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人事局工作計劃
年,是全面貫徹落實xx屆三中全會精神的一年,我局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加快發展、增強實力”為主題,圍繞高新區“工業發展商”的定位,突出兩大工作主線,一手抓人力資源開發與建設,一手抓就業和再就業,不斷提升工作水平,不斷創新工作亮點,積極開拓,在四個“大”字上做好文章,努力創造新業績。
一、花大功夫,搞好人力資源開發與建設 以促進發展提供人事人才保證為出發點,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主題,全面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政策,創新人才機制,營造人才環境。 1 、樹立“大人才”觀和“大服務”意識,加大人才引進和干部培訓力度。根據事業發展和編制缺額情況,為新區各部門和鄉鎮事業單位及轄區學校引進急需人才。按照建立學習型組織的要求,突出干部能力建設、知識更新搞好培訓。采取“走出去、請進來”、自辦、聯辦等多種形式,舉辦各種專業、專題培訓。年內計劃組織“人力資源管理”、“公共管理”、“學習型組織五項修煉”等專題講座 2-3 次,舉辦“招商引資知識”、“管理創新與領導藝術”等專業知識培訓班 1-2 期,繼續組織赴新加坡境外培訓。重點突出公務員培訓,規范初任培訓,強化任職培訓,按照公務員隊伍專業化的要求,加強政策法規和業務知識的學習與培訓。組織實施公務員普通話培訓和實用英語培訓。 2 、加強公務員管理,完善公務員考核、交流辦法。參照先進地區成功作法,建立以工作實績為主的考核體系,完善機關科員、辦事員年度考核辦法。同時,在充分運用考核結果的基礎上,積極創新管理機制,推出一般干部輪崗交流辦法,擴大一般干部的交流范圍,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管理的激勵作用。 3 、全面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充分調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的管理機制。在指導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基礎上,重點抓好教育、衛生系統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嚴格合同管理,逐步實行人事代理。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擴大事業單位內部分配自主權,擬在白鶴小學進行年薪制或結構工資制試點。
二、下大力氣,促進勞動就業與再就業 就業與再就業工作是全區的一件大事。 年,我局的就業工作目標是:新增就業崗位 4000 個,新增城鎮就業人數 4500 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 800 人,失地勞動力就業 600 人,組織 1000 名以上下崗失業人員和征地勞動力參加各類職業技術培訓,舉辦推薦就業的現場招聘會 8 場,推薦就業 人次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 4 %以內。要做到突出重點 --- 失地勞動力就業,突破難點 --- “ 4050 ”人員就業,降低百分點 --- 城鎮登記失業率降低,創新工作亮點 --- 社區勞動保障平臺建設上新臺階。 1 、開展多形式的就業培訓,以培訓促進就業。一是通過自辦培訓班或組織選送下崗人員和征地勞動力到高新區人力資源培訓基地參加培訓的方式培訓 200 人;二是指導辦好“天元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組織 400 名區內下崗失業人員和征地勞動力參加社區服務、物業管理、園林綠化等短期技能培訓;三是指導街道社區創造條件,開設短期職業技能培訓班,培訓 200 人;四是利用社會辦學力量組織開展勞動預備制培訓,指導新辦企業或擴大企業組織開展上崗前培訓,力爭培訓 200 人。 2 、投資開發就業基地和購買公益性崗位,援助大齡和文化程度偏低的征地勞動力就業。全年計劃建立一個就業扶持基地,購買一批后勤保障、城市公共管理、社區保安、清潔綠化、公共設施養護等公益性崗位,援助特困弱勢群體就業。 3 、組織推薦就業的現場應聘會,以“會”促進就業。利用勞動人事流動服務站,加強與用人單位聯系,搜集用工信息,以新區企業擴產、新辦企業投產、第三產業開發為契機,舉辦各類推薦就業的現場應聘會,直接推薦下崗失業人員和征地勞動力就業 4 、指導并支持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和社區就業崗位的開發,全力做好社區就業工作。指導并支持街道社區興辦社區就業經濟實體,開發社區就業崗位,充分利用社區就業門檻低、就業空間大的優勢,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和征地勞動力實現社區就業。繼續指導濱江、鐵西、湘銀等社區創建“最充分就業社區”,以典型帶動社區就業。 5 、暢通就業渠道,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緩解失地農民就業矛盾,做好失地農民就業工作。組織調研出臺促進征地轉城農民就業相關辦法。 6 、加大組織引導力度,促進勞務輸出工作。指導建好馬家河鎮勞動保障服務站和群豐鎮的勞務輸出服務站,探索性地在省內外建立勞務輸出基地,加強勞動力供求信息交流,加強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組織引導,有組織、有秩序地組織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