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習俗簡介
七夕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下面小編簡單的介紹一下!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乞巧節、七夕節、女兒節。七夕節源于漢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國已有多年歷史,是極富浪漫色彩的節日。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傳說牛郎織女每年都會在這天夜里鵲橋相會。人們一面欣賞璀璨的星空,假想牛郎織女鵲橋會面的場景,一面吃著各種巧果,為的就是乞巧心智和財智。
“拜織女”,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禱。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
“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
七月七日人人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