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通用20篇)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1
《老弟的盛宴》
作者:盛瓊
評語:“平瞎子”從生下來一直在接受著極限考驗,現實生存的極限考驗,個人意志力的極限考驗。當他過了生存這一關后,依然要面對親情的極度冷漠和個人的深度孤獨。老弟的盛宴,就此成了老哥見證人情溫度、人性深度和人生自我調試能力的考場。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2
《震中在人心》
作者:李鳴生
評語:李鳴生以資深報告文學作家的職業(yè)精神,“用鏡頭定格真相,讓文字留下思考”,《震中在人心》不僅攝取了20xx汶川抗震救災的感人場面,而且更真切地悲憫人類生命所蒙受的重創(chuàng),反思與災害同時發(fā)生的某些存在,意味沉郁,具有強烈的情思力量。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3
《風行水上》
作者:鄭彥英
評語:《風行水上》是一部回歸鄉(xiāng)土、家園和生活本真的'書。鄉(xiāng)土風物與文學血脈在這里氣韻相通,水乳交融,彌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作者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物、事所產生的莫逆親情,浸潤出溫馨的民間情感。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4
《生命的吶喊》
作者:張雅文
評語:《生命的吶喊》以個人生活的豐富性、具體性和感染力,開辟一條普通人與大時代連接的生命通道。張雅文從山村女兒到運動員、到女作家的奮斗經歷,結合推動她前行的歷史潮流,證明了紀實文學也能形成一種不限于宏大敘事和具有強烈個性色彩的文學概括力。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5
《國家訂單》
作者:王十月
評語:作為一位從工人中走出來的作家,王十月對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企業(yè)中不同身份人們的復雜境遇有著深切的體會和理解。他的《國家訂單》在危機與生存的緊張敘述中燭照人心,求證個體的權利、夢想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體現了公正、準確地把握時代生活的能力。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6
《琴斷口》
作者:方方
評語:《琴斷口》超越了俗常的愛情婚姻故事,進入了人生存在的深刻探尋,“琴斷口”之隱喻豐富而意味深長,使人見識到左右我們人生的神秘外力。面對人亡、琴斷、婚姻解體三種情景,不禁引發(fā)出“究竟為誰之錯”的疑問。作者留給我們關于愛、道德、生死問題的深深思索。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7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
作者:張炯
評語:張炯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高屋建瓴,簡要準確地評述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世界地位、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及在當代面臨的挑戰(zhàn)。特別是以文藝本質論、文藝創(chuàng)作論、文藝功能論、文藝生態(tài)論、文藝發(fā)展論、文藝批評論概括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框架,對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8
《伴宴》
作者:魯敏
評語:魯敏關切復雜的都市生活,獨辟蹊徑,敏銳地探索人的精神疑難。在《伴宴》中,一位心性高潔的樂手在紅塵中面對著艱難的價值選擇。魯敏不避塵埃,與她的人物一起經受困惑和考驗,體認善好的生活價值,在短篇小說有限的尺度內開拓出豐厚深長的心靈空間。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9
《云南記》
作者:雷平陽
評語:詩人懷著一顆大愛之心,在云南的大地上穿行,在父老鄉(xiāng)親的生命歷程中感悟,在現實的土地和歷史的星空中往返,打造出一片神奇、凝重、深邃的詩的天空,流貫其中的精神則超越了地域限制,而具有普通人性的價值。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10
《向往溫暖》
作者:車延高
評語:在《向往溫暖》中,車延高誠摯地書寫他的所見與所思,“溫暖”是這部詩集的鮮活內核。在寬闊的詩境中,詩人對他人的生活和命運,對人間萬象、山川風物,都懷著親切、敬重之心,以多變的風格尋求豐富的人生經驗與體悟的詩意表達。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11
《藏地兵書》
作者:王宗仁
評語:一部向青藏高原守衛(wèi)者的致敬之作。作者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也是歌者。新一代最可愛的人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中生長和煥發(fā)出的奉獻精神、大愛情懷,經由他的深情描述傳遞給讀者,引發(fā)長久的感動。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12
《五種形象》
作者:南帆
評語:南帆的《五種形象》是一部精湛的觀念史著作。通過對“典型”、“現代主義”、“底層”、“小資產階級”等重要的通行文學概念的淵源、背景、脈絡與譜系的梳理,考察了二十世紀以來文學知識分子與歷史與時代復雜的互動關系。作品材料扎實、論述周密,對于認識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和變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13
《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
作者:關仁山
評語:關仁山以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特殊身份與感受,用豐沛的情感將唐山與汶川連接在一起,展現了匯聚于全民族內心深處的感天動地的情懷。本書對河北特別是唐山人民在汶川抗震救災中創(chuàng)造的諸多“第一”做了感人的描述,彰顯了燕趙俠風和中華民族的美德。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14
《路上的祖先》
作者:熊育群
評語:依托堅實的大地,步向歷史的縱深。開闊的文化視野、深厚的民族情感和詩意的藝術筆墨,展現中國各民族生存狀態(tài)的當下與過程,從中傳達出深刻的歷史記憶和現實的人文關懷。路上祖先的足印和現代文明的印記,都深烙在我們的心上。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15
《想象與敘述》
作者:趙園
評語:趙園的《想象與敘述》資料翔實,立論嚴謹,論述細密暢達,體現了令人敬重、沉靜扎實的學風。該書以文學批評的方法處理社會歷史文本,從“想象”和“敘述”兩個層面,對明清以來的中國思想文化史作出了富于洞見的分析。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16
《手銬上的藍花花》
作者:吳克敬
評語:高歌一曲信天游,新舊兩個“藍花花”。深厚的地域文化、濃郁的陜北風情、奇幻的故事結構、冷峻的批判精神,構成了《手銬上的藍花花》獨特的藝術魅力。陜北女子跌宕的生命際遇、執(zhí)著的人生追求和天然的高潔人性,像黃土地上的民歌,感人肺腑,動人心魄。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17
《檸檬葉子》
作者:傅天琳
評語:傅天琳堅持個性化的藝術追求。她的詩關注現實,思考生命價值,尋找心靈方向,率性而真誠,感情真摯而豐厚,語言優(yōu)美而樸素。她眼光向下,感覺向內,精神向上,親切真實中達到一種超越境界。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18
《海軍往事》
作者:陸穎墨
評語:《海軍往事》看起來說的都是小事,一面“鏡子”、一條狗、一扇艙門、一艘老舊的軍艦,連接成一條記憶的河流,蒼涼而不失壯美,深沉中閃射著理想的光芒。海軍往事照耀著波濤洶涌的海面,深情地注視著我們今天的遠航。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19
《茨菰》
作者:蘇童
評語:《茨菰》借助中國特定時期一名鄉(xiāng)村女孩到城市“逃婚”的故事展開追述,細節(jié)真實,筆調鮮活,對鄉(xiāng)村與城市不同人物在身份、性格以及文化差異性上的描寫相當出色,既顯示了作者對時代背景及其地方環(huán)境的把握,也顯示了作者成熟而出眾的藝術塑造能力。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 篇20
《前面就是麥季》
作者:李駿虎
評語:一部純正的、關于心靈和道德凈化的鄉(xiāng)土小說,流淌著平淡、日常的心緒,蘊含著訴不盡的溫情與關愛。筆調質樸、平實、幽默、從容,深入到鄉(xiāng)土生活的深處,抒寫著人性中善良美好的愿望。作者自覺的現代敘事意識和較成熟的敘事能力,在《前面就是麥季》里得到了較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