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禮儀(精選9篇)
茶禮儀 篇1
以茶待客時,一般應當事先將茶徹好,裝入茶杯,然后放在茶盤之內端入客廳。如果來賓較多時,務必要多備上幾杯茶。以防屆時“僧多粥少”,供不應求。
在上茶時,應當借此機會,向客人表達自己的謙恭與敬意。標準的上茶步驟是:雙手端著茶盤進入客廳,首先將茶盤放在臨近客人的茶幾上或備用桌上,然后右手拿著茶杯的杯托,左手附在杯托附近,從客人的左后側雙手將茶杯遞上去。茶杯放置到位之后,杯耳應朝向外側。若使用無杯托的茶杯上茶時,亦應雙手捧上茶杯。
從客人左后側為之上茶,意在不妨礙其工作或交談的思緒。萬一條件不允許時,至少也要從其右側上茶,而盡量不要從其正前方上茶。
有時,為了提醒客人注意,可在為之上茶的同時,輕聲告之:“請您用茶”。若對方向自己道謝,不要忘記答以“不客氣”。如果自己的上茶打擾了客人,應對其道一聲“對不起”。
為客人敬茶時,一定要注意盡量不用一只手上茶,尤其是不要只用左手上茶。同時,雙手奉茶時,切勿將手指搭在茶杯杯口上,或是將其浸入茶水,污染茶水。
在放置茶杯時,千萬不要粗枝大葉,以之直撞客人,也不要把茶杯放在客人的文件上,或是其行動時容易撞翻的地方。將茶杯放在客人右手附近,是最適當的做法。
為客人端上頭一杯茶時,通常不宜斟得過滿,更不允許動輒使其溢出杯外。得體的做法,是應當斟到杯深的2/3處,不然就有厭客或逐客之嫌。
主人若是真心誠意地以茶待客,最適當的做法,就是要為客人勤斟茶,勤續水。一般來講,客人喝過幾口茶后,即應為這續上,絕不可以讓其杯中茶葉見底。這種做法的寓意是:“茶水不盡,慢慢飲來,慢慢敘。”
當然,為來賓續水讓茶一定要講主隨客便,切勿神態做作,再三再四地以斟茶續水搪塞客人,而始終一言不發。以前,中國人待客有“上茶不過三杯”一說。第一杯叫作敬客茶,第二杯叫作續水茶。第三杯則叫作送客茶。如果一再勸人用茶,而無話可講,則往往意味著提醒來賓“應該打道回府了”。有鑒于此,在以茶招待較為守舊的老年人或海外華人時,切勿再三為之斟茶。
在為客人續水斟茶時,仍以不妨礙對方為佳。如有可能,最好不要在其面前進行操作。非得如此不可時,則應一手拿起茶杯,使之遠離客人身體、座位、身子,另一只手將水續入。
在續水時,不要續得過滿,也不要使自己的手指、茶壺或者水瓶弄臟茶杯。如有可能,應在續水時在茶壺或水瓶的口部附上一塊潔凈的毛巾,以防止茶水“自由泛濫”。
茶禮儀 篇2
我國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為禮品與貢品。到兩晉、南北朝時,客來敬茶已經成為人際交往的社交禮儀。唐代顏真卿《春夜啜茶聯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唐代劉貞亮贊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當今社會,客來敬茶更成為人們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來禮儀。俗話說:酒滿茶半。奉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八分滿為宜。水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有兩位以上的訪客時,用茶盤端出的茶色要均勻,并要左手捧著茶盤底部,右手扶著茶盤的邊緣,如有茶點,應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應擺在點心右邊。上茶時應以右手端茶,從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帶微笑,眼睛注視對方。
以咖啡或紅茶待客時,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著客人的右邊,此外要替每位客人準備一包砂糖和奶精,將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當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禮還禮,雙手接過,點頭致謝。品茶時,講究小口品飲,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會而不可言傳。另外,可適當稱贊主人茶好。壺中茶葉可反復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飲盡,主人可為其續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總之,敬茶是國人禮儀中待客的一種日常禮節,也是社會交往的一項內容,不僅是對客人、朋友的尊重,也體現自己的修養。
茶禮儀 篇3
1.茶可解酒
經常聽見有人說,喝醉酒了通過喝茶可以解酒,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喝濃茶。對心臟和腎臟有刺激作用,有些人酒喝多了,用濃茶解酒不是醉死的,而是心臟出了問題了。酒精分解的東西是有毒的,通過肝臟排毒后再到腎臟去,而咖啡堿的利尿作用非常強,會把還沒有分解好的東西沖到腎臟里去,長期下來腎會受到損傷,所以經常用濃茶來解酒可能會導致腎結石,腎會受到損傷,這類人該怎么喝茶呢?要將第一杯茶倒掉,或者可以吃一些水果、糖類。
2.茶水可否入藥
也有很多人認為茶水不能入藥,其實90%以上的藥是可以用茶水喝的,尤其是維生素類的藥完全可以用茶水喝,但有三類藥不能用茶水喝:
第一類是金屬類的,比如藥上面有金屬的就不行,老人跟小孩在補鈣的時候不要用茶水送,容易貧血的女生在補鐵的時候也不可以,因為茶多酚會和鐵、鈣溶和,把藥效跟茶效全部分解掉。
第二類藥是安眠藥,喝茶入藥是肯定不行的。
第三類藥是酶類的藥物,消化不好吃消化酶,用茶水服用是會失效的,而不吃酶類的藥只喝茶是可能幫助消化的,兩者一起食用反而不能助消化。
3.巧辨適合自己的茶
如果實在分不清楚自己是何種體質,可以親自感受一下,比如說一喝綠茶肚子就不舒服,那么你就是涼性的,馬上換溫性茶;如果你喝了這個睡不著,那么就不宜喝濃茶;如果你喝了這個茶,精神好,也不經常感冒,那么這個茶你就可以常喝。
4.體質也會變化
體質由先天稟賦和后天因素兩方面共同作用形成的,體質的特異性是體質的一種趨向性,如平素陽氣旺盛而津液不足的人,容易產生火熱之疾;而陽氣虛弱而津液多偏盛,其人易患痰濕等癥,即有患痰濕癥的趨向性。
與此同時,可能由于后天環境因素,如情志刺激、飲食失節、勞逸過度、地理環境、氣候因素影響、嚴重或長期疾病等,影響甚而改變體質。比如說身體的體質會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有些人喜歡喝某一類茶,他的體質可能也會隨之變化而變化。
理論上講平和體質的人春天喝花茶,秋天喝烏龍茶,冬天喝紅茶,夏天喝綠茶,但這個規則要先遵守個人的體質,空腹、睡前、隔夜茶,都要盡量少喝,糖尿病人多喝茶,早上起床以后喝淡茶。
茶禮儀 篇4
1、奉茶之人
以茶待客時,由何人為來賓奉茶,往往涉及到對來賓重視的程度問題。在家中待客時,通常可由家中的晚輩或家庭服務員為客人上茶。接待重要的客人時,則應由女主人,甚至由主人自己為之親自奉茶。
在工作單位待客時,一般應由秘書、接待人員、專職人員為來賓上茶。接等重要的客人時,則應由本單位在場的職位最高者親自為之上茶。
2、奉茶順序
若來訪的客人較多時,上茶的先后順序一定要慎重對待,切不可肆意而為。合乎禮儀的做法應當是:
其一,先為客人上茶,后為主人上茶;
其二,先為主賓上茶,后為次賓上茶;
其三,先為女士上茶,后為男士上茶;
其四,先為長輩上茶,后為晚輩上茶。
如果來賓甚多,且其彼此之間差別不大時,可采取下列四種順序上茶:其一,以上茶者為起點,由近而遠依次上茶;其二,以進入客廳之門為起點,按順時針方向依次上茶;其三,在上茶時以客人的先來后到為先后順序;其四,上茶時不講順序,或是由飲用者自己取用。
茶禮儀 篇5
以茶待客時,一般應當事先將茶徹好,裝入茶杯,然后放在茶盤之內端入客廳。如果來賓較多時,務必要多備上幾杯茶。以防屆時“僧多粥少”,供不應求。
在上茶時,應當借此機會,向客人表達自己的謙恭與敬意。標準的上茶步驟是:雙手端著茶盤進入客廳,首先將茶盤放在臨近客人的茶幾上或備用桌上,然后右手拿著茶杯的杯托,左手附在杯托附近,從客人的左后側雙手將茶杯遞上去。茶杯放置到位之后,杯耳應朝向外側。若使用無杯托的茶杯上茶時,亦應雙手捧上茶杯。
從客人左后側為之上茶,意在不妨礙其工作或交談的思緒。萬一條件不允許時,至少也要從其右側上茶,而盡量不要從其正前方上茶。
有時,為了提醒客人注意,可在為之上茶的同時,輕聲告之“請您用茶”。若對方向自己道謝,不要忘記答以“不客氣”。如果自己的'上茶打擾了客人,應對其道一聲“對不起”。
為客人敬茶時,一定要注意盡量不用一只手上茶,尤其是不要只用左手上茶。同時,雙手奉茶時,切勿將手指搭在茶杯杯口上,或是將其浸入茶水,污染茶水。
在放置茶杯時,千萬不要粗枝大葉,以之直撞客人,也不要把茶杯放在客人的文件上,或是其行動時容易撞翻的地方。將茶杯放在客人右手附近,是最適當的做法。
茶禮儀 篇6
一、鑒賞香茗:用茶則從茶藏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于賞茶盤中,鑒賞。
二、孟臣淋霖:沸水澆壺身,目的在于為壺體加溫,即所謂“溫壺”。
三、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撥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是先細再粗后梗。
四、懸壺高沖: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五、春風拂面:用壺蓋刮去壺口的泡沫。
六、重洗仙顏:迅速例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溫杯,轉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又似飛花觀舞。
八、玉液回壺:用高沖法再次向壺里注滿沸水。
九、游山玩水:執壺沿茶船運轉一圈,滴凈壺底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
十、關公巡城:循環斟茶,茶壺似巡城的關羽,目的是使杯中的茶濃度一致,且低斟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十一、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余茶水斟于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此稱韓信點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十三、品茗審韻:先聞香、后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動心”,茶湯香醇甘爽,回味無窮。
十四、高沖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復九、十、十一步。
十五、若琛復浴: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斟妙香:重復九、十、十一步。
十七、再識醇韻:重復十三步。
十八、三斟流霞:沖泡第三泡茶。
茶禮儀 篇7
客人的嗜好
俗語說:“眾口難調”,飲茶其實也是如此。有人喜歡喝綠茶,有人喜歡喝紅茶;有人喜歡喝熱茶,有人喜歡喝涼茶;有人喜歡喝糖茶,有人喜歡喝奶茶。在以茶待客時,若有可能,應盡可能照顧來賓,尤其是主賓的偏好。
有可能的話,應多備幾種茶葉,使客人可以有幾種選擇。在上茶之前,應先詢問一下客人喜歡用哪一種茶,并為其提供幾種可能的選擇。不要自以為是,強人所難。當然,若只有一種茶葉,則務必實事求是地說清楚,不要客套過了頭。若客人點出自己沒有的茶葉品種,可就難以下臺了。
與此同時,也應考慮到,有一些人出于各種原因不喜歡飲茶。因此,如有可能,在上茶前,應征詢一下來賓個人的意見:“請問您想喝一點什么飲料?”并為之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幾種選擇,如白開水、礦泉水、咖啡、麥乳精、果茶、果珍、可口可樂、雪碧、芬達,等等。
一般認為,飲茶不宜過濃,否則極可能使飲用者“醉茶”,即因攝入過量的咖啡因而令人神經過分興奮,甚至驚厥、抽搐。所以,若客人沒有特殊要求,為之所上的茶水不應過濃。通常,民間以茶待客講究要上熱茶,而且還有“茶滿欺人”、“七茶八酒”之說。其含義,是說斟茶不可過滿,而以七分滿為佳。這樣,熱茶便不會從杯中溢出來燙傷人了。
茶禮儀 篇8
中國的喝茶禮儀
1、茶三酒四禿桃二
在茶盤上放三個杯,是由俗語“茶三酒四禿桃二”而來,總認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須四人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風景游玩就以二人為宜,二人便于統一意見,滿足游興。
2、頭沖腳惜(音同),二沖茶葉
主人沖茶時,頭沖必須沖后倒掉不可喝。因為里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沖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3、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4、先客后主,司爐最末
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來賓然后自家人。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后,這個司爐的,俗稱“柜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對客人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5、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主:到人家跟前說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
客: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
喝茶是長輩的,用食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
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6、喝茶皺眉,表示嫌棄
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7、強賓壓主,響杯檫盤
客人喝茶提杯時不能任意把杯子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杯要輕手,不能讓杯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8、新客換茶
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后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9、無茶色
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沖之后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無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無色還在沖,是對客人冷淡,不盡地主之誼。二是由于上一點引申對人不恭,辦事不認真,效果不顯著,欲有“某人無茶色”。
10、暗下逐客令
主人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有時因自己工作關系飲茶時間長會耽誤工作或是與客人的話不投機,客人夜訪影響睡眠,主人故意不換茶葉,客人就要察覺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辭,否則會惹主人沒趣。
淺談中國的飲茶文化
中國的飲茶文化起源很早,早在秦漢之前,就已在四川一帶盛行,人們自古就有飲茶的習慣。關于茶的起源說法不一,更有豐富的軼聞趣事,例如相傳神農氏嘗百草,茶葉是最早被神農氏發現的草藥,因而有中國的茶源自神農的說法,而“茶”字的起源,最早也可見于神農氏所著的《神農本草經》一書。
此外,中國古籍《爾雅》也曾記載茶樹的起源,資料顯現了中國境內擁有十個省份大量發現茶樹的事跡。歷經朝代更迭,中國的飲茶文化逐漸受到時人的重視,到了唐代,茶圣陸羽所著《茶經》更成為世上現存最早的茶著作。
中國五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喝茶作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喝茶不僅作為人們的日常習慣,更體現了人們品茶的生活美學,正所謂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境地。
茶禪一味
喝茶不但能使人清心寡欲,還能使人養氣頤神。俗話說茶品如人品,喝茶要像體悟人生一樣,除了鑒賞其色、香、味之外,更要領悟茶中的苦澀、甘甜之美,就像感悟人生中的悲歡離合一樣。禪宗里也有“茶禪一味”的說法,人生本如一壺禪茶,茶有濃淡,也有冷暖,喝茶如修道,用一顆悲憫的心來品味茶的千萬滋味,悟出喝茶的真性,才能體會人生的百味。
對眾生而言,茶品是一種修禪,人們在喝茶過程中,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修養,如同人有萬象,茶有千面,特別是在修養過程中,讓自己放下我執,以茶洗盡浮塵,體會“花開見佛”的美好,如同白落梅在《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一書中所提修禪的意境:“何時見佛?在流年里等待花開,處繁華中守住真淳,于紛蕪中靜養心性,即可見佛。
茶與繪畫
茶與繪畫也有著密切的關聯,喝茶講究人品的高潔,天人合一是為茶人的最高境界,而繪畫亦講求人品的修為,通過繪畫的過程,使其心靈平靜,也是一種陶冶性情的方式。王昱《東莊論畫》曾言:“學畫所以養性情,且可滌煩襟,破孤悶,釋躁心,迎靜氣,昔人謂山水畫家多壽,蓋煙云供養,眼前無非生機,古來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
繪畫不僅是審美,也關乎人品,亦關乎心境,更與喝茶相同,因此無論是禪茶,或是禪畫,皆屬個人精神層面的文化活動。
中國的茶文化有著極其豐厚的內涵,作為中國的傳統習俗,是自古文人雅士愛好的生活藝術,因此,茶不僅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藝術形式,更能為畫家提供豐富的創作素材。唐代喝茶蔚然成風,特別是市民階級,喝茶成為人們日常流行的事情,直至宋代更達至高峰。由于制茶的進步,沖茶技巧的改變,為人們帶來喝茶的便利性,因此,日常喝茶的習慣不僅流行于市民階級,更擴散至士大夫階級,如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蘇轍、陸游等等都曾熱衷于斗茶的娛樂活動。北宋宋徽宗于大觀元年(1107)撰寫《大觀茶論》,對茶進行全盤考究,內容豐富廣泛,并記載詳細茶事活動。
故此,茶事活動從市井小民到士大夫、貴族、皇室的.興盛風潮,可知宋代重視茶事的程度。在不同時代中,中國的茶文化亦反映出不同的時代精神,歷朝歷代也不乏以茶事作為繪畫主題的畫家。根據研究顯示,最早的茶事作品為唐代的三件作品,分別為周昉的《調琴啜茗圖》,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和佚名的《弈棋仕女圖》,其中又以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畫的最傳神,畫中所繪內容如畫作之名,畫中描寫唐太宗手下的監察御史蕭翼,設計騙取辯才和尚收藏王羲之《蘭亭集序》手卷的故事。
此外,在畫中左下角可見有兩位正在烹茶的人物,身形大小明顯小于其他三人,在此說明畫家對中國人物畫所表現的重要模式,即人物的大小反映空間的距離遠近,或是反映出人物在畫中的重要性,例如主要人物放大,次要人物縮小的概念。
此外,更有多數畫家描繪茶事,如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就描寫了貴族階級在家中宴客喝茶的娛樂情景,周文矩的《飲茶圖頁》也反映了文人雅士喜愛三五好友齊聚,論畫、品茶的雅興生活;南宋劉松年的《斗茶圖》和清代汪承霈的《群仙集祝圖》皆記敘了民間愛茶人士的斗茶活動,生動的描寫出人物對茶的特殊情感,也說明了該時代民間流行的娛樂情景,特別是斗茶的器具更如實的刻畫,描繪的過程皆體現了畫家高超的觀察能力與寫實技巧;
明代丁云鵬的《煮茶圖》,文征明的《惠山茶會圖》、《品茶圖》,以及陳洪綬的《品茶圖》,清代高簡的《松林煮茶》等等,皆訴說了市民階級或文人雅士日常愛好喝茶的情形。通過畫家栩栩如生的描繪,作品除了具備反映時代的敘述功能,更有畫家自許品茶亦如人品的高尚修為,由此可見中國茶文化與書畫的密切淵源。
中國的茶文化以雅為主,而雅字更反映著文人平時喜好的生活狀態,凡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文人更愛借助喝酒、喝茶的雅興來吟詩作對,因此自古文人雅士愛好飲茶的習慣,也讓茶成為歷代畫家關注的題材,以茶入畫不僅反映了人們的日常,我們也能藉由觀看中國畫里的茶文化,進而提升自我的品茶意識,并了解到中國茶文化在中國傳統中的重要性。
茶禮儀 篇9
一、首先是前期準備
1、跪墊/跪枕
一雙紅跪墊——給新郎新娘用。你可以用媽媽或奶奶流傳下來的,或是買全新的。強大的某寶也有很多選擇。
2、雙囍茶具
準備中式茶具,這套茶具除了敬茶使用外,也是一對新人新婚的象征信物。如果不選擇雙喜茶具,也可以選擇其他吉祥富貴的花色,但避免壽字、獨龍、青松翠柏等圖案,最好是素雅或喜慶的單色。如果你的家族比較龐大,可以多預備一些茶杯,數量就根據雙方長輩到場人數來確定。
3、茶
可以預備一般普通的茶如鐵觀音或普洱,切忌不能用減肥茶,因為減肥就是減福。然后每杯茶里放一雙不去皮的蓮子(代表年生貴子)和一雙紅棗(代表鴻運當頭),成雙成對。結婚都是講究好寓意的。
4、紅棗蓮子
紅棗代表鴻運當頭;要開枝散葉,早生貴子的話,千萬不要把其中棗核挑去,因為核即種子,代表子孫。蓮子不要切開,必須是完整的,因為切開兩半就有分開的意思,這都是不吉利的;更不要把它退皮(去衣),因為蓮子退皮(去衣)后是白色的,跟結婚(紅事)剛好相對,因此用帶皮的蓮子沖茶是最好的。
二、敬茶姿勢
一般由新郎先呈起第一杯清茶,向岳父敬茶,改口;再敬岳母;然后新娘敬茶。
新人敬茶要雙手持杯,上半身成鞠躬狀,雙手向前將茶杯伸到父母胸前40公分的距離,以便父母身體不用動就可以雙手接到茶杯。
當父母喝茶后,新人雙手接過茶杯,交給禮儀人員。這個時候父母往往會有回禮送給新人,新人應雙手接過,表示感謝。
三、敬茶儀式程序
以前新人成親,接過新娘一同踏進男家大門后,便開始拜堂成親——拜天地拜高堂然后互相敬拜。現如今都省略了拜堂儀式,接了新娘后便會直接向父母敬茶。
一對新人敬茶前,先跪下,男左女右。父親坐新郎面前,母親坐新娘面前,也就是男女互相面對著。
新郎先敬茶,給家翁然后家姑;然后新娘敬茶,也是先父親后母親。長輩喝過茶后,會給新人送上祝褔,并送上利是或金器首飾,作為對新人的祝賀。切記敬茶和收賀禮時也要用上雙手。現在一般婚禮到這里敬茶就結束了,但是婚慶中的中式婚禮除了敬父母之外,還要根據長輩輩分敬茶給祖父母、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哥哥姐姐、堂兄堂姐表哥表姐。不過有些家庭會先敬茶給祖父母,再到父母。這個主要還是根據當地的風俗而定。
四、敬茶注意事項
民間茶待客要注意“茶滿欺人”、“七茶八酒”之說,也就是斟茶時不能過滿,以七分滿為佳。不要單手上茶,切忌勿將手指搭在茶杯杯口上,或是將其浸入茶水,這些動作都是不禮貌的。
待父母喝完這杯茶你就是自己人了~
新娘為何在婚禮上向公婆敬茶
茶可能從宋朝開始就被人們視為“從一而終”的婚姻信物。據明代郎瑛所著的《七修類稿》記載,“種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則不復生也,故女子受聘,謂之吃茶。又聘以茶為禮者,見其從一之義。”大致意思是,茶籽種下后就不能移植了,移植的茶樹就不能生存,用茶葉作為聘禮,是希望女子能專一的寓意。在清代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里,第二十五回中王熙鳳開林黛玉玩笑說:“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做媳婦兒?”可見,“吃了我家的茶”幾乎等于現在的“我愿意嫁給你”。
那么,為什么宋朝人們會把茶作為“從一而終”的婚姻信物呢?原因可能有二:其一,在古代,由于茶葉種植技術的限制,茶樹通過移植很難存活,它只能通過茶籽的播種才能存活。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里提到:“(茶)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
其二,宋朝時期,我國理學備受追捧,那些理學觀點在極力挽回社會上不斷下滑的道德水準,對人的道德禮儀提出種種規范。正是由于飲茶文化的流行才使得茶文化有可能被社會文化吸收為婚姻文化的'一部分,從而演繹出對婚姻要求從一而終、相敬如賓的茶禮習俗。當然,這個要求基于我國上千年的封建文化的影響,更多的是側重對女子的婚姻規范。
如今在婚姻過程中出現的茶禮文化,更多的是希望雙方能和諧共處、相敬如賓。現在的婚禮中,飲茶習俗被大大簡化了,一般是男方在迎娶女方當天,女方要依據輩分一一向男方的直系親屬敬茶,以表示對他們的尊敬,并借由敬茶的機會,改口尊稱男方的父母為爸爸、媽媽,希望以后的家庭生活能以禮相待、和睦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