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寫給孩子的一封信(精選3篇)
最新的寫給孩子的一封信 篇1
親愛的陳奕晴:
最近我有一個小收獲,很開心。我給這個收獲起了一個名字:博學的行動派。
在我以前的認知中,我會覺得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很重要,認知水平可以很好的指導行為,你認識不到的事情、想不到的事情,更不會有意識的去做出來,即使做出來了也是瞎貓拿到死耗子,又會有幾次這樣的好運氣呢?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媽媽也經常拿這點來激勵你學習。
但是,明明哥倫布是算錯了地球的直徑發現了美洲大陸的。如果哥倫布對那次大航海有了一個清楚正確的認識他決不會出發,因為太遠了!還有很多媽媽身邊的創業者朋友也在感慨,要是在當初就知道創業所要面對的一切,他永遠也不會邁出那一步,同時也就不會有他今天的成就了。這些例子似乎又在說行動比認知重要,甚至全面正確的認知有可能成為行動的阻礙。
這是什么情況?特別是當我意識到你們開始學歷史了、你也會了解更多的現實世界了,我就特別緊張,我以后還拿什么理論來“騙”你學習呢?
我努力的探索和思考了一段時間。首先,我收集了很多古今中外說明認知對行動的指導意義的例子,和認知對行動的阻礙的例子。我對這些例子進行了梳理,我發現在認知指導行動的例子中,認知的方向大多是簡單化的、安全化的,而相反的例子中,認知的方向都是復雜化、危險化的。這個道理很好理解了,當我們知道了前面是安全的,自然這樣的認知會促進我們向前,但如果了解到前面是危險復雜的,我們自然要小心留步。
但是問題是我們怎么可能一輩子了解到的都是促進我們前進的簡單、安全的認知呢?再說在我們去了解一項事物之前我們并不知道是哪一個結果呀?難道真的是為了不成為畏手畏腳的書呆子,就放棄認知嗎?做一個無知者無畏的行動派?絕對不行!我發現了博學不是問題,認知了復雜化、危險化的情況也不是問題,問題是在于一個人是否有能力屏避或躲避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和危險性而展開行動!我們并不是無知者無畏,而是明知道復雜危險用智慧躲閃復雜危險造成的傷害,勇敢前行!
怎樣才能有這樣的能力呢?下次再跟你聊吧,說太多一是怕你不想聽了,二是怕耽誤你寫作業。
一直愛你,滿腦子都是你的媽媽。
最新的寫給孩子的一封信 篇2
親愛的兒子:
兒童節快要到了,媽媽在一個月前就在思考要送你一個別具匠心、與眾不同的禮物,或帶你來一次有意義的開心之旅,后者咱們已經定了去園博園,讓你在游玩的同時領略河北深厚的文化底蘊,前者卻一直沒有定論,現在就以這封信作為禮物送給你吧。
寶貝,我們母子已有了九年的情分,媽媽一直記得你小時候的樣子:三個月時,翻趴在床上,努力地昂著頭,憨憨的;七個月時,張著只有兩顆牙的小嘴兒,流著口水(小朋友剛出牙時都流口水),笑著張著兩只小手要媽媽抱;十一個月時,你扶著床頭,小心的站了起來,因為緊張漲紅了小臉;周歲時,你扶著床邊、家具,走到餐桌旁,伸著小手去抓食物,興奮的神態溢于言表;兩周歲時,媽媽決定給你斷奶,卻在你徹夜的哭聲中投降;三歲時送你去幼兒園,初入園時的種。種不適,讓媽媽心痛不已;六歲的你結束了幼兒園的生活,媽媽帶著對你的無限期望送你入學,望著你逐漸遠去的小小身影,媽媽又心生諸多的不放心;如今你已經是三年級的小學生了,從入學時的靦腆、羞怯,變成了開朗、活潑,而且還競選了班委,媽媽真為你高興!
在媽媽眼里,你聰明、懂事、有愛心,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孩子,媽媽在你身上寄予了無限希望,你一定要改正學習不認真的習慣,發揮你的長處,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因性格使然,媽媽常在你學習不認真的時候大聲地吵你,寶貝,那是媽媽著急,請你原諒。
家有小兒初長成,寶貝兒九歲了,真好!你收獲的每一次A好都是爸爸媽媽的驕傲,你每個成長的腳印都是爸爸媽媽的珍寶。即便將來你長大了,爸爸媽媽老了,我們也會用愛的牽掛,為你的幸福守望。
兒子,六一兒童節快樂!
最新的寫給孩子的一封信 篇3
佳佳寶貝:
睡夢中的你,安然恬靜,媽媽忍不住親親你可愛的臉蛋。悄悄從臥室退出來,打開電腦想寫點東西給你。
你知道嗎,寶貝,剛才媽媽刷牙的時候哭了,是因為媽媽想起了今晚的一幕——看拼音寫詞語和看圖寫話之后,在媽媽的要求下,你該做數學試卷了。鋪好試卷,你又好像很“費勁”地從書包中扯出一張布滿密密麻麻小數字的紙,告訴我還要進行口算練習。媽媽在心里使勁皺了皺眉,臉上表情或許閃過一絲憂慮,嘴上卻若無其事的說:“那就明天做試卷吧,今晚就只進行口算了。4分鐘30道題,是吧?”我說的輕描淡寫,你的反應卻很“驚天動地”,你幾乎是被壓到底的彈簧猛然間彈起一樣雀躍起來,說:“媽媽,我就知道你一定會這樣做的。”
回想完這一幕,你知道媽媽有多么的后怕嗎,如果媽媽堅持讓你做試卷,媽媽相信你會是聽話的孩子,但你心里的失落是一定有的,你會悶悶不樂,因為你累了,你是多想讓媽媽關照到此刻你的辛苦而體諒你啊。
回想完這一幕,你知道媽媽有多么的欣喜嗎,作為女兒,你是了解媽媽的,知道媽媽會因為心疼你而做出這樣的選擇,所以你才敢有這樣的期許,你才會這樣來“試探”媽媽。
佳佳,你才是個一月后才滿8歲的孩子啊!
媽媽已經不記得自己8歲是學習狀態了,但絕對不是每天被摁在課本里的孩子,我清楚地記得小學高年級的時候我還被我的媽媽允許每天晚上在院子里跳皮筋,而這些是你絕對“享受”不到的了!因為,即便是作業少的時候,你還有“鋼琴”——這個讓你歡喜讓你憂的朋友。
媽媽刷牙的時候,打開了收音機,傳來一首女生版的《我是一只小小鳥》,媽媽的心再一次被打動,如果是原版趙傳那粗獷的低吼般嗓音,我一定會淚如雨下,可是我仍然紅了眼圈,望著鏡子里滿口牙膏沫的我,默默地問自己“為什么”。
老師說你們復習迎考階段是“浮躁”的。這個話,倒是媽媽小時候的老師就經常說的。想想,有一定道理:沒有了新知識的興趣和吸引,只有反反復復的練習,會的只管會,不會的恐怕也只管不會著。重復,似乎只有枯燥的重復;考試,似乎只有不完美的考試。當愿望或許尚有一絲瑕疵,難免會讓一個人心浮氣躁起來,誰不想有好成績,可孩子的本性呢?全然只被淹沒在“浮躁”一個詞中,就如同每次老師和家長總喜歡指著錯題貼上“粗心”的標簽一般。
對待考試這件事情,媽媽承認自己的焦慮,有時候在家把老師的要求奉若圣旨,而要求又如此“苛刻”;表現出來就是媽媽也要努力冷著臉,對你的稍微放松冷言提醒、橫加指責,甚至大光其火;你是如此的“懂事”,經常在媽媽發火離開時,到媽媽身邊來給媽媽捏捏肩膀,勸勸媽媽,而此時我也不忘再說教一番,才又陪你繼續學習。
你一定認為媽媽好狠心,是吧寶貝兒;反正寫到這里,我覺得自己是“狠心”的媽媽。
佳佳你知道嗎,人生的學習之路很長很長,就正常的系統教育而言,有你知道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而之后的學習才是真正的競爭力所出。如你想學,何處不是課堂,何人不是老師呢?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媽媽認為目前的學習應該是——學會一種認知方法,讓你對知識產生興趣,對閱讀產生癡迷,對學習激發樂趣,而我們(老師和媽媽)有時候所做的一切,反而恰恰扼殺了這些。罪過,罪過!
佳佳,你本學期的數學知識學習,從你掌握的情況和模擬考試的成績看已經比較扎實了,而媽媽還要你明天完成一份黃岡的題,為什么呢?因為怕有知識點的遺漏,可是每次考試,難道不都實實在在地充滿著各種的“僥幸”嗎?如果現在就把你投入到浩瀚的題海中去,媽媽憂慮你的“體力”和心智能不能堅持比好每一場似乎都很“重要”的游泳賽事!你要知道“學海無涯”啊,“考試也無涯”啊。
老師的祝語是取得“優異成績”,媽媽覺得你一定可以,只要你正常發揮;媽媽的祝語是取得“理想成績”,媽媽覺得你一定能做到,因為你已經很棒了!媽媽敢說,如果真有“時光穿梭機”,回到媽媽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佳佳跟媽媽比試,佳佳一定會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個道理,媽媽知道。所以,媽媽決定,收起那份黃岡的試卷,佳佳不需要再做試卷了,我們只看錯題本就可以了,因為“失敗是……總結是……”(你懂得!);甚至媽媽想收起那份你才完成5/16的看拼音寫漢字,有個別的字不會寫、寫錯了,又有什么關系呢。讓我想象寫了一整天字、甚至兩整天的字,筋疲力盡、手指酸痛是多么恐怕的感覺啊;更何況咱們每個單元的生字幾乎都會寫,而幾次測試中也沒有出現過此類丟分的情況。
佳佳,請原諒媽媽的后知后覺,請原諒媽媽對教育流水線的妥協。
但媽媽愿意幫助你在流水線上更加快樂一點。念及此,無力感倍增!卻也似乎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和奮斗的希望。
加油寶貝!加油媽媽!
媽媽困了,該睡了,明天,不,確切說是今天(周六)還要加班。
晚安,寶貝;好夢,寶貝!
永遠愛你的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