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的教養讀后感(精選3篇)
細節的教養讀后感 篇1
書本中的這么一段文字:“孩子是有一百組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 一百只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有一百種聆聽問題的方式,驚訝和愛慕的方式。一百種歡樂,去探索,去發現;一百個世界,去發明;一百個世界,去夢想。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學校和文明,將孩子和身心分離。他們告訴孩子,不需用手操作,無須用腦行事,只要聽,不必說,理想世界不必伴隨快樂„„他們要求孩子,去發現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個世界中,他們偷去了九十九。”說的真好,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去尋找孩子喜歡的語言,只做引路人,不做指路者。
現在讀讀朱先生的作品,我發現,這個問題其實也體現了很多老師,平時對一些教育細節的忽視,其中包括對兒童的仔細觀察,漸漸的導致自己累積了一些教育的“惡習”,生出許多“反教育”的行為,滅失學生的天性,這其實是極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很多時候取決于對細節的觀察與領悟!
翻閱了朱永通《教育的細節》一書,共五輯——“活在觀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變”“教育中的習以為常”“過有思考的較教書生活”,文字雖很樸實,卻正如網絡評論的那樣“能穿透靈魂、體現育人智慧”,確實是一本教育界的好書。其中的點點滴滴的生活事例給教育學專著贏來了很多的吸引力,是為數不多讓我讀完的一本書。
確實讓我反思了自己的行為,教育真美,孩子更美,希望我能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找回孩子心中的好老師,以做一名孩子心中的好老師作為我接下來的奮斗目標。希望是如此的美好,目標是如此的明確,合理運用我們的知識,給我們祖國下一代獻上我們這一生的祝福吧!
最后,我來總結一下,通過看《教育的細節》這本書我的一些收獲吧,初次看這本書,看到了“一厘米之變”,對這些事例真的是震驚了,句句說到了我們的生活中,難道我們不是這樣做得嗎?真的很讓我們深思,不是不知道,而是我們沒有注意細節,真的。你認為你每天的每一句話你都深思過嗎,我想是不可能的。最大的收獲也許并不是我要去注意細節什么的,而是讓我知道換位思考是多么的重要,這是素養的提升,這是學習的動力,這是我們教育贏得尊重的最好方法,好好去做好換位思考,就可以注意到每個教育上的細節了。
細節的教養讀后感 篇2
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細節》這部作品是一個獨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識的框架內的平實述說,說出了教育的本質,是以敏銳的眼光,透視了教育行為中的真善美和虛假丑。整本書沒有高深的理論,拋卻新潮的術語,矚目于教育的小事、細節,帶你抵達教育現場,為教育做最真實、深刻的“側寫”——這些書評都極為中肯。
孩子有一百種語言, 一百只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有一百種聆聽問題的方式,驚訝和愛慕的方式。一百種歡樂,去探索,去發現;一百個世界,去發明;一百個世界,去夢想。他們告訴孩子,不需用手操作,無須用腦行事,只要聽,不必說,理想世界不必伴隨快樂„„
他們要求孩子,去發現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個世界中,他們偷去了九十九。 朱永通先生指出:“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也極有可能存在諸多可怕的盲區,比如,無視過程,無視原理,無視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隨心所欲”。于一些隨意的教育細節中滅失了學生的天知,我與此有著很深的共鳴。我在想教師本位先入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指出首要原因是緣于對兒童的誤讀——兒童是什么?“語文界先入為主派的教師用他們的教學行動確認兒童就是一張白紙。兒童天生應該什么都不知道,一切問題理應由老師先來發問。那么,兒童真的是一張白紙么?”其實,兒童天生會學習,兒童的學習力幾乎與生俱來。可是,對兒童的誤讀使得教育者對此視而不見。面對這樣的窘態,《小學語文教學》會刊主編李紅云曾撰文呼喊:“哪一個孩子生下來,對世界不是睜著一雙好奇的大眼睛呢?哪一個孩子不是急切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呢?是誰把孩子的求知欲望銷減了?是誰把孩子的求知火苗撲滅了?”
回想起傳統的語文課堂:使用精美的語言導入新課,解讀文本由教師率先發問,迫使學生跟進。教師上課講究起勢、勾連、承轉、收合,教學預設程式化,追求教師表演嚴絲合縫、至臻至美,“三維目標”精準達成,師生課堂表現常常“精彩紛呈”。這類課堂,教師課前對教學設計往往苦心孤詣,對文章內容、特色已然凝練概括,對作者生平、寫作動機更是反復推敲,課堂上只幾下“蜻蜓點水”,便極為輕巧地“幫助”學生清除了閱讀障礙,省時、高效、創境、激趣,一舉數得,教師顯得游刃有余,學生的學習也似乎順順利利。但這樣的課堂真的可取嗎?
20xx新版《語文課程標準》(部頒)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語文課程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中,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新型學習方式的形成”。顯然,新的語文教育思想并不支持這種課堂上以教師為本位,強調教師引導先入為主的做法。但是,現實中我們發現,以教師引導先入為主為范式的教師本位課堂在當今小語界的教學中仍比比皆是,是主流的教學樣式。為何遲遲不見變革?教師本位課堂,以及教師在小語課堂上先入為主的引導底氣從何而來?
現在讀讀朱先生的作品,我發現,這個問題其實也體現了很多老師,平時對一些教育細節的忽視,其中包括對兒童的仔細觀察,漸漸的導致自己累積了一些教育的“惡習”,生出許多“反教育”的行為,滅失學生的天性,這其實是極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很多時候取決于對細節的觀察與領悟!
細節的教養讀后感 篇3
改變從細節開始
—— —《教育的細節》 讀后感
我讀完朱永通老師的《教育的細節》,感受到朱老師偉岸的身軀內藏了一顆敏感細膩的心!督逃募毠潯分杏性S多處說出了我的心聲,說出了我想表達卻表達不清的東西,引起我極大的共鳴。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錄,比如:“學校的風格是一種說不出的味道,一個人的品位就是這種味道長時間培養起來的。有時候,一所學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學生的記憶里嵌留一輩子。”“任何一所學校的細節,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聯系?匆凰鶎W校是否有人文氣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貼在墻上給人看的標語或理念,也不用費心去加減乘除一個個考核指標的得分,有時一個細節,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前段時間,電視劇《太陽的后裔》成為熱門話題,劇中傳遞了許多正能量的東西。劇中有一個細節對我觸動很大,就是余震發生時,年輕的李醫生為保全自己撇開一時半會兒也救不了的傷員而逃離廢墟。事后這件事一直折磨著他的內心,在地震過后他不僅沒有向家人報平安,連即將臨盆的妻子都沒有聯系,他一臉愁苦抑郁地不斷投入更危險的工作,在工作中尋找救贖,直到那位傷員原諒了他,他才解脫,心靈如釋重負,微笑重返臉龐。這個細節沒有明顯的說教,而是通過人物的自責、內省、自救而詮釋人生的意義。正如《教育的細節》中所說:“堅持一厘米之變,即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變。小如一厘米的改變,如果它挑戰了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中反教育的‘習慣無意識’,積少成多,就能引發更多更大的改變。在我看來,與其整日期盼外在強有力的制度變革來改變一切,不如向內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變的信念和行動。”一部充滿正能量的電視劇可以贏得那么高的點擊率,對年輕人的影響那么大,不得不讓身為教育者的我們反思:對孩子的道德教育應該如何進行才有效?
學生的成長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僅愉悅著教師的心靈、推動著學生自己的發展,也帶給家長們信心和希望。學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師的貴人。所以我特別認同永通老師所說的:“好的教育,一定是讓人如沐春風的情感教育。教育的人間情懷,勝過無數的教科書和僵硬的規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隨自身的生存狀態而來的人生體驗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彌足珍貴的精神資源。”
《教育的細節》是一本好讀的書,符合崇尚簡單質樸的我的胃口。書中無論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氣?吹贸錾頌榫庉嫷淖髡呤钦嬲裏釔劢逃,真正走進了學校、走近了教師,不僅為中國教育的前途憂心忡忡,也設身處地地在為教師的發展著想。如同他在書中所寫:“事
實上, 在今天中國僵硬的教育體制下,不管是誰,都只能在體制的隙縫間做一些細小的嘗試和努力。如果你想跟游戲規則說‘不’,爭取一點個人自由呼吸的空間,結果可想而知:你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絕聲,自然多了些許悲壯美。”經典的教育范例值得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反復咀嚼和回味。知微見著,守正待時。本書中,作者精心選擇的范例,無論從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來看都堪稱經典,相信閱讀此書的每一個讀者 都會從書中得到啟發,激起對教育現狀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