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途徑有哪些(通用3篇)
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途徑有哪些 篇1
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1)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正確的認識自己的身體特點和生理狀況,認識自己的智力、能力、情感、意志、性格以及在班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坦然地面對。進一步學會自我調節,以控制自我最終成長為理想中的人。
(2)要超越自我。常言道:尺有所長,寸有所短,落實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就要讓學生能夠找到正確的對待分數和榮譽,培養一種豁達而淡泊的心理,時刻抱有戰勝自我的心理并不斷地追求卓越。
3. 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增強受挫能力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一個極具挑戰性,充滿競爭的時代,因此遭遇挫折、失敗是不可避免的。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挫折的經歷,也就沒有抗拒失敗的毅力和能力,遲早會被時代所淘汰或拋棄。正如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因此當學生面對人生的挑戰,必須能夠體驗失敗和孤獨感,學會自我解脫,自我安慰,以此培養學生不怕困難,艱苦創業的品德,增強對挫折的承受力,進而形成健康的情感意志和適應社會的心理品質。
4. 培養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 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就是情緒是否健康穩定。健康樂觀的情緒能使人對現實生活保持積極地態度,提高各方面工作的效率;反之情緒悲觀,動輒發怒,就會使人心理失衡,最終導致工作、學習的失敗。因此,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并能較好地控制、調節自己的情感,最終形成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心態,并能持久地保持良好的情緒。
總之,通過各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為人坦誠正直,保持樂觀的情緒,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增強受挫能力,形成將強的意志品質。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掌握調控自我,發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發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途徑有哪些 篇2
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心理學家認為自信心是人體結構中的本質因素,也是一個心理健康明顯的標志。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由于種種的遭遇,很多學生在自信心方面相當缺乏。這主要表現在:自卑心理、消極心理、愧疚心理、虛榮心理、空虛心理以及依賴心理。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治。
這就要老師們用愛心喚起學生們的自信心,用愛來尋找一切途徑,為學生們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時刻指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客觀公正的分析自我,既不過高的估計自己,好高騖遠,也不過分悲觀的低估自己,萎靡不振,而是以言語給學生充分的鼓勵,以行動給學生真誠的感召,創設成功的機會和條件。
當學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時候,也就增加了自信心;同時對學生的缺點和做法給予適當的表揚和肯定。同時對學生的缺點和失敗也不能不分場合地指責和數落,更不能揭短諷刺,而是要通過談心、座談或自我診斷的方式,揚長避短,以樹立學生的自信。
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途徑有哪些 篇3
感恩、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所以我們作為具有5020xx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要繼承和發揚這一美德,就要從小做起,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少年。為了把這一工作扎扎實實地開展好,制定本學期校本工作計劃如下:
一、教材分析及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通過多種渠道、多個層次、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方式來訓練,在一日生活中滲透文明禮儀教育或通過專門的教育幫助學生理解《文明禮儀行為規范》內容,掌握文明禮貌用語、禮儀示范動作,使每一位學生都認識行為規范、文明禮儀的內容和教育意義。并能自覺遵守行為規范和文明禮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學情分析
現在,大部分學生家長忙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關心不夠,養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風和學習習慣,致使學生的學習水平、生活習慣等方面差異很大。一部分學生對校本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上學期的學習中,學生對感恩教育、文明禮儀等的內容有了一定的學習積累,大多數學生對文明禮儀表現出較濃郁的興趣。我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理應把校本文化致使精髓灌輸課堂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志繼承和發揚校本文化,讓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國人。
三、教學目標
1、學“規范”用“規范”,使“規范”深入人心,約束學生的日常行為,力求學生“知”與“行”的統一。
2、通過學習使學生不但掌握文明禮儀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遵循文明禮儀的要求,來指導、約束自己日常生活學習、行為和習慣。
3、教育學生認識社會公德的重要性,立志做文明人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承并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4、開展一系列的文明禮儀體驗型的教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文明禮儀活動的積極性,利用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5、通過評選“文明小使者”、“文明小少年”活動,在班內學生中樹立榜樣,發揮帶頭作用,帶動全班學生自覺遵守文明禮儀行為規范,爭做模范班級。
6、樹立對待校本文化的正確態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繼承校本文化的能力。感悟繼承校本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四、教學重難點
1、感悟文明禮儀文化。 2、感恩教育。
五、教學措施
1、創建文明禮儀良好環境氛圍。
根據每日工作重點布置有關墻飾、展牌、宣傳標語或警示語;在語言角設放文明禮儀行為規范圖片,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語言行為。
2、將規范訓練落實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
在常規教育教學工作中,堅持把培養學生文明禮儀行為習慣和行為標準放在首位,關注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以及日常生活方式與習慣。以平時儀表、語言為切入點,通過強化訓練,把《文明禮儀行為規范》的教育落實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去,讓他們從中受到影響,得到鍛煉,養成習慣,進而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
3、開展文明禮儀教育主題活動。根據每月主題,每周有計劃的組織一節專門的文明禮儀活動,豐富教育教學形式,使學生在多彩的活動中受到文明禮儀規范教育。并通過比一比、看一看、議一議、想一想、做一做等小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文明行為在不知不覺中趨于規范化。
4、開展文明禮儀評比競賽活動。每月開展“文明小天使”和“文明小少年”評比活動,通過學生主體的相互監督和自我教育,保證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的培養和提高。
5、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做好不定期的家訪工作,了解學生在家中的禮儀習慣,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共同促進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
6、與學科教育相結合,密切聯系其他任課教師,共同做好本班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
7、倡導文明的社會禮儀。結合社會公德教育,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守社會公共秩序等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禮儀理念。
8、針對當前公共生活領域中的突出問題,大力宣傳文明購物、文明就餐、文明乘車、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等禮儀,著重糾正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破壞綠化、損壞公物等不文明行為,引導學生做一個懂禮儀規矩、講文明語言、守公共秩序的好學生,努力形成共同崇尚文明禮儀的社會氛圍,營造和諧的生活環境。
9、加強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拓展學科知識,改善知識結構。
10、開發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創造性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六、課時安排
周次、內容、 課時:
1——3 第一章中小學生禮儀常規 3
4——6 第二章如何使用好禮貌用語及體態語言 3
7——8 第三章學生禮儀規范細則 2
9—12 第四五章校園禮儀家庭禮儀 4
13——14 第六章社會禮儀 2
15——16 第七章特殊禮儀和尊師公約 2
17——20 復習及考核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