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節是怎么傳入中國的?
圣誕老人在我國的存在感就顯得強烈多了。他是如何來到中國的呢?仔細追溯,這還是一段跨越大洲、文化和歷史的旅程呢!小編整理了圣誕節是怎么傳入中國的?供大家參考。
圣誕節是怎么傳入中國的?
20xx年,對“西方傳統入侵”的擔憂促使中國民間藝術家設計出一個足以“抗衡”圣誕老人的中國版“送禮物使者”。20xx年12月26日,“中國福爺爺”在北京太廟揭曉——一個身著漢服、手持福袋,笑容可掬的白胡子老人出現在眾人面前。令人惋惜的是,“中華福爺爺”在圣誕消費力量的重擊之下不堪一擊,這位慈眉善目的老者似乎還沒被所有大眾所熟知就迅速淡出了我們的視線。
相較之下,圣誕老人在我國的存在感就顯得強烈多了。他是如何來到中國的呢?仔細追溯,這還是一段跨越大洲、文化和歷史的旅程呢!
你知道嗎?圣誕老人——或者更確切的說是他的原型圣·尼古拉斯——其實來自亞洲。他的老家在位于安塔利亞的米拉小鎮,就是如今土耳其境內的戴姆雷鎮。
和許多早期的圣人不同的是,我們可以確定圣·尼古拉斯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據史料記載,他在公元320xx年出席了尼西亞會議。據說他還因為神學理論的分歧,揍了一位主教。有意思的是,對存放在意大利的尼古拉斯遺體進行的法醫檢測顯示,他的鼻子被打破了。
我們之所以把圣·尼古拉斯和送禮物聯系起來,而不是和赤手拳擊聯系起來,是因為一個古老的傳說。據說他會在夜里悄悄出現,將金子送給一個窮人,因為這個窮人負擔不起三個女兒的嫁妝。
這幅中世紀的油畫描繪了圣·尼古拉斯在夜里把金子送到一個窮人家的場景
圣·尼古拉斯和孩子的關聯來自一個更為詭異的故事:一個兇惡的屠夫殺死了三個孩子并把他們的尸體放在木桶里,想把他們的肉做成火腿。圣·尼古拉斯讓三個孩子復活,因此在教堂里我們可以看到描繪圣·尼古拉斯的畫中都會有一個木桶,還有從桶里鉆出來的三個復活的孩子。
圣·尼古拉斯在中世紀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圣人,當時的許多傳統都和他有關。不過,把圣人尼古拉斯變成圣誕老人的卻是荷蘭人。荷蘭人口中的Sinterklaas是一個留著白色長胡須的老人,頭戴主教冠、手持權杖、身著長袍。他不是在圣誕前夜坐著雪橇,而是在12月6日騎著白馬發放禮物。
而我們現在熟知的圣誕老人其實是美國文化大熔爐的產物。荷蘭的Sinterklaas融合了德國文化中圣嬰耶穌在圣誕前夜送禮物的傳統。德語中的“圣嬰”是Christkindl,后來變化成Kris Kringle,也就是圣誕老人的另一個稱呼。
其實你也可以說圣誕老人是個紐約客。Santa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1773年的一期《紐約公報》(New York Gazette)上,當時寫著“St. A. Claus”。 后來在同年發布的利文頓地名索引(Rivington’s Gazetteer)上記載了一個慶祝活動,歡慶“圣·尼古拉斯也就是圣誕老人的紀念日”,這個活動充滿了“歡樂和節日的氣氛”。
創造了現代圣誕老人的則是三位紐約的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就是第一個把紐約市稱作“哥譚市”的作家,在他1820xx年出版的紐約市歷史一書中描繪了一個爬煙囪送禮物的圣·尼古拉斯的形象。
不過這個圣誕老人駕著馬車,穿得像一個荷蘭水手。1820xx年一首佚名創作的詩Old Stanteclaus with Much Delight中的圣誕老人就有了一個馴鹿拉著的雪橇了。
真正標志著現代圣誕老人的誕生是1820xx年Clement Clark Moore創作的“圣·尼古拉斯來訪”(A Visit from Saint Nicholas)這首詩。
到19世紀初期,就有了這樣的說法,在圣誕前夜,開懷大笑的圣誕老人駕駛著八只馴鹿(第九只馴鹿,紅鼻子魯道夫1939年才加入)拉著的雪橇,從煙囪下來送禮物。那時的圣誕老人是一個矮人,一個“快樂的矮人老頭兒”。
如今圣誕老人身著紅袍,蓄著白色胡須的形象和另一個傳奇人物有關。
中世紀英國的圣誕老人(Father Christmas)是節日歡樂的化身,這個形象在清教徒禁止在圣誕節期間飲酒,大吃大喝和尋歡作樂的時代尤為出名。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我們認為圣誕老人穿著紅衣服是因為可口可樂的一個廣告。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可口可樂1886年才問世,而可口可樂的廣告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使用了圣誕老人的形象。
1881年,德國裔美籍卡通畫家Thomas Nast在他的作品里畫了一個穿著紅色配有白色毛皮裝飾外套的圣誕老人。和英國的圣誕老人(Father Christmas)一樣,Nast創作的圣誕老人頭上戴著冬青樹花環,而不是現在我們常看到的流蘇帽子。
1860年,卡通畫家Thomas Nast到訪英國,當時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名作《圣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剛剛出版不久。
Thomas Nast 1881年創作的現代圣誕老人形象
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和文化融合,中國又是如何看待圣誕老人的呢?
事實上,20世紀之前,中國人并不知道有圣誕節這個節日。
中國有自己的仲冬節日——冬至,也有樂善好施的人物形象。傳說,中醫的創始人張仲景用羊肉和祛寒藥物制成的“祛寒嬌耳湯”治好了窮人的凍傷。中國人冬至吃餃子喝羊湯的傳統傳承至今,不過,相比圣誕節等西方節日,冬至還是顯得過于“含蓄”了。
傳入中國的時間比我們想象的要早多了。
第一批西方傳教士在唐朝的時候就來到了中國,在西安市的一塊石碑上記載著傳教士在公元635年獲準在中國傳教的歷史。而在唐朝傳入中國的所謂“景教”(Nestorian)教派,比西方的覆蓋了更廣闊的區域,從太平洋到如今土耳其境內的一些地區,信教者也更多。
傳入中國的在元朝時期最為興盛,不過到14世紀的明朝近乎衰敗。在之后的520xx年里,在明朝和清朝的時代,西方人極力想把帶回中國,卻受到了朝廷的強烈抵制。19世紀不斷擴大的殖民主義讓傳教士有機會傳教,不過直到20世紀,圣誕節作為一個“自我放縱”的節日才在中國出現。
在20世紀20xx年代的上海,從圣誕節到新年的這段時間是節日派對季的高潮時段。
美國作家費嘉炯(Andrew Field)在他精彩的著作《上海的舞蹈世界:夜總會文化和城市政治,1919-1954》(Shanghai’s Dancing World: Cabaret Culture and Urban Politics, 1919-1954)中寫道:“(黑貓)夜總會特別呈現了圣誕節慶祝表演,舞廳的裝潢設計凸顯了節日的特點,還有歐美舞蹈表演,客人們還會收到禮物。”
當時的圣誕晚餐兩元錢,里面有“一盤美國堅果、黃油和蔬菜湯,還有排骨和豌豆醬,蘸了黃油的蘆筍尖、炸豌豆、牛腰肉、番茄、生菜、血腸,水果干和咖啡。” 菜單上并沒有火雞,而且客人們的活動也是“不乖”的和“乖”的都有,也沒有圣誕老人去監督他們的行為。
新中國成立之后,西方的和消費主義都曾不被接納。當時最接近圣誕老人的應該算是斯大林了,從下面這首發表在1949年人民日報的詩中可以看到:
當時,慶祝圣誕節是為了對外國人表示友好和慷慨。1956年的圣誕節,中國政府在北京市少年宮舉辦了慶祝活動,接待了來自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東德的孩子們。
在20世紀90年代的改革之后,圣誕老人的名字才進入中國。圣誕老人的在中國的影響力和在世界其它地方一樣,很快被人們接受,同時也受到了本土文化的影響。
在廣州,你會看到騎著哈雷機車的摩托黨,打扮成圣誕老人的模樣給老年人送禮物;在北京,慶祝節日的人們參加圣誕大暴走,身著紅色和白色的衣服,走街串巷地傳遞圣誕節的快樂,當然,還少不了喝些酒。
不過圣誕老人也不是在哪兒都“備受歡迎”的。20xx年,浙江省溫州市的學校禁止舉辦任何圣誕主題的慶祝活動。溫州晚報上有相關報道:“我們并不是要抵制西方節日,我們只是希望學校可以在過洋節的問題上平衡一下。學生可以了解西方的節日,但是他們不應該對這些節日過度關注。”
同一年,西安的西北大學讓學生們在圣誕節前夜觀看一部介紹孔子的紀錄片。新京報報道了這件事,稱西北大學的老師們會守著教室的門,“哪個學生要是離開教室就處罰他。”成都市修建一個圣誕節的主題樂園的計劃也最終未能實現。
不過從很多方面來看,中國應該算作圣誕老人的“禮物之鄉”了,美國和歐洲銷售的大部分圣誕禮物都產自中國,全世界60%的圣誕節裝飾品都是在義烏生產的。
圣誕節與中國的故事
圣誕節,英語稱為Christmas,在西方話語體系中具有較強的背景,所謂現代主要由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等組成,1583年意大利耶穌會士羅明建、利瑪竇來華,開啟近代天主教在中國內地的傳播。1820xx年,新教馬禮遜也來華傳教,伴隨著的傳播,圣誕節等帶有宗教色彩的節日也開始進入中國。圣誕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百年故事,就此開始。
“圣誕節”在中國早已有之,并不是現代圣誕節的意思
與這種外來宗教不同,圣誕節其實是個中國傳統名詞。在的耶穌生日作為圣誕節傳入中國之前,就已存在了上千年了。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提到過圣誕節,曾為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作序,內中有云:“采天長為名,將傳之無窮,紀圣誕之節也。”
中國古代的圣誕節,實際指的就是“圣旦”,也就是皇帝的生日。從唐代開始,皇帝生日成為了正式的圣誕節。
到了宋朝,不僅中原漢王朝開始把圣誕節作為每年皇帝生日來紀念,北邊的契丹遼王朝也開始了相應的節日紀念活動。等到了明代,不僅皇帝的生日是圣誕,皇帝媳婦皇后的生日、皇帝母親皇太后的生日也都成了圣誕節的組成部分。到了清代,《大清會典》對皇帝皇后等人的圣誕日期和慶祝規格都做了明確的規定。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推動之下,圣誕節在民間也相應的實現了普及化——各種神、仙、佛、菩薩的生日都可以是“圣誕”,從如來佛到觀世音,從呂洞賓到各色神仙,生日都算圣誕。
《紅樓夢》第二十九回張道士也說過給大仙“遮天大王”做圣誕。即使在西方的圣誕節已經正式出現的中國近代,圣誕節在很多中國人眼里,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意思,那就是孔子生日。魯迅在《三閑集·述香港恭祝圣誕》中寫道:“今年圣誕,尤為熱鬧,文人雅士,則在陶園雅集,即席揮毫,表示國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