上。門外羊圈里時不時傳來一兩聲低吟。除此之外,草原寂寂,四野悄悄。
流動的崗哨
薩爾布拉克草原地勢平緩,邊境線缺少天然屏障。除了哨點的邊防軍隊,護邊員的巡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牧民們搬走后,草原變成了“無人區”,發生偷越境的概率相對較大。塔城裕民縣邊防大隊政委葉爾那說。
魏德友是主動選擇留下來的。過著“家住路盡頭,放牧就是巡邏”的生活。
每天的清晨或傍晚,魏德友要來回走8公里的牧道去邊境線,看有沒有人員經過的痕跡,到牧民留下的房子查看情況。
幾個月前,3個年輕人騎著摩托車往邊境方向走,魏德友扯著嗓子、一路小跑,在鐵絲網跟前截住了他們,勸他們離開。
半個多世紀來,魏德友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余人次,堵截臨界牲畜萬余只,未發生1起涉外事件。
“這是我和戰友曾經戰斗過的地方,我要守到自己動不了的那一天。”魏德友說。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邊境最危險的工作就是放牧。魏德友說,他和守邊牧民堅持通過放牧的方式捍衛領土,與手握鋼槍的外國士兵面對面也不曾后退。
1973年,魏德友騎馬沿著沒有邊境設施標記的“爭議區”放牛,發現一架飛機在上空盤旋。等到飛機離開后,他在盤旋區域內尋覓可疑跡象,發現兩串朝向境內的腳印,向連隊匯報展開地毯式搜索,最終可疑的人退回到邊境線以外。
年逾古稀的魏德友仍沒有“退休”的想法。有一次巡邊遭遇暴風雪,迷失方向的他被困5個多小時。兒女擔心父親的安危,央求他回家養老,但一直沒能說動。
魏德友的妻子劉京好告訴記者,對邊境,魏德友有割舍不下的感情,一天不到邊境看看,就感覺少了點東西。
“現在走了,以前不就白守了”,魏德友說完向著羊群小跑一陣,像是示意記者:自己身體還硬朗得很。
50臺收音機
魏德友脖子上總掛著1臺黑色收音機。這是兩年前趕集的時候花80塊錢買的。收音機掉漆的地方銹跡斑斑,坑坑洼洼的摔打痕跡記錄著歲月的磨礪。
對這個不抽煙不喝酒的老人來說,收音機是除妻子劉京好之外的另一個“老婆”——放羊的時候,巡邊的時候,種菜的時候,機子不會離身。
“除了睡覺,其他時候都開著。”草原上信號不穩定,只能搜到4個臺,但有新聞、能聽歌,魏德友已經知足了。
草原風大夾帶著沙土,收音機特別容易壞。從1964年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六一團兵二連屯墾守邊至今,魏德友整整用壞了50臺收音機。
年代不同的50臺收音機,是魏德友52年守邊歷史的見證。
1964年,24歲的魏德友響應號召,從軍區轉業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與30多名戰友遠赴萬里之外的茫茫戈壁屯墾戍邊。
緊接著,他從老家接來劉京好,在邊境安下了家,養育了兒女。
半個多世紀以來,昔日戰友陸續告老還鄉,邊防戰士一茬接著一茬,就連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條件更好的定居點。而魏德友卻選擇留下來,獨自生活在空曠的草原深處。
幾十年來,老兩口很少外出,想孫子孫女了,就讓他們過來住上幾天。
他可以過得更好
孤零零矗立在草原的土坯房,就是魏德友簡陋的家。
用報紙糊的“天花板”已經泛黃,1張木頭桌子歪扭地立在坑洼的泥土地面上,家里只有4張凳子,來人多了只能坐床上。
房子里沒有通常照明電。窗臺前6伏功率的太陽能發電機每天只供兩個燈泡的簡單照明和手機充電;除了收音機和手電筒,房里再也看不到其他電器。
夫婦倆吃的米面需要小女兒翻越幾十公里牧道才能送進來,喝的是門口井里打出來又咸又苦的鹽堿水。
十年如一日,魏德友和老伴就過著這樣的苦日子。而原本,他們可以過比這好得多的生活。
從兵團退休的時候,魏德友每月能領到將近3000元的退休工資,加上妻子劉京好的2019元,足夠老兩口安享晚年。
魏德友在連隊有1套房子,但至今他也沒有去住過1天。
前幾年,劉京好感染了布魯式桿菌。這種寄生在生羊肉的病菌發作起來會導致發高燒、渾身疼痛。劉京好時常要到城里的醫院住院,留下老伴一個孤零零守邊。
魏德友在連隊放過牛羊、喂過豬,退休后還替別人打工代牧過。魏德友的手一次粉碎草料的時候被卷進了機器里,拔出來后10個手指頭都血肉模糊,露出了白骨,右手食指只剩下了半根。
艱苦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從未讓魏德友退縮過。“只有守在這里,心里才踏實。”這個信念一直植根在這名老黨員的心里。
學習魏德友同志個人先進事跡材料 篇2
今年76歲的魏德友是一六一團一名普通黨員,自1964年從軍區轉業到一六一團原兵二連工作后,他和妻子劉京好堅守在毗鄰邊境線的一片無人區,守護著祖國的邊境線。“家住路盡頭,種地是站崗,放牧是巡邏”是魏德友半個多世紀生活的真實寫照。
1982年,一六一團原兵二連交裕民縣吉也克鎮管轄,原兵二連百余戶群眾陸續撤離。魏德友主動選擇留了下來,買了3頭牛、20只羊,在這里放牧巡邊。
原兵二連黨支部撤并后,魏德友幾十年里沒少交一分錢黨費。“我是一名黨員,時時處處要做與黨員身份相符的事。”魏德友說。
52年來,魏德友傾力做好一件事——為國守邊防。他用實際行動鑄成了邊境線上“永不移動的生命界碑”。他和劉京好的家被駐地邊防派出所官兵稱為“一座不換防的夫妻哨所”。
52年來,魏德友義務巡邊近20萬公里,堵截臨界牲畜上萬頭(只),勸返臨界人員千余人次,至今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
“我就是在放牧時多操了份心,這是一名黨員的責任。”魏德友說。
退休后,魏德友夫婦原本可以在家享清福,二人每月有近5000元的養老金,兒女們也多次勸他們回山東老家安享晚年。魏德友卻說:“我們身板還硬朗,等干不動了再說吧。”
“長年累月在荒郊野外過這樣的苦日子圖啥哩?”有人這樣問他。
魏德友的回答很簡潔:“守在這里心里踏實!”
學習魏德友同志個人先進事跡材料 篇3
學水利技術,帶著簡陋的測繪工具翻山越嶺進行勘察;赤腳步行去炸藥廠背炸藥,腳板磨得破皮出血;率領村民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硬是憑雙手鑿出一條生命之渠,終結了村莊“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的歷史。隨著媒體報道的深入,貴州遵義市草王壩村老支書黃大發“和大山較勁”的事跡傳遍山里山外,感染了無數心靈。
當年,林縣人民開鑿紅旗渠,創造了當代“愚公移山”的奇跡。如今,黃大發老支書帶領村民憑雙手鑿出一條生命之渠。在平原上憑雙手鑿出水渠已經不容易了,何況是在山上,那里有絕壁、有險崖,一不小心就可能身處險境。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黃大發并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功夫不負有心人,黃大發執著地“和大山較勁”,最終取得了勝利。
當下,全國正在推進脫貧攻堅。脫貧攻堅,外部輸血的同時更需要內部造血,需要調動起貧困地區人民投身改革發展的積極性。山區自然條件不佳,但人們應當有人定勝天的信念,要有敢叫日月換新天的'精神。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困難擺在那里,如果總是想著繞著走,那只能說明能力有限,只能說明毅力不夠強大。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讓自己強大起來,才能把困難征服、跨過困難這道坎。很多時候,能不能跨過困難這道坎,就在于人們是否有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念。
和大山較勁,彰顯了黃大發老支書的為民情懷。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既然當了村支書,就應該切切實實為民謀福祉。沒有好的水渠,村莊“一年四季包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村民的日子十分艱苦。農民以種田為生,解決好擺在村民面前的灌溉難這個“攔路虎”,農民才能吃得飽飯、穿得暖衣。在山區修水渠,盡管很困難,但卻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黃大發老支書帶領村民修建水渠,付出了很多辛勞。修渠的過程中,老支書還承受了親人離世帶來的傷痛。好在,全村上下一條心,終于修成了水渠,莊稼灌溉難的問題迎刃而解,村民的生活漸漸好了起來。修水渠只是第一步,黃大發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而是在此基礎上帶領村民繼續通路、通電,朝著更好的日子邁進。
和大山較勁,黃大發的自力更生精神值得人們學習。自力更生精神,正是黃大發老支書的“大發”境界。膠鞋已經斷裂卻舍不得換一雙,這個生動的細節正是老支書簡樸生活的寫照。共產黨人,就應該像黃大發一樣“先憂后樂”“先苦后甜”。黃大發的“大發”境界是一種精神力量。今天,物質生活富裕了,少數年輕人不肯自力更生,畢業了還在啃老,這是不妥當的。勞動才能創造財富,通過自己的雙手奮力拼搏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黃大發是一面很好的鏡子,每個人都應該從他身上汲取自力更生的正能量。其實,中國經濟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很大程度正是因為弘揚了自力更生的精神。物質生活好了,但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丟。自力更生,掌握核心技術,才不會被別人卡脖子。
閱讀黃大發的先進事跡,不禁讓人對他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