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七七事變思想匯報
敬愛的黨組織:
7月7日,一個國人不當忘記的日子。
就在77年前的這一天,已然霸占東北數年之久的日本軍隊,在乾隆皇帝曾經手書“盧溝曉月”的浪漫之地,炮轟宛平城,悍然挑起了全面侵華戰爭。危急時刻,抹平隔閡、聯合抗日的呼聲似乎一夜之間喚起了古老民族的驚醒,從此,中華民族迅即進入了全面抗戰的歷史。俗稱的八年抗爭,從這一刻開始了。
之后的八年時間里,中華民族飽受憂愁、恥辱,親人離散、故土難歸。以致今天,也許我們何等努力地想用文字來還原那段歷史,都是徒勞的,因為在真實的歷史面前,文字單薄無力。也正因為此,更多的是通過文字來熟悉歷史、處于現代性進程中的今人,要溫習歷史、紀念“七·七”,惟有咀嚼史料,用心體會——否則將被庸常的表象所遮蔽而無法洞見本民族的真實性格,無法明了信仰中庸、出世的國人何以一夜之間爆發出那么大的憤怒,更無法想象存有異見的黨派何以走到了一起并最終取得了民族的勝利。
紀念“七·七”,紀念國人的“不妥協”。事實上,在盧溝橋事變之前,日本早已占領了包括東北在內的中國大片領土。此后,日軍侵華的腳步從未停息。與之對應的是,當局不斷退讓,心存幻想。直到“七七事變”的槍聲想起,日本妄圖徹底占領中國的企圖終于暴露無遺。身在延安的中共中央立即發表宣言:“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也正是從“七七事變”開始,中華民族終于意識到,已經沒有妥協的余地,必須抗戰,因為世上沒有無來由的和平。此不妥協一口氣打了八年,直至勝利。
紀念“七·七”,紀念國人在那一天終于恢復了對痛苦和恥辱的感知力,尋找到了勃發的動力和知覺。
林語堂先生曾這樣描述古老的中國:“她已達到了期頤之齡,不論如何遭遇,她的平靜的生命,永遠無擾而長流,不辭痛苦與憂愁,亦不震撼于虛榮與屈辱。”然而,七七事變之后,面對空前的威脅,全民族覺醒了!她重又找回感覺痛苦的能力:“這些飲食,人民供給,我們應該,為民努力,帝國主義,吾輩之敵,救國救民,吾輩天職……”這是7月7日以后,面對日軍炮火,29軍全體官兵唱的歌;“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首著名的歌曲誕生于盧溝橋事變三天后。這覺醒,昭示人們:一個年長的民族,不僅修煉了忍耐,更蘊藏了能量。
紀念“七·七”,紀念因之而再度牽手的跨越黨派、階層、性別、年齡的全民族合作,成就了抗戰的勝利。
就在“七七事變”后的第二天,中共即發出通電,主張武裝保衛華北,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合作,抵抗日軍進攻。后來,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中共發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將紅軍進行改編;國x黨提出“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的口號,進行總動員,統一劃分戰區部署正面戰場的軍隊。這樣,持續八年的全民族抗戰就此開始,并最終贏得了勝利。歷史告訴國人,合作成就和平。
明史以貫今。今天,國際態勢風云變幻,國力大增的中國行進于全球化進程之中。紀念“七·七”,于公民,當自醒、自立;于民族,當尋求合作、構建和諧;于世界,當存異求同、信仰和平。
匯報人: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