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最美家庭事跡材料(精選3篇)
村最美家庭事跡材料 篇1
雷正社同志,男,漢族,中共黨員,1955年出生于寺前鎮雷家河村二組,雷家河村前任黨支部書記。
雷正社同志出身于前幾十年以成分論的硬成分家庭,當時是推薦上學,成分不好就不能上學。沒有文化,少了學歷,這是他一生最遺憾的事情。1975年雷正社同志被上調到關中抽黃指揮部工程供電隊工作,1982年6月在關中抽黃部被接收為中共正式黨員,同年被調到抽黃車隊當駕駛員。雷正社同志家里現有5人,其母今年83歲,耳聾,屬聽力一級殘疾,妻子今年58歲,因肢體癱瘓臥床20xx年,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不能離人,兩個孩子均已大學畢業,自謀職業,各討前程,在外地工作。
20xx年是一個新世紀的開端。不幸的是天有不測風云,5月27日中午他和妻子拉運小麥時,因繩斷將妻子從麥車上摔下,急速送往縣醫院搶救,病人危在旦夕,經檢查確定頸椎5-6節間嚴重粉碎性骨折,壓迫中樞神經全身癱瘓,由于傷勢嚴重,急速轉院于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做了頸椎移植固定手術,用鋼板及螺絲將頸椎固定,住院三個月,花費7.8萬元。當時新農合還沒有實行,醫藥費無從報銷,全靠東借西湊、親鄰相幫、備受艱難,總算撿回了他妻子的性命。在這百般努力下,保住了其完整的家。從此,其妻長期臥床,不能做飯料理家務,而且當時大女兒正在讀高中,小兒子讀初中,家庭經濟壓力巨大,生病的妻子心情焦慮、神情不安、長夜難眠、呻吟不斷。他
作為一家之主,不知道怎樣應對突如其來的一切,其朋友用以下幾句話描述當時的情景:
辛苦遭逢起一經
妻落麥車殘已成
床上病榻嘆病身
惜慌境里說惜慌
風雪飄搖雪中燕
病魔纏身轂觫羊
窮困眼淚強自寬
愁顏寂寞少睡眠
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雷正社同志深深思索,痛定思定,他們家不能被落下,不能被時代淘汰。他白天搶時間地里耕作,晚上照顧病妻。妻子的吃喝拉撒、洗換翻身護理,甚至求醫問藥,得以精神解脫,樣樣力爭做好。病人堅強的活著,兩個孩子安心上學。他東家借西家還,借錢貸款的事從不讓孩子知曉,以免孩子心理有負擔。每逢開學,姐弟倆都能高興返校。這樣過了數十年時間,兒女們相繼畢業,現在都有比較穩定的工作,病人心情也好轉,保住了他們互相關心、互相體貼完整的家。
在雷正社同志家庭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村民選舉該同志做村上主要干部。當時,雷正社同志因家里情況實不接受,隨后,鎮黨委、政府幾位領導多次找他談話,村上的重擔、群眾的期望、村民牽掛的事就落在他的肩上。該同志秉持著誠實為人、誠信做事的理念做事,埋頭苦干,不負眾望,把村民的事當自家的事干,兌現承諾,為村民辦了以下實事:
1、20xx年上跑下貸、協調各方爭取資金修通雷家河村通村公路3000米。
2、20xx年修建雷家河村北1公里處攔水大壩,因壩所屬60年代初人工砌石,壩面全毀,每逢澆地就得組織全體勞力用蛇皮袋子裝土攔水,遇大雨又被洪水全部沖走,村民澆地十分困難,該同志下定決心修好此壩,投資十多萬元,加固維修,并修了300米70型水泥渠道。徹底解決了村民澆地難的問題。
3、20xx年修通了雷家河村至交道鎮南社村水泥路面2.6公里。兩次修路全長5.6公里,投資127多萬元,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個人貸款數萬元,確保工程如期完成。此舉徹底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從此雷家河村通了班車,也為村域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鎮黨委、政府等多位領導給予表揚與好評。同年又投資10余萬元修建雷家河村社區服務中心,村上有了辦公場所,村民開會再也不用站馬路。
4、20xx年分兩次實施修通雷家河上下村水泥巷道1500米,投資40多萬元。由于雷家河村是由上下兩個自然村組成,上下村水泥巷道修通后,村民喜在心里、樂在其中,言盡方便。
5、20xx年雷家河村又用努力爭取的國家扶貧資金20多萬元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栽植核桃樹苗700多畝,修通40型水泥渠道1300多米。進一步改善村民澆地難問題,為村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6、20xx年雷家河村又多方爭取資金300多萬元,復墾雷家河村高山荒地,荒蕪土地400畝。每天由十多輛大型鏟車緊張施工。此項目附設抽水站一座、配電站一座、高壓線路1公里多、蓄水池4座,20公分鋼水管約4000米,塑料水管數千米。此項工程建成,將實現荒坡變水田,荒蕪土地綠樹成蔭,果蔬飄香,指日可待。
雷正社同志常說期盼借黨的以及三中全會東風,祖國和農村將會在新形勢下越來越好,農民朋友的日子越過越有滋味。祝愿殘疾家庭人員也有好心情,有難同當、有伴偕老。只要我們不懈努力,學習貫徹黨的惠農政策,心系群眾,做好本職工作,我們的祖國華夏強盛、人民安康的夢想一定會實現。
村最美家庭事跡材料 篇2
戶主陳兵(聯系方式:1572211),家住襄山區歐洲鎮小洲村二組,全家6口人。這是一個祖孫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陳兵夫婦上有父母,下有兒女。在這個家庭里,大家互敬互愛,和睦平等,母慈子孝;夫妻遇到事情主動商量配合,互相關心扶助,理解溝通,一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這稱得上是農村最美的家庭。世間萬物因和諧而美麗,因和諧而溫馨。社會是這樣,家庭也是這樣。他們家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他們是萬家燈火中最平凡不過的那一盞,但他們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寬容努力創造自己的生活,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他們的事跡也是平凡的。
一、家庭和睦,尊老愛幼
陳兵夫婦家庭多年來夫妻和睦,尊老愛幼,團結鄰里,樂于助人,是村里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生活當中,每當發生摩擦時,他們都能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從而較好地解決了問題。陳兵長年從事廚師工作,方圓左右,十里八鄉紅白喜事都請他幫忙,他的廚師生意做得紅紅火火。妻子劉愛民既是陳兵事業的好幫手,又是家庭主婦,把家庭照顧的細致入微。長期以來,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業,只要丈夫有紅白喜事活,她都積極配合,甘當配手,從不叫一聲苦,喊一聲累,更沒有一句抱怨的話。一個具有優良的家風的家庭,家庭成員不自私、不狹隘、不懶散不怠惰,互諒互讓,互敬互愛,積極進取。積聚正能量,釋放正能量。夫婦兩人對上伺奉老人。父母年近七旬,身體多病,
不能干重活。陳兵夫婦對二老體貼入微,經常噓寒問暖,從不在父母面前說一句狠話臟話,有病及時醫治,有好吃的讓著二老先吃。特別是妻子劉愛民對公婆比對自己的親爹娘還好,為二老洗衣做飯,端茶倒水樣樣都搶著干,是遠近聞名的好媳婦。
陳兵夫婦還十分重視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教育,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十分重視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學習習慣的培養,始終把對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孩子的德育放在第一位,堅信只有德育教育好了,才有資格接受別的教育。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加強親情培育,不斷磨煉,言傳身教,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并健康快樂長大成人。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加強自身思想道德的修養,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在父母的影響下,女兒順利考入襄山重點高中,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兒子在楊柳中學讀書,一直受到任課教師的好評。一家人對本地舉辦的各種募捐活動經常參加,對乞討的老人、殘疾或小孩,經常教育兒女拿些給他們,對社會弱勢群體要有愛心,孩子心甘情愿地把他的錢全部捐出去了,極大地培養了孩子的愛心。
二、勤勞致富,勤儉持家
陳兵夫婦既勤勞又勤儉。他們長年累月當廚師,為本村和附近幾個村的農戶紅白喜事包席整場子,一場結束,少則兩天,多則四、五天,不管是皎陽似火的盛夏,還是冰雪交加的嚴冬,只要有人請,他們總是欣然前往。夫妻倆遇到事情一起商量,遇到困難一起解決,生活上共同照顧,事業上互扶互持,二人互相理解、尊重、關心、支持,從來沒有因生活瑣事而吵架。由于夫妻倆誠信經營,本分做人,勤勞吃苦,廚師生意越做越紅火,附近幾個村有事都找他,業務量大了,勞動量也大了,有時一場結束,累的小夫妻筋疲力盡。但遇到一場接一場的紅白喜事,還是要含笑去面對,還要做好。再累也要忍著,再累也要堅持。不到萬不得已不請人幫忙,就是夫妻兩人硬撐著干,就是靠著夫妻二人勤勞的雙手使家庭慢慢變得富有了。對一般人來說,有錢了,責任田應該讓給別人種了,但他們不這樣,他們只要一閑著就下地,把幾畝地整的有條不紊,收入高于同村其他專業種田戶。他們就是靠著勤勞精神,搞一樣像一樣,做啥都賺錢。
陳兵夫婦致富不忘節儉,倡導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學理財、合理消費、勤儉節約。他們時常教導兒女:“雖然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但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生活中點點滴滴要從每件小事做起”。家里面的每樣東西能修復利用的,從來不輕易地丟棄,盡量使其再發揮作用。平時做到人走燈滅,養成隨手關燈的良好習慣,只要家里沒人就關掉一切電源,注意節約每一度電和每一噸水。這一勤儉節約的意識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之中,并成為全家人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助人為樂,鄰里團結
致富不忘飲水思源,陳兵夫婦做廚師,整場子,幾年時間生意做的風生水起,紅紅火火,方圓十幾里附近幾個村紅白喜事都找他們夫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人品好,助人為樂導致人緣好。他們經常把幫助別人當成一種樂趣。當別人請求幫忙時,自己再忙也要竭盡全力幫忙,當看到別人有困難時,即使別人沒有打招呼,自己也主動伸出手拉一把。有一次,鄰居一位老人突然生病,當時他的子女們都沒有在家,陳兵知道后,一邊跟老人的子女聯系,一邊用自己的麻木車將老人送到歐洲衛生院檢查,衛生院讓老人立即住院檢查,陳兵幫助老人進行了檢查,并墊付了住院費,辦理了住院手續,直到老人的子女趕到才離開。他家里經濟條件好些,正因為如此,平常向他借錢的人不少,只要有困難的人張嘴借錢,他總是笑著滿足對方的要求,不打半點折扣,人們有困難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陳兵,因為他有助人為樂的好習慣。
陳兵還十分注重鄰里團結,和他住一起,從不擔心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嘴,平時,夫妻二人樂于助人,寧可自己吃點虧,也不和鄰居們爭這爭那。從不背后論人長短,說三道四,有話桌面上說,公道正派。鄰居們相處幾時年沒有鬧過矛盾。人們總說他們夫妻脾氣好,其實是他們修養好。
牽手相伴近二十個春夏秋冬,陳兵夫婦相濡以沫、風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夫妻倆從沒因生活瑣事紅過臉、吵過嘴,他們用自己的真誠、善良和孝心換來了家庭的美滿、幸福。陳兵一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最美家庭的真正內涵。
村最美家庭事跡材料 篇3
鼎山街道高牙村打石崗經濟合作社張澤云、吳發芳家庭,雖然普通,但堪稱最美家庭。這是一個擁有著一個幸福的五口之家,夫妻倆、兩位老婆婆,一個女兒。她的家庭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寬容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享受著最舒心的生活。數十年來,夫妻倆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一家人勤勞善良,樂于助人,女兒懂事好學,受到了鄉鄰們的一致稱贊和好評。
互敬互愛是家庭幸福的基礎,也是家庭美麗幸福的源泉;楹髱资陙,夫妻倆在生產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孝敬老人,照顧女兒;如今,夫妻倆都六十多歲了,不但要照顧年近九十的婆婆,還把一百多歲娘家老媽媽接到自家照顧。端飯遞水,洗臉抹汗,噓寒問暖,盡責盡孝,無微不至。每當看到兩位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臉,夫妻倆如同吃了蜜糖一樣的甜。每逢農忙時,挖地種菜,為花椒修枝剪葉、施肥澆水,夫妻倆往往從凌晨三四點就要出門,除了回家照顧老人,一忙就忙到中午,雖然勞累但因為擁有一個溫暖而幸福的家庭讓他們倍感欣慰。為了老人和孩子能幸?鞓罚蚱迋z付出什么都在所不惜,心甘情愿。
說起女兒張利,是吳安芳和丈夫最大的驕傲。女兒從小就非常聽話懂事,平時在家,掃地、做飯等家務都幫忙分擔,若是碰上農忙的時候,更是會主動地去幫忙。吳安芳經常說:“自己再苦再累不算什么,只要孩子們有出息,自己就心滿意足了”。雖然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在這對農村夫婦的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為了供孩子讀書,夫妻倆一門心思扎進莊稼地,為的就是莊稼收成能好點,多賺點兒錢,供孩子們讀書。同時夫妻倆也很注重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教育,他們以身作則,孝敬老人,鄰里和睦,為的就是給孩子做好榜樣,使她能成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在他們心中,孩子才是他們的希望,自己苦點累點都沒關系,只要孩子有出息,他們這心里才踏實,日子才更有盼頭兒。女兒也在他們的關愛和呵護下茁壯成長起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夫婦倆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女兒張利幾年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現留學美國。雖然女兒在家的時間少了,但是在外的她總是常打電話回來關心兩位婆婆的健康,提醒自己的父母注意身體,每當節假日回家時總帶些好吃好用的禮物回來孝敬他們?吹胶⒆尤绱诵㈨,夫妻倆心里總是美滋滋的。鄉鄰們有時會問起他們關于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吳安芳覺得言傳身教,做好行動表率非常重要,與其說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認認真真做一件。他們任勞任怨、勤儉持家、肯于吃苦以及尊老愛幼,給孩子做了個好榜樣。
幸福美滿家庭的建立離不開和鄉鄰們的和睦相處。在對待鄰里關系上,他們全家人都一直堅持著“鄰里關系親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鄰居家只要誰有了困難,他們知道的,就一定會伸出友愛之手,主動去幫助大家,為大家排憂解難,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張澤云總結出一條經驗就是“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相識是一種緣份,而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則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所以夫妻倆經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樂,善待自己與家人,而他們的努力也讓他們收獲了幸福和溫暖。夫妻倆用孝心,愛心、真心演繹了小家庭最溫馨的幸福,詮釋了平凡的偉大,樸實的珍貴,幸福的最真實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