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文化(通用13篇)
禮儀文化 篇1
古代的“禮”文化
在封建時代,禮是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鞏固等級制度,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和權利義務的規范和準則。禮既是中國古代法律的淵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夏、殷、周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作為觀念形態的禮,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是同“仁”分不開的。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戰國時期,孟子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范,禮為“辭讓之心”,成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為重視禮,他著有《禮論》,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準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禮在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筑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作為道德
規范,它是國家領導者和貴族等一切行為的標準和要求。
禮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不斷的發生著改變和調整。
古代的“禮”文化“(二)
“禮”的含義比較豐富,其跨度和差異也比較大。“禮”的含義,按枟辭海枠中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本來的含義是敬神,后引申為表示敬意的統稱。如敬禮、禮貌。
(2)泛指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貴族的等級制以及社會生活中的社會準則和道德規范。
(3)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舉行的儀式。如典禮、婚禮、喪禮。
(4)指禮物。如送禮、禮品、禮單。隨著歷史的發展,“禮”的內涵已經有了延伸和擴展,在許多場合它已成為“禮貌” 、“禮節” 、“禮賓” 、“禮儀”等的代名詞。因此,禮是表示敬意的通稱,它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理人際關系并約束自己行
為以示他人的準則。禮屬于道德的范疇,是社會公德中極為重要的部分。道德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個社會用以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的總和。禮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著人們的道德觀念,確定著人們交往的準則,指導著人們的行動。在社會生活中,人人以禮相待,互尊、互愛、互諒,并成為自覺的行動,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
儒家對禮的闡述與觀點,禮文化(三)
儒家認為理想的封建社會秩序是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要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范,這就是禮。
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為規范,便“禮達而分定”,達到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的理想社會秩序便可維持了,國家便可以長治久安了。反之,棄禮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為規范,便將如周內史過所說的:“禮不行則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會和倫常便無法維持了,國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極端重視禮在治理國家上的作用,提出禮治的口號。
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從這些話里可以充分看出禮與政治的密切關
系,國之治亂系于禮之興廢。所以荀子說:“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顯而易見,放棄禮和禮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會便無法建立和維持了。
《禮記》中對禮的詮釋,古代“禮”文化(四)
禮既是富于差別性、因人而異的行為規范,所以“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左傳·莊公十八年》)。每個人必須按照他自己的社會、政治地位去選擇相當于其身份的禮,符合這條件的為有禮,否則就是非禮。
在家族中,父子、夫婦、兄弟之禮各不相同。夜晚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問安,出門必面告,回來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門的中央,不蓄私財,是人子之禮。只有通過不同的禮,才能確定家族內和社會上各種人的身份和行為,使人人各盡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記·曲禮上》),便是此意。
《禮記》說“以之居處有禮故長幼辨也,以之閨門之內有禮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也,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也。是故宮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辨說得其黨,官得其體,政事得
其施”,可見其范圍之廣,“君子無物而不在禮矣”。
禮儀文化 篇2
入座
進入西餐廳或晚宴現場時,由服務生帶領入坐,切勿冒然入位。男士或服務生可幫女士拉開椅子協助入座,一般由椅子左側入座。座位的安排于離出口最遠的位置為上位。
西餐的座次以男女主人為中心,男女主人面對面坐,女主人面向門的方向。第一位入座的是貴賓的女伴,坐在男主人右邊,貴賓則坐在女主人的右邊。男女客人分開坐。
餐具擺放
西餐的餐具擺放頗有講究,特別是正式的場合。非正式場合則為簡化版。這里,我們著重講正式宴會擺盤總原則。每樣東西擺放要有幾何原則,中心的餐具要在正中間,餐具之間的幾何距離要相等,視覺上要平衡。
1、鹽或胡椒調味品(Salt and pepper);
2、面包和牛油碟(Bread dish and butter knife)放在左邊,位于餐叉上方。牛油刀(Butter Knife),放在牛油碟的對角線位置,刀把向右,刀刃向里;
3、沙拉叉(Salad fork)如果沙拉是第一道送上的菜,則應擺放在最左邊;
4、魚叉(Fish fork);
5、 肉叉(Meat fork)一般為體積最大的餐叉,其他較小的叉子被擺放在它的左邊或右邊,根據被使用的順序而調整;
6、餐巾(Napkin)擺放在 Service plate 或 Show plate 的盤中央;
7、肉餐刀(Meat knife)餐刀一般放在餐盤的右側,與叉子原則一樣,根據使用順序擺放;
8、魚肉刀(Fish knife);
9、色拉刀(Salad knife);
10、湯勺(Soup spoon)擺放位置依菜式順序而定;
11、點心匙及點心叉(Dessert spoon and fork)擺放在主盤上方;
12、水杯(Water glass)玻璃杯擺右上角,最大的是裝水用的高腳杯,次大的是紅葡萄酒所用的,其次是白葡萄酒所用;
13、白酒杯(White wine glass);
14、紅酒杯(Red wine glass);
15、香檳杯(Champagne glass)視情況也會擺上細長的玻璃杯,是香檳或雪莉酒所用的玻璃杯。
刀叉用法
刀刃始終向著餐盤。餐桌上的餐具不要超過三種,如超過,則可在上第四道菜前再擺放。甜品匙和甜品叉可在上甜品時再擺放。
西餐進餐時一般以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如果用左手拿叉不方便,也可以使用右手)。用餐中,有事而離席時,宜把刀叉擺成八字型掛放在餐盤上。
離席時記得說一句「Excuse me」,離開時順手把餐巾折好放在左手餐盤旁,記得把帶有食物污漬的那一面折在里面。用餐結束后,則是平行的斜放在盤上一側。
喝湯
西式的湯分為清湯及濃湯,比較正式的餐廳,會在供應清湯時,使用橢圓形湯匙及湯杯,供應濃湯時,則使用圓形湯匙及寬口湯盤。
拿湯匙的姿勢是由內經外側舀食。特別注意,喝湯時不能發出聲音。用湯時,不可用嘴將湯吹涼。可輕輕搖動湯,使其稍涼。
食用完畢后把湯匙、湯杯與湯盤,放在靠自己身前的底盤上,或是放在盤中。將湯匙的柄放在右邊,而湯匙凹陷的部份向上。
食面包
面包一般置于主菜左側。可用左手取用,再用右手把面包撕成小塊,然后用左手拿著小面包,用右手涂抹奶油。
在一些地域特色的餐廳中,有時會以橄欖油、醬料取代奶油,將面包用手撕一小塊沾醬料,或調入了香料的橄欖油吃。面包切忌用刀切割。
食沙拉
沙拉盤一般情況下放在主菜盤的左邊。美國人通常將沙拉供應于主菜前,而法國人,則將沙拉放于主菜后供應。 沙拉使用叉子吃。如菜葉太大,可用刀在沙拉盤中切割,再用叉子吃。
食海鮮
食用半只龍蝦時,左手持叉,將龍蝦的尾部叉起,右手持刀,壓住蝦殼,用叉將蝦肉拖出再切食。龍蝦腳則用手指撕去蝦殼食用。
吃魚片的原則是吃一片切一片,右手持叉進食。如食用帶頭尾及骨頭的全魚,宜先將頭、尾切除。去除魚骨,要用刀叉,不能用手。若口中有魚骨或其它骨刺,則可用手自合攏的唇間取出放在盤子上。
全魚吃完魚的上層,切勿翻身,應用刀叉剝除龍骨再吃下層魚肉。附帶的檸檬片,可用刀叉擠汁。食用蝦、蟹完畢時,服務生都會端上一碗洗手水。
食肉類
牛排按熟度分為猶帶血(rare)、半生(medium rare)、七分熟(medium)、熟透(welldone), 牛肉根據喜好熟度點餐,豬肉、雞肉均為全熟供應。
切牛排應由外側向內。一次未切下,再切一次,切忌像拉鋸子方式切以及拉扯,勿發出聲響,肉的大小以一口為宜。 嚼食肉時,兩唇合攏,不要出聲,嚼肉食勿說話。
吃肉時應切一塊吃一塊,勿將肉全部一次切小塊,會導致肉汁流失,及溫度下降。 在正式場合,烤雞或炸雞需用刀叉吃。
食點心及水果
蛋糕及派、餅,用叉取食;較硬的用刀切割后,用叉取食;硬餅干小塊的,用手取食。 冰淇淋、布丁等,用匙來吃。
粒狀水果比如葡萄一類,可用手抓來吃。如需吐籽,應吐于掌中再放在碟里。 多汁的水果如西瓜、柚子等,用匙取食。 正規的西餐食用完水果后,上洗手缽(Finger bowl),所盛的水,供洗手用,但只用來洗手指。勿將整個手伸進去。
喝咖啡
喝咖啡時,用食指和拇指端起來喝,不須端起咖啡底盤。有人會用咖啡匙舀起咖啡,嘗試咖啡甜度,切勿行之,這是禮儀中的禁忌。
其他注意事項
1、出席晚宴等正式場合,端莊得體十分必要。男士應穿正裝,女士應身穿晚禮服、高跟鞋,色彩搭配以優雅大方為宜
2、西式用餐每一道菜間隔時間較長,中間至少須有一半時間用來社交。用餐時,要與身邊的人交流,切忌埋頭猛吃
3、咀嚼食物時,發出聲音非常不禮貌
4、若不小心將餐具碰落,也不要自己去撿。即使餐巾落地下,也要讓服務生撿起,并且盡量不要讓別的客人知道才算禮貌
5、不要用餐巾大力擦嘴,紳士們只會用餐巾一角輕輕擦嘴,再若無其事地用干凈的一面蓋上
6、不要把餐巾圍在脖子上進餐
7、不要起身、伸手去夠調味罐等桌上物品,禮貌地請身邊的人遞過來
8、手臂別放在桌上。讓身體與餐桌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胳膊上部靠近身體兩側
9、盤內剩下太多食物是一種失禮行為,切忌點多
10、需要叫服務生時,不要將手舉得高高的,大呼小叫,舉手盡量不要高過自己的頭
禮儀文化 篇3
簡析中國禮儀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
一、前言
在古代,禮儀就是指禮節和儀式的總稱。而現在,禮儀就是指人們約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種方式,這是現代通俗而簡潔的解釋。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于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盡管它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發生過一些變化或改進 ,但它始終對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生活和個人日常生活產生著深刻影響。作為曾經經歷過20__多年封建歷史洗禮的社會,做為一種傳統的文化樣式 ,禮儀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 ,自然也存在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 。對此,我們應保持清醒的認識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會揚棄 ,讓它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積極作用,為個人和社會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
禮儀代表著一個人、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外在行為展現。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展現。所以禮儀在人群中,是決不能少的。人與人交流感情,事與事維持秩序,國與國保持常態,皆是禮儀從中周旋的力量。同時講究禮儀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會活動中,交談講究禮儀,可以變得文明;舉止講究禮儀可以變得高雅;穿著講究禮儀,可以變得大方;行為講究禮儀,可以變得美好……只要講究禮儀,事情都會做的恰到好處。總之一個人講究禮儀,就可以變得充滿魅力。
二、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精華
1. 用膳禮儀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這也是人們講究禮儀的原因之一。尊老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之一。這很明顯地體現在傳統的用膳禮儀上。對此,開始用餐時是讓長輩先動碗筷用餐。用膳禮儀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它里面有很多的禮貌上的要求以及相關的益處。讓我一一道來。吃飯時,若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對著碗吃飯,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壓迫胃部,影響消化。所以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無名指扣碗底,手心空著。咀嚼飯菜時,要閉嘴咀嚼,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禮儀要求。不然會給人留下一副饞相和貪婪的印象。口含食物時,最好不要與別人交談,開玩笑要有節制,以免口中食物噴出來,或者嗆入氣管,造成危險,也是講究衛生的要求;確需要與家人談話時,應輕聲細語。現在有些小同學在吃飯時看電視或看書報,這是不良的習慣,既不衛生,又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還會損傷視力。為此,傳承中國傳統的用膳禮儀的精華,對我們有益無害。
2. 漢民族傳統婚禮和婚俗禮儀
中國是個“禮義之邦”,講究含蓄有禮。這就體現在漢民族傳統婚禮和婚俗禮儀。在古代,看親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環節,特別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對待。禮物雖無非煙酒點心之類,并不在乎數量多,價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觸犯對方父母 的.禁忌;衣著打扮要大方入時;言行舉止要謙虛有禮。這樣看來, 現代的相親跟古代有一定的淵源。在古代看親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對現在有很好的借鑒作用,這樣也有利于彼此了解對方。古代迎娶的禮儀如戴戒指 、 改稱呼、 回禮、訂婚宴、送客、禮車、拜天地、進洞房這些都是精華。婚禮儀式可以看出一個社會的發展狀況、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同時也是歷史發展的一面小小鏡子。現在,西式婚禮等在我們國家很盛行,但日韓卻大多繼承者傳統的華夏婚禮,我們對于傳統的婚禮禮儀復興,大多取其形而忘其神,甚至,連 “形”常常都敷衍了事。文化這東西,在無形中傳承,也在無形中失傳。這丟失的不僅僅是我們的禮儀和文化,更多的是我們的傳統和底蘊。所以,在西式婚禮的沖擊下,我們更要繼承我們傳統的婚俗禮儀精華,保持一片凈土,還原我們的特色。
3. 古人見面禮儀、古代禮儀用語 古人見面禮儀、古代禮儀用語,是古人道德修養的一部分,在現代很多場合下都有其縮影存在。握手禮、鞠躬禮是對他人的尊重和禮貌,其中握手禮是經過演變而來的,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并不盛行。在日常生活中,“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用語經常用到。談話姿勢、站姿、坐姿、起姿等禮儀可以使我們在面試中給面試官留下深刻很好的印象,更是我們在日常生活與人溝通交流展現出個人獨特魅力,更在公共場合里表現出個人良好的修養和風度。古人有特定的禮貌用語,有特定的稱謂,有特定的社交用語,如對自己、對方的稱呼,交友稱謂,各種活動常用的敬詞,年齡代稱,其它謙、敬辭等等。這些,有許多,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4. 飲食禮儀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國度里,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生日宴會、婚宴會上、生意應酬等場合無不在無時無刻地講究禮儀。在出席這些宴會,若不懂得禮儀,不會有人理解你是率直天真,相反認為這是沒有禮貌的表現,即使你再怎么覺得“冤枉”,也無法“討回公道”。要想了解餐桌禮儀,就從古代的飲食禮儀說起。古代的飲食禮儀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而現代飲食禮儀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階層暫且不談,但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現在也在沿用。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中國人自古崇尚大宴席,大多生意都是在宴席談成的。這與古代飲食禮儀有很大的淵源,也是我們現在的一大特色。
5.社交禮儀
當今社會,社交在人際交往中發揮的作用愈顯重要。通過社交,人們可以溝通心靈,建立深厚友誼,取得支持與幫助;通過社交,人們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對取得事業成功大有獲益。古代的禮貌待人、容儀有整、儀尚適宜在現代有很大的價值意義。中華民族素來注重通過適合的形式,表達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遇到重大節日和發生重要事件,多有約定俗成的儀矩。如春節、元宵、中秋、重陽等等,幾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禮俗。在古代,婚、喪和節慶等活動是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來對待的,其禮儀規定得格外詳盡而周密,從服飾、器皿到規格、程序和舉止的方位,都有具體的規定。對公司開張、兒女婚嫁,各種節慶等活動有借鑒作用。古代的與人為善與人相處、禮尚往來的形體語言可以讓人們有效地進行交流。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于進德修業。在現代也是一種標準。
三、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糟粕
1. 愚孝愚忠
儒家提倡孝,特別是漢代獨尊儒術,以孝治天下。這本身是件可喜的事,但愚孝愚忠是不提倡的。在古代流行于世的一對口號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為不孝。《二十四孝圖》里的《郭巨埋兒》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打算埋掉兒子,供養母親。看似孝心,實則殘忍。這也是一個生命,這樣做違背了人性。從漢代實行“舉孝廉”以后,有人為了“孝廉”之冠,在孝字上大做表面文章,誤導后人出現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謂“孝子”。 如周木問安、獻章求嗣這兩個典故正是諷刺那些搞表面文章,對父母愚孝的人。本這種行為已是誤導性行為,但有些人卻以此為榮,不斷效仿,就真成了愚孝。到了宋代,朱熹的“三綱五常”更是規范、禁錮人們思想、行為。因此,孝敬父母不需要拿什么來衡量,也不用整天掛在嘴邊,孝敬父母要從心里發出來。用理性的思維看待忠孝。
2. 跪拜禮
近年來,有廣東東莞幾位家長帶著就讀幼兒園的孩子給老師行跪拜禮表示感恩;學者錢文忠向恩師季羨林三叩九拜;有35位徒弟對師傅趙本山行跪拜大禮那么當下,學生究竟該不該向老師下跪呢?是否要以這種方式來感恩呢?跪拜禮是封建社會中尊卑貴賤等級制的重要禮儀表現形式。行跪禮在很多人眼里,早已成了一個封建糟粕的代名詞。它的本質,是讓人丟掉尊嚴、表示屈膝和臣服,是一種表示貴賤等級的禮儀。因此,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統治者都釆用跪拜禮作為維持統治秩序的手段之一。跪拜禮絕對沒有民主、平等的理念,從來都是尊卑有序,官貴民賤,以下拜上,卑躬屈節。在封建社會,跪拜禮被推而廣之,諸如師生間、長幼之間。但其本質,依然是封建等級制的反映,是學生和小輩對師長的一種屈從。 跪拜禮是一種充滿奴性的封建禮儀,是一種不平等的禮儀,是一種復古倒退的禮儀,是一種開歷史倒車的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糟粕。生活在平等民主社會的我們,應該丟掉這種陋習。
3. 舊婚俗對廣大婦女的壓迫摧殘
舊婚俗中也有不少對廣大婦女的壓迫摧殘,比如:父權、夫權、族權,三從四德。比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是封建社會套在廣大婦女身上的枷鎖。丈夫外出,妻子也要老老實實守在家里理家務、養孩子。比如中國古代用于休妻的“七去”(又稱作“七棄”): 一是不順父母,二是無子,三是淫,四是妒,五是有惡疾,六是口多言,七是竊盜。七出內容與之類似,包括: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從其內容來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凡是因為妻子的行為或身體狀況,不能符合于這個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離婚。因此可說是對于婦女的一種壓迫。特別是其中的“無子”和“惡疾”兩條,絲毫無關婦女的品質問題,反映出人道主義在舊時的普遍缺失,無民主平等可言。
4. 祭祀禮儀
在古代,人們認為,人的命運牢牢地掌握在冥冥陰間的鬼魂手中。人們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往往感到自己的渺小與無力,倍覺人生短暫,朝不保夕,災難重重,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并由此引發對未來世界的神秘感,促使人們到精神世界那幻想的偶像中去尋求心靈的寄托與慰藉。從這個意義上講,鬼魂祭祀也便成了一種對人生的精神補償。祭祀鬼魂,總會得到鬼魂的關照,如此,精神上稍得安慰。如此祭祀禮儀就產生了。但死亡祭祀對于生者是一種無休止的折磨,它造成了社會巨大的社會財富的浪費。
首先,喪葬祭祀是對生老者肉體的直接折磨。喪葬祭奠諸事,禮俗繁雜冗長,有吊唁、設祭、出殯等幾十項禮節,折騰人力,損人精神,一場喪事下來往往搞得人筋疲力盡。其次,喪葬祭祀造成巨大的浪費。除錢財外,土地的浪費也是十分驚人的,我國是一個土地資源相當有限的國家,一年如此,十年百年之后怎么辦?如果繼續讓鬼居擴展下去,總有一天我們就會被擠出地球生活圈的。另外喪葬祭祀使生者成為死者的奴隸。辦喪事琿奢,在歷代都有人反對,然而始終行不通。多數喪家不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四、小結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有精華的,也有糟粕的。對此,我們應該以客觀的態度,理性的思考去解讀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學會分析傳統禮儀文化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在很多禮儀里面有的不全是精華,所以我們要學會分辨,不要盲目地吸收,思考著怎么將它們化為你的優勢所在。另外,對待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我們要摒棄不好的,繼承發揚好的一面,正如“歷史是不能忘懷的,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我們傳統的禮儀文化不能丟,丟了就沒了根,樹就不能茂盛地茁壯地生長了,因此始終記住:華夏民族積淀了幾千年的底蘊不能丟。讓我們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讓我們始終保持自己的特色。
禮儀文化 篇4
一、法式服務
1、法式服務特點
傳統的法式服務在西餐服務中是最豪華、最細致和最周密的服務。通常,法式服務用于法國餐廳,即,扒房。法國餐廳裝飾豪華和高雅,以歐洲宮殿式為特色,餐具常采用高質量的瓷器和銀器,酒具常采用水晶杯。通常采用手推車或旁桌現場為顧客加熱和調味菜肴及切割菜肴等服務。在法式服務中,服務臺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通常在營業前做好服務臺的一切準備工作。法式服務注重服務程序和禮節禮貌,注重服務表演,注重吸引客人的注意力,服務周到,每位顧客都能得到充分的照顧。但是,法式服務節奏緩慢,需要較多的人力,用餐費用高。餐廳窨利用率和餐位周圍率都比較低。
2、法式服務方法
(1)法式服務的擺臺。
法式服務的餐桌上先鋪上海綿桌墊,再鋪上桌布,這樣可以防止桌布與餐桌間的滑動,也可以減少餐具與餐桌之間的碰撞聲。擺裝飾盤,裝飾盤常采用高級的瓷器或銀器等。將裝飾盤的中線對準餐椅的中線,裝飾盤距離餐桌邊緣1~2厘米。裝飾盤的上面放餐巾。裝飾盤的左邊放餐叉,餐叉的左邊放面包盤,面包盤上放黃油刀。裝飾盤的右邊放餐刀,刀刃朝向左方。餐刀的右邊常放一個湯匙。餐刀的上方放各種酒杯和水杯。裝飾盤的上方擺甜品的刀和匙。
(2)傳統的二人合作式的服務
傳統的法式服務是一種最周到的服務方式,由兩名服務員共同為一桌客人服務。其中一名為經驗豐富的正服務員,另一名是助理服務員,也可稱為服務員助手。服務員請顧客入座,接受顧客點菜,為顧客斟酒上飲料,在顧客面前烹制菜肴,為菜肴調味,分割菜肴,裝盤,遞送帳單等。幫助服務員現場烹調,把裝好菜肴的餐盤送到客人面前,撤餐具和收拾餐臺等。在法式服務中,服務員在客人面前作一些簡單的菜肴烹制表演或切割菜肴和裝盤服務。而她的助手用右手右側送上每一道菜。通常,面包、黃油和配菜從客人左側送上,因為它們不屬于一道單獨的菜肴。從客人右側用右手斟酒或上飲料,從客人右側撤出空盤。
(3)上湯服務
當客人點湯后,助理服務員將湯以銀盆端進餐廳,然后把湯置于熟調爐上加熱和調味,其加工的湯一定要比客人需要量多些,方便服務。當助理服務員把熱湯端給客人時,應將湯盤置于墊盤的上方,并使用一條疊成正方形的餐巾,這條餐巾能使服務員端盤時不燙手,同時可以避免服務員把大拇指壓在墊盤的上面,湯由正服務員從銀盆用大湯匙將湯裝入顧客的湯盤后,再由助理服務員用右手從客人右側服務。
(4)主菜服務
主菜的服務與湯的服務大致相同,正服務員將現場烹調的菜肴,分別盛入每一位客人的主菜盤內,然后由助理服務員端給客人。如服務員為顧客服務牛排時,助理服務員從廚房端出烹調半熟的牛肉、馬鈴薯及蔬菜等,由正服務員在客人面前調配作料,把牛肉再加熱烹調,然后切內并將菜肴放在餐盤中,正服務員這時應注意客人的表示,看他要多大的牛排。同時,應該配上沙拉,服務員應當用左手從客人左側將沙拉放在餐桌上。
二、俄式服務
1、俄式服務特點
俄式服務是西餐普遍采用的一種服務方法。俄式服務的餐桌擺臺與法式的餐桌擺臺幾乎相同。但是,它的服務方法不同于法式。俄式服務講究優美文雅的風度,將裝有整齊和美觀菜肴的大淺盤端給所有顧客過目,讓顧客欣賞廚師的裝飾和手藝,并且也刺激了顧客的食欲。俄式服務,每一個餐桌只需要一個服務員,服務的方式簡單快速,服務時不需要較大的空間。因此,它的效率和餐廳空間的利用率都比較高。由于俄式服務使用了大量的銀器,并且服務員將菜肴分給每一個顧客,使每一位顧客都能得到尊重和較周到的服務,因此增添了餐廳的氣氛。由于俄式服務是大淺盤里分菜,因此,可以將剩下的,沒分完的菜肴送回廚房,從而不必要的浪費。俄式服務的銀器投資非常大,如果使用和保管不當會影響餐廳的經濟效益。在俄式服務中,最大的問題是最后分到菜肴的顧客,看到大銀盤中的菜肴所剩無幾,總有一些影響食欲的感覺。
2、俄式服務的方法
(1)分發餐盤。
服務員先用右手從客人右側送上相應的空盤,開胃菜盤、主菜盤、甜菜盤等。注意冷菜上冷盤,即未加熱的餐盤,熱菜上熱盤,即加過溫的餐盤,以便保持食物的溫度。上空盤依照順時針方向操作。
(2)運送菜肴。
菜肴在廚房全部制熟,每桌的每一道菜肴放在一個大淺盤中,然后服務員從廚房中將裝好的菜肴大銀盤用肩上托的方法送到顧客餐桌旁,熱菜蓋上蓋子。站立于客人餐桌旁。
(3)分發菜肴
服務員用左手以胸前托盤的方法,用右手操作服務叉和服務匙從客人的左側分菜。分菜時以逆時針方向進行。斟酒、斟飲料和撤盤都在客人右側。
三、 美式服務
1、美式服務特點
美式服務是簡單和快捷的餐飲服務方式,一名服務員可以看數張餐臺。美式服務簡單,速度快,餐具和人工成本都比較低,空間利用率及餐位周轉達率都比較高。美式服務是西餐零點和西餐宴會理想的服務方式,廣泛用于咖啡廳和西餐宴會廳。
(1)美式服務的餐桌上先鋪上海綿桌墊,再鋪上桌布,這樣可以防止桌布與餐桌音質的滑動,也可以減少餐具與餐桌之間的碰撞聲。桌布的四周至少要垂下30厘米。但是,臺布不能太長,否則,影響顧客入席。有些咖啡廳在臺布上鋪上較小的方形臺布,這樣,重新擺臺時,只要更換小型的臺布就可以了,可以節約大臺布的洗滌次數。同時,也起著裝飾餐臺的作用。通常,每兩個顧客使用糖盅、鹽盅和胡椒瓶各一個。
(2)將疊好的餐巾擺在餐臺上,它的中線對準餐椅的中線,餐巾的底部離餐桌的邊緣1厘米。兩把餐叉擺在餐巾的左側,叉尖朝上,叉柄的底部與餐巾對齊。在餐巾的右側,從餐巾向外,依次擺放餐刀、黃油刀、兩個茶匙。刀刃向左,刀尖向上,刀柄的底部朝下,與餐巾平行。面包盤放在餐叉的上方。水杯和酒杯放在餐刀的上方,距刀尖1厘米,杯口朝下,待顧客到餐桌時,將水杯翻過來,斟倒涼水。
2、美式服務方法
在美式服務中,菜肴由廚師在廚房中烹制好,裝好盤。餐廳服務員用托盤將菜肴從廚房運送到餐廳的服務桌上。熱菜要蓋上蓋子,并且在顧客面前打開盤蓋。傳統的美式服務,上菜時服務員在客人左側,用左手從客人左邊送上菜肴,從客人右側撤掉用過的餐盤和餐具,從顧客的右側斟倒酒水。目前,許多餐廳的美式服務上菜服務從顧客的`右邊,用右手,順時針進行。
四、 英式服務
英式服務又稱家庭式服務。其服務方法是服務員從廚房將烹制好的菜肴傳送到餐廳,由顧客中的主人親自動手切肉裝盤,并配上蔬菜,服務員把裝盤的菜肴依次端送給每一位客人。調味品、沙司和配菜都擺放在餐桌上,由顧客自取或相互傳遞。英式服務家庭的氣氛非常濃,許多服務工作由客人自己動手,用餐的節奏較緩慢。在美國,家庭式餐廳非常流行,這種家庭式的餐廳采用英式服務。
五、 綜合式服務
綜合式服務是一種融合了法式服務、俄式服務和美式服務的綜合服務方式。許多西餐宴會的服務采用這種服務方式。通常用美式服務上開胃品和沙拉;用俄式或法式服務上湯或主菜;用法式或俄式服務上甜點。不同的餐廳或不同的餐次選用的服務方式組合也不同,這與餐廳的種類和特色,顧客的消費水平,餐廳的銷售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
六、自助式服務
自助式服務是把事先準備好的菜肴擺在餐臺上,客人進入餐廳后支付一餐的費用,便可自己動手選擇符合自己口味的菜點,然后拿到餐桌上用餐。這種用餐方式稱為自助餐。餐廳服務員的工作主要是餐前布置,餐中撤掉用過的餐具和酒杯,補充餐臺上的菜肴等。
禮儀文化 篇5
表達謝意
用餐后您要告訴主人,您可以這么說:“非常感謝可以同您一起共進晚餐,也非常感謝您美妙高超的手藝,同您在一起我感到非常輕松快樂!”如果在被邀請后的幾天,您能夠通過電話或是郵件的方式,再次表達您的謝意,那就更加完美了。
主動提供幫助
用餐之后客人都應該主動提出幫忙收拾餐桌、清洗餐具等要求,主人愿不愿意讓您參與是一回事,您愿不愿意參與是一回事,但是無論怎么樣,您要想主人表達您的心意。主人對于您的主動協助會心存感激,一般也都會接受您的協助,當然如果您非常幸運的話,主人也會拒絕您的請求。
回請
如果您有固定的住所,您需要在接下來的一兩個月內回請主人,以表達您的謝意和敬意。如果您沒有這么做的話,曾經邀請您的人會覺得您是一個非常粗魯無禮的人。很有可能在您回請之前,別人再也不會邀請您參加任何的宴會。
當然如果您在國外沒有固定的住所,那另當別論。不過,您也應該在合適的時候選擇一家餐館,邀請曾經邀請過您的人一起到餐館就餐。
回請時,您也要注意,曾經邀請您的人是如何熱情款待您的,您需要以同樣的方式來款待別人。
家庭西餐禮儀從赴餐前、用餐前、用餐中到用餐后所應該注意的細節到此就總結完了,可能針對不同國家的人,需要區別對待,但是基本上的所遵循的規范要求是相同的。這些細節的注意,也只有用心去練習,用心去體味才能做到真正的“得心應手”,表現自然。
禮儀文化 篇6
1、進餐時,先請客人中長者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后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些人吃飯喜歡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盡量防止出現這種現象。
2、進餐時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現其他聲音,如果出現打噴嚏、腸鳴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說一聲“真不好意思”、“對不起”、“請原諒”之類的話,以示歉意。
3、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肴送到他們跟前。按我們中華民族的習慣,菜是一個一個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領導、老人、客人的話,每當上來一個新菜時就請他們先動筷子,或者輪流請他們先動筷子,以表示對他們的重視。
4、吃到魚頭、魚刺、骨頭等物時,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緊靠自己餐桌邊或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紙上。
5、要適時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幾句風趣的話,以調和氣氛,不要光著頭吃飯,不管別人,也不要狼吐虎咽地大吃一頓,更不要貪杯。
6、送食物入口時,兩肘應向內靠,不宜向兩旁張開,碰及鄰座。
7、遇有意外,如不慎將酒、水、湯汁濺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賠罪,反使對方難為情。
8、不要向別人勸酒,不允許當眾脫衣解帶,不要議論令人作嘔之事。他人在咀嚼食物時,均應避免跟人說話或敬酒。如是主人親自烹調食物,勿忘予主人贊賞。
9、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時,就要用餐巾或手擋住自己的嘴巴。
10、要明確此次進餐的主要任務。要明確以談生意為主,還是以聯絡感情為主,或是以吃飯為主。如果是前者,在安排座位時就要注意,把主要談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談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者,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識性的禮節就行了,把重點放在欣賞菜肴上。
11、用餐結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紙或服務員送來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頭頸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飽嗝或噯氣在主人還沒示意結束時,客人不能先離席。
禮儀文化 篇7
中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在其五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禮強烈地影響和制約著中國人的思想言論和行動。重禮儀、守禮法、行禮教、講禮信、遵禮義已內化為一種民眾的自覺意識而穿于其心理與行為活動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著名思想家顏元的“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禮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長。
禮之產生,可以溯到遠古時代。首先它是人類協調主客觀矛盾的需要。自然的人倫秩序是禮產生的最原始動力,人們為生存和發展相互依賴,逐步積累和自然約定出一系列“人倫秩序”,這是最初的禮,后又有“圣賢之人”如黃帝、堯、舜、禹等為“止欲制亂”而制禮,身體力行為民眾做榜樣,從而使禮在“維穩制亂”中發揮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們更加遵禮尚禮。其次,禮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動。遠古時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認識自然的能力低下,無法解釋和征服自然現象與自然力,于是人們把關于人的靈魂觀念擴大到他們所接觸的自然界萬物,從而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開始用原始宗教儀式等手段來影響神靈,如祭祀、崇拜、祈禱等,期望以虔誠感化和影響自然神靈,以使其多賜福少降災,原始的“禮”便產生了。
結合文化和禮之起源,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
(一)禮之本意為敬神,后引申為表示敬意所應具有的態度,即禮首先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人對己的尊重和敬意時的態度。
(二)禮是一系列動作,是使內在敬意的態度外在表現化的動作。即通過一定的動作表達自己內心對人對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禮是一種程式或儀式。通過多樣性的儀式,表現出行禮人對人對己的敬意、愛戴和重視。
(四)禮還是用來表示慶賀或敬意的物品。
禮,中國文化的“核心元素”
核心提示
1.國學大師錢穆說過,中國文化說到底是一個字,就是禮。禮是中國人一切行為的準則。
2.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禮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對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離開了禮來談中華文明,則無從談起。
中國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以衣冠文物標榜國家文明的特色,舉世所無。中國人的治國方略,經過諸子百家的爭鳴與論辨,最終走上禮治的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禮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對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們學習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就不能不對禮樂文明有所了解。
禮是“修、齊、治、平”的大經大法
周公制禮作樂,中國文化的底蘊從此得以確立,其后經過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揚,成為博大精深可以經緯萬方的巨大體系,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
首先,天人關系屬于禮。人如何順應和利用自然,如何與萬物相處,在古代中國都是以禮的形式規定下來的。我們讀《禮記·月令》,上面逐月記載著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氣象與物候的變遷周期,動物與植物的成長過程,社會生活的各種規范。要求人們愛惜森林資源,保護幼小動物。那時的人口比今天少得多,資源比今天豐富得多,但儒家已經意識到人與宇宙萬物必須共存共榮的道理,這是何等的胸懷與卓識!
其次,國家典制屬于禮。在中國文化中,制訂符合道德理性的國家制度稱為“制禮作樂”,好的制度被破壞了稱為“禮崩樂壞”。禮是經邦治國的大經大法,無禮則無從措手,成為社會賢達的共識,有關的論述觸目皆是,如《左傳》引君子云:“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孔穎達疏云:“國家非禮不治,社稷得禮乃安,故禮所以經理國
家、安定社稷。以禮教民則親戚和睦,以禮守位則澤及子孫。”子大叔說:“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荀子說:“國無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于輕重也,猶繩墨之于曲直也,猶規矩之于方圓也,既錯之而人莫之能誣也。”將禮譬之為治國的衡、繩墨、尺寸,乃是規范一切的標準。
治國理念的實現也必須通過禮。再好的治國理想、理念,只有通過禮儀,才能層層推進,逐步變成現實,這個道理《禮記》上說得非常清楚: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
這段話的意思是,道德仁義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沒有禮就無法成就。教育民眾,端正風俗,沒有禮就不能完備。紛爭辨訟,沒有禮就不能判別是非。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是倫理的基礎,沒有禮就無法確定。班朝治軍,居官執法,沒有禮就沒有威嚴的氣象。祭神敬祖等,沒有禮就無法誠敬莊嚴。一言以蔽之,沒有禮就做不好任何事情。
禮治法治在“交鋒”中決出主次
自古以來,治國之道就有法治與禮治之爭,兩者孰優孰劣,在先秦就有論辯。
我們先來看看法家的理論。戰國時期的法家,前期的代表人物是商鞅、申不害、慎到,后期是韓非。商鞅重法,主張法律公開,嚴格依法行政,“法不阿貴,一斷于法”,不管是卿相、將軍,還是庶人,只要不聽王命、違反國家禁令者,一律“罪死不赦”,主張“刑九而賞一”,多用刑,慎用賞。
申不害強調“術”,就是君王駕馭臣民的權術,要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使他們努力工作,不敢偷奸耍滑;同時要寡言少語,給人以高深莫測、無從捉摸之感,這樣就可以掌控局面。
慎到也主張“事斷于法”,官吏守法,人民為法所役使。同時,他又提出了“勢”的觀念。他說,堯如果是無權無勢的普通人,那他連鄰居也使喚不動;他南面而稱王了,才得以號令天下。因此,地位和權力特別重要,君王務必要很好利用這個“勢”。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理論基礎是人性好利。他說:種地很辛苦,為什么還有人種?那是因為想致富。打仗很危險,但還有人愿意去,那是想立功。造車的人希望人人富貴,那樣就有錢去買他的車。賣棺材的人希望天天死人,那樣他才有生意。他又說,臣下用效死力的方法與國君做交易,國君則陳列各種爵祿與臣下做交易,彼此之間哪有什么君臣如父子關系?都是在權衡這場交易是否合算。所以,君主要善于用“利”來調動臣民的積極性,使他們服服帖帖地成
禮儀文化 篇8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這自古為禮儀之邦,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中國的宴席禮儀號稱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終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
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古代的飲食禮儀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而現代飲食禮儀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系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后,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后入座: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
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
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右手邊為3、5、7。
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禮儀文化 篇9
英國人在穿戴上是最講究的,他們對于服飾禮儀的重視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1、宴會服飾禮儀。英國人在交際應酬中非常重視“紳士”“淑女”之風,正式的宴會中,男士忌打帶條紋式的領帶;不應系長襯衫袖口的口子;正式場合不可穿涼鞋,也不可淺色皮鞋配深色西服。而女士則應該穿深色套裙或是素雅的連衣裙,莊重、肅穆的黑色的服裝是首選。
2、用餐服飾禮儀。英國人在用餐服飾上是非常有講究的,某些很是正式的西餐廳甚至禁止穿著不正式的客人入內用餐的,男士需著西裝,女士要穿優雅的禮服。
3、平常生活中的服飾。英國人在普通生活中的穿衣時非常時尚和多樣化的,各種穿衣style在世界上已經受到許多人的推崇,近幾年英倫風很是流行。
二、英國旅游禮儀文化
1、出行。在英國旅游,可搭乘公交車、計程車、地鐵,或者航班,或者騎自行車。需要注意車輛均沿馬路的左側行駛;乘車時,即便是幾個人上車,守紀律的英國人也會很自覺地排隊。在坐計程車時,一般按照10%左右付小費,將小費列入服務費賬單的飯店則不必另付小費。
2、最佳旅游時間。當春天取代漫長的冬季時,花兒都開始露出笑臉,尤其是五六月份,大街小巷都開滿了英國的國花——玫瑰。姹紫嫣紅,芳香馥郁,置身于英國的花海,漸入陶醉的佳境。之后較為理想的日子是七八月份了,因為一年中這兩個月天氣最好,白晝長,多晴天,十分適合旅行。
3、著名景點。去英國可看的景點很多:愛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宮、巴斯羅馬古浴場、格林威治公園、劍橋、劍橋大學、白金漢宮、大英博物館、杜莎夫人蠟像館、倫敦塔等等,都是經典的景點哦!
禮儀文化 篇10
一、預約的竅門
越高檔的飯店越需要事先預約。預約時,不僅要說清人數和時間,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煙區或視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別的日子,可以告知宴會的目的和預算。在預定時間內到達,是基本的禮貌。
二、著裝要求 再昂貴的休閑服,也不能隨意穿著上餐廳。
三、吃飯時穿著得體是歐美人的常識
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
四、由椅子的左側入座
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后,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后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
五、用餐姿勢
用餐時,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兩腳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六、正式的全套餐點上菜順序
①菜和湯 ②魚肝油③水果④肉類⑤乳酷酪 ⑥甜點和咖啡 ⑦水果,還有餐前酒和餐酒。沒有必要全部都點,點太多卻吃不完反而失禮。稍有水準的餐廳都不歡迎只點前菜的人。前菜、主菜(魚或肉擇其一)加甜點是最恰當的組合。點菜并不是由前菜開始點,而是先選一樣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適合主菜的湯。
七、點酒時不要硬裝內行
在高級餐廳里,會有精于品酒的調酒師拿酒單來.對酒不大了解的人,最好告訴他自己挑選的菜色、預算、喜愛的酒類口味,請調酒師幫忙挑選。
八、主菜若是肉類應搭配紅酒,魚類則搭配白酒
上菜之前,不妨來杯香檳、雪利酒或吉爾酒等較淡的酒。
九、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開
點完菜后,在前菜送來前的這段時間把餐巾打開,往內摺三分之一,讓三分之二平鋪在腿上,蓋住膝蓋以上的雙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領口。
十、用三根手指輕握杯腳
酒類服務通常由服務員負責將少量酒倒入酒杯中,讓客人鑒別一下品質是否有誤。只須把它當成一種形式,喝一小口并回簽Good。接著,侍者會來倒酒,這時,不要動手去拿酒杯,而應把酒杯放在桌上由侍者去倒。正確的握杯姿勢是用手指輕握杯腳。為避免手的溫度使酒溫增高,應用大拇指、中指、食指握住杯腳,小指放在杯子的底臺固定。
十一、喝酒的方法
喝酒時絕對不能吸著喝,而是傾斜酒杯,像是將酒放在舌頭上似的喝。輕輕搖動酒杯讓酒與空氣接觸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遙晃杯子。此外,一飲而盡,邊喝邊透過酒杯看人,都是失禮的行為。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紅印,用面巾紙擦較好。
十二、喝湯也不能吸著喝
先用湯匙由后往前將湯舀起,湯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將湯送入口中。湯匙與嘴部呈45°角較好。身體上的半部略微前傾。碗中的湯剩下不多時,可用手指將碗略微抬高。如果湯用有握環的碗裝,可直接拿住握環端起來喝。
十三、面包吃法
用刀先切成兩半,再用手撕成塊來吃避免像用鋸子似割面包,應先把刀刺入另一半。切時可用手將面包固定,避免發出聲響。
十四、魚的吃法
魚肉極嫩易碎,因此餐廳常不備餐刀而備專用的湯匙。這種湯匙比一般喝湯用的稍大,不但可切分菜肴,還能將調味汁一起舀起來吃。若要吃其他混合的青菜類食物,還是使用叉子為宜。首先用刀在魚鰓附近刺一條直線,刀尖不要刺透,刺入一半即可。將魚的上半身挑開后,從頭開始,將刀叉在骨頭下方,往魚尾方向劃開,把針骨剔掉并挪到盤子的一角。最后再把魚尾切掉。由左至右面,邊切邊吃。
十五、如何使用刀叉
基本原則是右手持刀或湯匙,左手拿叉。若有兩把以上,應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內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輕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湯匙則用握筆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覺不方便,可以換右手拿叉,但更換頻繁則顯得粗野。吃體積較大的蔬菜時,可用刀叉來折疊、分切。較軟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十六、略事休息時,刀叉的擺法
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盤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邊說話邊揮舞刀叉是失禮舉動。用餐后,將刀叉擺成四點鐘方向即可。
禮儀文化 篇11
用餐時要注意文明禮貌。對外賓不要反復勸菜,可向對方介紹中國菜的特點,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歡向他人勸菜,甚至為對方夾菜。外賓沒這個習慣,你要是一再客氣,沒準人家會反感:“說過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類推,參加外賓舉行的宴會,也不要指望主人會反復給你讓菜。你要是等別人給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動手取食。而應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舉杯示意開始時,客人才能開始;客人不能搶在主人前面。夾菜要文明,應等菜肴轉到自已面前時,再動筷子,不要搶在鄰座前面,一次夾菜也不宜過多。要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禮儀要求。決不能大塊往嘴里塞,狼吞虎咽,這樣會給人留下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歡的萊吃,或者急忙把喜歡的菜堆在自己的`盤子里。用餐的動作要文雅,夾萊時不要碰到鄰座,不要把盤里的菜撥到桌上,不要把湯潑翻。
不要發出不必要的聲音,如喝湯時“咕嚕咕嚕”,吃菜時嘴里“叭叭”作響,這都是粗俗的表現。不要一邊吃東西,一邊和人聊天。嘴里的骨頭和魚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來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進餐過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別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亂摳。用牙簽剔牙時,應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讓餐具發出任何聲響。 用餐結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紙或服務員送來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頭頸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飽嗝或噯氣;在主人還沒示意結束時,客人不能先離席。
禮儀文化 篇12
1、要掌握入座禮儀
先有請賓客入座上席,再請長輩入座賓客旁邊,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離門最近處座位上。如果帶孩子,在自己坐定以后就把小孩安排在自己旁邊。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頭,使餐桌與身體距離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后不要馬上動筷,更別弄出什么聲響,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向主人打個招呼。動筷子前,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贊賞其手藝高超、安排周到、熱情邀請等。
2、要合乎進餐禮儀
進餐時,先請客人、長者動筷子,加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發出聲響,最好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后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時喜歡用勁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盡量防止出現這種現象。有的人喝湯時,也用嘴使勁吹,弄出嗦嘍嗦嘍的聲音來,這也是不合乎禮儀要求的。
3、要重視餐桌忌諱
進餐時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現其他聲音,如果出現打噴嚏、腸鳴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說一聲“真不好意思”、“對不起”、“請原諒”之類的話,以示歉意。
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肴送到他們跟前。按我們中華民族的習慣,菜是一個一個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領導、老人、客人的話,每當上來一個新菜時,就請他們先動筷子,或者輪流請他們先動筷子,以表示對他們的尊敬和重視。
吃到魚頭、魚刺、骨頭等物時,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緊靠自己的餐桌邊,或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紙上。
4、要使吃相優雅
要適時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幾句風趣的話,以調和氣氛。不要光低著頭吃飯,不管別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頓,更不要貪杯。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時,就要用餐巾擋住自己的嘴巴。
要明確此次進餐的主要任務。現在商海如潮涌,很多生意都是在餐桌上談成的,所以要明確以談生意為主,還是以聯絡感情為主,或是以吃飯為主。如果是前者,在安排座位時就要注意,把主要談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談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者,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識性的禮節就行了。把重點放在欣賞菜肴上。
最后離席時,必須要向主人表示感謝,或者就在此時邀請主人以后到自己家作客,以示回謝。
總之,和客人、長輩等眾人一起進餐時,要使他們感到輕松、愉快、氣氛和諧。我國古代就有所謂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這里說的進餐禮儀就是指吃相,要使吃相優雅,既符合禮儀的要求,也有利于我國飲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5、要注重分配座位
在中國的飲食禮儀中,坐在那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買單的人,主座是指距離門口最遠的正中央位置,主座的對面坐的是邀請人的助理,主賓和副主賓分別坐在邀請人的右側和左側,位居第三位,第四位的客人分別坐在助理的右側和左側。讓邀請人和客人面對而坐,或讓客人坐在主桌上都算失禮,中國的文化是不讓客人感到緊張。邀請人可以指定客人的座位,自己的部下或晚輩也可被按排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通過分配座位,中國人暗示誰對自己最重要。
6、要注意設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國人向來「以食為先」,飲食除了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傳統習俗,聚首飯桌前大快朵頤。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賀,也可以是哀痛。每逢農歷新年、結婚、中國節日如中秋節等,中國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賀佳節;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葬禮完成后設“解慰酒”,宴請出席葬禮的親戚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
禮儀文化 篇13
a.預約的竅門。越高檔的飯店越需要事先預約。預約時,不僅要說清人數和時間,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煙區或視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別的日子,可以告知宴會的目的和預算。在預定時間內到達,是基本的禮貌。
b.再昂貴的休閑服,也不能隨意穿著上餐廳。
c.吃飯時穿著得體是歐美人的常識。去高檔的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裝的話,男士必須打領帶。
d.由椅子的左側入座.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后,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后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
e.用餐時,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約一個拳頭的距離,兩腳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f.正式的全套餐點上菜順序是:①菜和湯 ②魚肝油③水果④肉類⑤乳酷酪 ⑥甜點和咖啡 ⑦水果,還有餐前酒和餐酒。沒有必要全部都點,點太多卻吃不完反而失禮。稍有水準的餐廳都不歡迎只點前菜的人。前菜、主菜(魚或肉擇其一)加甜點是最恰當的組合。點菜并不是由前菜開始點,而是先選一樣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適合主菜的湯。
g.點酒時不要硬裝內行。在高級餐廳里,會有精于品酒的調酒師拿酒單來.對酒不大了解的人,最好告訴他自己挑選的菜色、預算、喜愛的酒類口味,請調酒師幫忙挑選。
h.主菜若是肉類應搭配紅酒,魚類則搭配白酒。上菜之前,不妨來杯香檳、雪利酒或吉爾酒等較淡的酒。
i.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開。點完菜后,在前菜送來前的這段時間把餐巾打開,往內摺三分之一,讓三分之二平鋪在腿上,蓋住膝蓋以上的雙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