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流轉示范申請
x鎮鎮政府;
x市市政府;
x鎮xx村位于x市東部,距x市區16公里。屬丘陵地帶,村里地貌七溝八梁,以盛產酥梨聞名。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好地,賴地,遠地,近地,園地,白地,水地,旱地相互搭配以人為單位的分配方式,把1xx畝本來靠天吃飯零散破碎的耕地,切割成無數塊難以規模經營的小塊地。大部分青壯年農民看著收入微薄零散的土地無可奈何,發出深深的嘆息。為了養家糊口他們只好背井離鄉外出打工,變成了離土離鄉的職業農民工,他們在城市住的最差,干的最苦,賺的最少,但是相比在家種地還是要強的多。致使大部分青壯年走上了外出務工的路,由于土地的零散誤工誤時,在加上青壯年大部分外出打工,零散的土地就是白給人也不愿意經營,走不開的青壯年寧愿在農閑時出外務工也不愿意去耕種別人的撂荒地,土地收入逐年下降,土地流轉在山區農村成了很難破解的難題,長期這樣下去,土地撂荒會越來越嚴重,目前xx村百分之三十的土地出現嚴重撂荒,每年直接經濟損失約16萬元。
xx村現有人口xx人,18歲以下的未成年xx人,18-65歲的青壯年xx人,65-69歲xx人,70-79歲48人,80-89歲23人,xx歲老人1人,半喪失勞動力和完全喪失勞動力的老人共計128人。其中外出打工的青壯年2xx人。
外出經商打工的人員,真正有所成就的鳳毛麟角,絕大多數在城市沒有固定的工作,沒有自己的住房,他們面臨著租房尋找工作,上養老人下育孩子的雙層壓力,一天的勞碌也就是剛剛解決一家人的溫飽,一旦娶妻購房都會債臺高筑。年輕人普遍出現一種思潮,寧愿在外混飯吃,不愿回家種田糧,偶然有人回家,很少有替父母下地干活的人,長期這樣下去,農民斷代土地荒蕪很快會擺在我們面前。
留守老人128人少部分靠農村低保為生,大部分靠自食其力來養活自己,靠兒女接濟過活的微乎其微,低保成了留守老人追逐的夢想。更令人擔心的是出現了有錢有權的人和留守老人爭奪低保的怪現象。民心散了,土地荒了,埋怨政府的人越來越多了。
留守兒童xx人全靠父母打工養活,很多未成年因為父母收入低,過早的輟學步入打工行列。
留守農民男女勞動力現有xx人。擁有土地1xx畝,其中退耕還林xx畝。現有耕地955畝。
目前留守農民收入狀況,退耕還林xx畝,每畝過去國家補助xx元,現在每畝補助xx元,就按xx元計算總共150080元,《其中一部分退耕還林款由外出打工人員領取》。955畝耕地除去撂荒的三分之一,每畝按純收入500元,共計318333元,兩項共計468413元。留守農民每個勞動力人均年收入1959元,另有7個養殖戶,由于資金的短缺每戶平均養羊50只,每戶平均年收入在40000元以上,共計280000元,加養殖戶收入勞動力年均收入僅有3131元。仍然處在貧困線以下。加未成年,老人342人,人均收入1288元。外出務工人員基本解決溫飽,家里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和留守農民仍然掙扎在貧困線以下,長期這樣下去貧窮不僅不會改變,而且會繼續延伸。
按國家規定家庭農場xx畝起步,全村1xx畝土地,僅夠xx戶建立家庭農場,xx戶農場主每戶按兩個勞動力計算共計78人,留守農民xx人就會有xx個留守農民成為雇農。在人多地少的貧困山區家庭農場很不現實,用建立家庭農場的方法流轉土地,將會使族群分化,激化村民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
近十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農村三要素(資金、勞力、土地)快速流向城市和工業部門,農村出現了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三留守現象,農業副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日趨明顯。“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的問題已嚴峻地擺在我們面前 面對貧困的山區農民,面對收入低微零散的土地,如何解民怨,如何讓留守人員的收入增加,如何尋找一條山區農業發展的新路子,擺在了我們各級政府的面前,為此xx村村委會特提出如下申請;希望得到各級政府的關注。
一;以村為單位成立合作總社,總社制定全社的發展規劃及發展目標,為分社統一購買化肥,農藥,籽種,最大限度的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組織農副產品的統一購銷,讓一家一戶的農副產品在保質保量的基礎上走進市場。為農民增收奠定有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