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朱光潛先生的一封信(通用3篇)
給朱光潛先生的一封信 篇1
尊敬的朱光潛先生:
您好!讀了您的信件我感觸頗深想就“中學生與社會”這個主題向您求教一二。
現在我已經升入初三升學也成為了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您在《談升學與選課》中將升學問題分為選校和選課兩部分您認為在升學問題上只要考慮自己的喜好而不必考慮別的問題因為興趣可以讓我們更加充分地發揮才干從而適應社會。可是隨著科技的進步部分以記憶重復勞動為主的職業在不久的將來能夠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么如果一個人的興趣在背誦法律條文上即使能夠學有所成發揮才能也不一定適用于社會。像我這類對法律感興趣的學生是應該按照興趣進行選擇還是要考慮社會需求呢?現在世界局勢對我國十分不利離開祖國的學生們也遭到蔑視。那么在這種形勢下他們是應該繼續去追求自己所期待學習還是安于現狀踏踏實實地完成學業呢?還希望您能指點迷津。
您在文中說:“文憑只是一種找飯碗的敲門磚。”而現在文憑越發地盛行起來有些人甚至不惜以破壞法律為代價“竊取”文憑。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文憑的要求也與日俱增在您生活的年代能讀到書的人已經為數不多了初中以上學歷的人似乎已經可以算作是高學歷了。而如今本科已經只是個起步價碩士博士才能夠在眾多應聘者中脫穎而出雖說國家一再強調要平等待人但高學歷者似乎總能在各種場合獲得某種“特權”。對于如此“高熱”的文憑論人先生對現在正處于求知階段的青年學生有何想點醒的呢?
其實這也不能怪人們差別對待他人畢竟從學生時代起“學霸”“學神”之類的人物總是會得到敬畏之心的。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高學歷者無論是能力還是為人處世總是會比旁人高出一等。而我們在中學時代的學習內容更偏向于基礎知識個人興趣相對占比較少這會導致部分有才能、有興趣的學生在還未正式接觸到自己想學的科目時就已經在中考、高考前那些選拔性考試中“半路身亡”更遑論大學進修的機會了。請問您對此有何指教盼復一二!
此致
敬禮
您的讀者朱鈺琦
7月25日
給朱光潛先生的一封信 篇2
親愛的光潛先生:
您好!
我是您那十二封信上萬個讀者中的一個青年讀者,您的那十二封信使我受益匪淺。在讀那十二封信時,我能看出您對不同的十二封信的描寫都十分認真,我對您表示敬意。
您在這十二封信中談到了動和靜,因此這封信我想和您以動和靜來交流。隨著歲月的流失,我也成為了一名初中生,但我只是個普通的學生,沒有什么優點,其他學生無論多差,也有一個優點。這使我產生了懷疑,因此我想改變一下時間的分配。
光潛,我想“變強”,可我卻無法改變。
你在《談動》《談靜》兩文章中分別寫到“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和“忙里偶然偷閑,閑中偶然覓靜,于身于心,都有極大禪意”。這都是說明動與靜對青年來說缺一不可。可我為什么沒變強呢?
期待你的來信。
此致,
敬禮!
你的讀者
8月8日
給朱光潛先生的一封信 篇3
尊敬的朱光潛先生:
您好!
這幾天我閱讀了您給青年寫的十二封信感觸頗深從中汲取了許多精神養料。今天我給您寫信是想和您談談“做人與作文”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處懇請指點!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一個個孤立存在的相反我們需要融入一個大集體里才能不斷成長。這便考驗了我們對做人真諦的理解。我的學校有一篇“做人三字格”其中有一句便是“先做人后作文”我也認為“做人”是最首要的事情。
人生活著是為了什么呢?您在信中曾寫到:“我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目的。”“就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著像草木蟲魚一樣。”“生活就是為著生活別無其他目的。”是啊人生不就是圖個簡單快樂嗎?我想做人也正是如此要做出灑脫做出輕松。自然之美永遠比矯揉造作出來的“美”要好得多。擺脫困擾活出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才是最好的。以此為宗旨做立意的文章才該是“真”的文章先生您說是嗎?
做人要用心那是應該用理智還是應該用情感呢?在我看來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沒有理智那就是隨心所欲的天下沒有情感那就是毫無意義的時光。我很欣賞您在信中的一句話:“問理的道德迫于外力問心的道德激于衷情問理而不問心的道德只能給人類以束縛而不能給人類以幸福。”然而我又在推想你沒有明確表述的半句就是那種問心而不問理的道德是否也給人類以幸福雖然會有您提到的“束縛”?據心立意的文章固然有真趣那么據理立意的文章是否也有真善在其中?因為據為看來真趣真善皆是美的。
做人做事都切勿輕浮粗率也就是您所謂“美國旅行家看《蒙娜·麗莎》”。走馬觀花式的為人肯定會顯得不夠真誠別人也不會用真心相待到頭來只是自討苦吃罷了。因此我們時刻都要保持著一顆真誠的心這樣才能在做人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穩越來越好。我想作文也是如此道理。
至于在具體的作文方法上我嘗試總結了一下您在信中所寫的內容:讀書模仿反復斟酌。只有認定目標去臨摹去感悟才有可能自成一派風景。有句話說的好:“文章不厭百回看。”無數次的推敲后佳作才會誕生。
以上便是我對“做人與作文”的一些淺淺的領悟衷心感謝您的十二封信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啟發。信中定有許多不當之處我真誠的希望得到您的指點!
此致
敬禮
您的讀者冉麗瀅
20xx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