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申請書
研究內容:
1) 針對職業教育的特點,整合現存軟件工程課程的信息資源、開發新的基于“翻轉課堂”的信息資源,并形成不斷優化的資源庫。
2) 基于各項管理平臺以及數據庫的建設,探索課程數字化發展途徑,研究“翻轉課堂”下數字化課程資源共建共享的策略。
2、實施方案、具體實施計劃(含年度進展情況)及可行性分析
實施方案:
將“翻轉課堂”理念融入《軟件工程》課程的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及創新實踐教學。本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有步驟有計劃地完成該課程的教學任務和“翻轉課堂”項目。具體流程如下:
1) 結合“翻轉課堂”理念確定《軟件工程》的教學目標。
2) 進行《軟件工程》教材的選擇。
3) 按照“翻轉課堂”項目進行《軟件工程》教學內容的取舍。
4) 融合“翻轉課堂”思想撰寫《軟件工程》授課計劃。
5) 結合“翻轉課堂”理念進行《軟件工程》教學課件制作。
6) 按照“翻轉課堂”項目方案進行《軟件工程》實驗內容安排。
7) 按照實驗內容進行《軟件工程》實驗指導書的編寫。
8) 采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基于項目、問題的探究式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及實踐教學。
9) 以班級為單位、每班一個項目、每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工協作、有步驟有計劃地共同完成該班的項目。
具體實施計劃:
第一階段(.12—.3 )
1) 收集資料,整理思路。
2) 做好課題參與人員的項目分工,并組織學習有關“翻轉課堂”建設技術要求。
3) 借鑒與學習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方法和教學資源開發方法,從而提高課程開發能力和資源開發水平。
4) 從學習者角度出發,如何享用成熟教學方案、優質教學資源,有效提高學習效果。以此來指導建設“翻轉課堂”。
5) 撰寫《軟件工程》授課計劃。
第二階段(.4—2016.6)
1) 按照“翻轉課堂”建設技術要求整理課程結構。確定課程基本信息、教學單元授課形式及課程基本資源。
2) 決定具體內容,將具體任務以模塊的形式任務分配到個人。
3) 著手“翻轉課堂”應有系統化的設計,包括課程結構和資源結構設計。不定期交流、及時互通信息及反饋意見。
4) 采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多種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基于項目、問題的探究式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及實驗教學。
5) 制作《軟件工程》教學課件。
6) 編寫《軟件工程實驗指導書》。
7) 錄制部分視頻單元。
第三階段(2016.7—2016.12)
1) 撰寫課題研究階段報告,提交項目中期進展報告。
2) 分階段召開課題研討會,及時交流階段性成果。
3) 撰寫論文。
4) 提交課題結題報告。推廣課題成果并收集測評反饋建議,在使用中進一步修改、完善,逐步建立教材評價體系和教材更新機制。
3、項目預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實施范圍、受益學生數等)
研究報告:提交基于“翻轉課堂”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模式研究的研究報告。
實施方案:提交基于“翻轉課堂”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模式研究實施方案。
論文:提交基于“翻轉課堂”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模式研究的論文。
其他成果物:《軟件工程》授課計劃、教學課件、《軟件工程實驗指導書》及視頻資源。
預期效果:將該項目的教學改革成果推廣應用到軟件學院其他方向的教學改革中,為學院教學改革、應用型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受益面:軟件學院xx級、xx級軟件技術(企業應用與開發)的學生,以及后續該專業方向的學生。
3、本項目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1) 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學習過程
傳統的學生學習,以在教學課堂聽教師講課的形式進行,這樣不僅學習的積極性不大,互動性不夠強,更使得學習的效果不夠好,學生的對知識的印象不夠強烈。
在新的教學模式中,利用“翻轉課堂”使得學生有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并能主動參與到項目的設計與開發的過程中,能切實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軟件項目開發的積極性,并能在軟件工程教學的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
2) 以項目答辯代替傳統筆試
軟件工程課程傳統的考試方式是以筆試為主,平時作業評測為輔的方式進行。軟件工程是一種思想,一種解決方案,是可敬的前人在軟件開發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并上升到理論,僅僅以理論考試的方式無法考核出學生真正的能力,達不到考核學生素質的最終目的。本項目擬在課程中使用軟件項目開發考核的方式,能有效與案例教學相結合,在學生專注進行軟件開發的同時,還能將書本上的軟件工程理論用于實踐,并加以總結,以答辯的方式呈現出來,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是課堂教學的一項突破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