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故事(精選14篇)
禮儀故事 篇1
A對B說:“我要離開這個公司。我恨這個公司!”
B建議道:“我舉雙手贊成你報復!!破公司一定要給它點顏色看看。不過你現在離開,還不是最好的時機。”
A問:為什么?
B說:“如果你現在走,公司的損失并不大。你應該趁著在公司的機會,拼命去為自己拉一些客戶,成為公司獨擋一面的人物,然后帶著這些客戶突然離開公司,公司才會受到重大損失,非常被動。”
A覺得B說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許多的忠實客戶。再見面時B問
A:“現在是時機了,要跳趕快行動哦!”
A淡然笑道:“老總跟我長談過,準備升我做總經理助理,我暫時沒有離開的打算了。”
禮儀故事 篇2
一只火雞和一頭公牛在聊天。
“我非常想到那棵樹頂上去,”火雞嘆口氣道,“但是我沒有那份力氣。
”“這樣啊,那你為什么不吃點我的糞便呢?”公牛答道,“那里面充滿了營養。
”火雞吃了一團牛糞,發現它真的使自己有力氣到達樹的第一個分叉處。
第二天,在吃了更多的牛糞以后,火雞到達了樹的第二個分叉處。
最終,兩星期后,火雞非常驕傲地站在了樹的頂端。
但不幸的是,沒多久,它就被一個農夫盯上了,并且農夫非常利索地就將火雞射了下來。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牛糞(狗屎運)也許能使你抵達頂峰,但它不能使你永遠呆在那兒。
禮儀故事 篇3
表演大師有一位表演大師上場前,他的弟子告訴他鞋帶松了。
大師點頭致謝,蹲下來仔細系。
等到弟子轉身后,又蹲下來將鞋帶解松。
有個旁觀者看到了這一切,不解地問:“大師,您為什么又要將鞋帶解松呢?”大師回答道:“因為我飾演的是一位勞累的旅者,長途跋涉讓他的鞋事松開,可以通過這個細節表現他的勞累憔悴。
”“那你為什么不直接告訴你的弟子呢?”“他能細心地發現我的鞋帶松了,并且熱心地告訴我,我一定要保護他這種熱情的積極性,及時地給他鼓勵,至于為什么要將鞋帶解開,將來會有更多的機會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說啊。”
人一個時間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點,才是真正的人才。
禮儀故事 篇4
孔子的學生們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桃李滿天下,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他對學生言傳身教,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和對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后人。他的學生們衷心地尊敬老師,以對父親之禮對待孔子,視師志為己志,實踐和傳播道義,把行義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如顏回“安貧樂道”、修身和嚴格遵守禮儀,老師怎么說就怎么做;宓子賤“鳴琴而治”,以禮樂之道施政,使百姓安居樂業,德入民心;子夏整理書籍,從事教育,善化民眾。
孔子的學生們跟隨他不辭辛苦地周游列國弘道,當有人誹謗孔子時,他們站出來為老師辯護,捍衛老師的高尚人格,如子貢則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子路追隨、保衛老師忠心耿耿,他們對老師的崇敬正如曾參所說:“老師的盛德好象純潔的江水沖洗過,又象秋天的陽光照耀過,還象廣闊無邊的天地一樣圣潔。”曾參繼承、弘揚了孔子的學說,他堅定不移地推行仁政,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堅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而路途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維護正義而直到永久,不是很遙遠嗎?”。
禮儀故事 篇5
有七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的。一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于是乎每周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來他們開始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強權就會產生腐朽,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障氣。然后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但他們常常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里全是涼的。最后想出來一個方法:輪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盡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同樣是七個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會有不同的風氣。
職場智囊:
一個單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習氣,一定是機制問題,一定是沒有完全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嚴格的獎勤罰懶。如何制訂這樣一個制度,是每個領導需要考慮的問題。
禮儀故事 篇6
下課了,我轉過身去,想跟好朋友徐凌天聊天,可是,徐凌天哭了,于是,我問他的同桌孫家成,徐凌天為什么哭。
原來,孫家成在做作業時,徐凌天在一旁不停地煩他,最后,孫家成不勝其煩了,一拳頭上去,就把徐凌天打哭了。身為中隊長的我當然要調解,于是,我努力想安慰徐凌天,可他硬是連頭都不肯抬起來,沒辦法,我只好去找朱老師,朱老師都把徐凌天叫去談話了,徐凌天還是老樣子,于是,我對徐凌天說:“徐凌天,你不該煩孫家成的,向他道個歉吧,好嗎?”“可是孫家成打我了!”徐凌天邊哭邊說。聽了徐凌天的話,我便對孫家成說:“不管怎樣你打人是不對的,向他道歉吧!”孫家成似乎也覺得自己做的不對,臉漲的通紅,他對徐凌天說:“對不起,我不該打你!”徐凌天也向孫家成道歉了,他伸出手,對孫家成說:“我們和好吧!”孫家成同意了。一場小小的風波總算過去了。
其實,孫家成和徐凌天都有錯,有錯并不可怕,只要你改正錯誤就是好孩子,可怕的是你沒有勇氣去承擔自己的過失。
上海閔行區鶴北小學四年級:干雪莉
禮儀故事 篇7
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后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禮儀故事 篇8
楊香扼虎救親
楊香是一個十四歲的女孩。有一天,她跟著父親楊豐到田間去收割莊稼。兩人剛走到半路上,突然躍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楊香的父親便往回跑。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她臨危不懼,一心只想著被老虎拖走的父親,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撲,可楊香硬不松手,老虎漸漸元氣大泄,磨著牙齒,終于斷了氣。楊香的父親終于脫離了險境,免于老虎的傷害。
后人為贊揚楊香寫文記曰:楊香,年十四歲。隨父豐往田中獲粟,父為虎曳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禮儀故事 篇9
唐太宗教子尊師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給幾位皇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之人,如李綱、張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導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有一次,李綱因患腳疾,行走不便,當時皇宮內制度森嚴,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并詔令皇子迎接老師。還有一次,唐太宗聽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對老師王圭不尊敬,他當著王圭面批評李泰說:“以后你每次見到老師,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松。”從此,李泰見到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位皇子對老師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詔說:“朕比尋討經史,明王圣帝,曷嘗無師傅哉!前所進令,遂不睹三師之位。黃帝學太顛,顓頊學綠圖,堯學尹壽,舜學務成昭,禹學西王國,湯學威子伯,文王學子期,武五學虢叔,……夫不學,則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他一方面強調尊師重教,專門下詔書規定了對待老師的禮遇,并教誡皇子們見師如見父;另一方面鼓勵老師對皇子的過失極言切諫。各位老師都能夠堅定地履行職責,與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九皇子李治被立為太子后,唐太宗對他更加嚴格要求,李治每次聽了父親和老師的教導,都是畢恭畢敬地肅立,然后感激賜教,表示一定“銘記在心”、“永志不忘”。
古語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人尊師重道的精神,被后世傳為佳話,令人學習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樹立崇高的信仰,敬師德、學師德和永銘師恩。
禮儀故事 篇10
老太太與“配偶” 有位人口普查員填寫人口登記表時問一位沒有文化的老太太:“您有配偶嗎?”老太太愣了半天回答不上來。旁邊有人解釋說:“他是問您有老伴嗎?”老太太這才恍然大悟。
評析: 要得到最佳的溝通傳播效果,必須顧及對方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對方的文化水平,從而有針對性地使用恰當的稱呼、詞句。如果連對方都聽不懂,就更談不上對方的理解了。
禮儀故事 篇11
這里沒師傅,只有大夫
某高校一位大學生,用手捂著自己的左下腹跑到醫務室,對坐診的大夫說:“師傅,我肚子疼。”坐診的醫生說:“這里只有大夫,沒有師傅。找師傅請到學生食堂。”學生的臉紅到了耳根。
評析: 對于文化人稱呼一定要明確,這樣才能減少尷尬,這樣既體現了自己的文化水平,也表示了對他人的尊重。當然,作為大夫也應該注意服務態度,講究禮儀修養。對顧客不當的語言應予以寬容,批評對方要采用委婉的語氣。
禮儀故事 篇12
僅僅因為一口痰嗎? 這是一場艱難的談判。
一天下來,美國約瑟先生對于對手——中國某醫療機械的范廠長,既惱火又欽佩。這個范廠長對即將引進的“大輸液管”生產線行情非常熟悉。不僅對設備的技術指數要求高,而且價格壓的很低。在中國,約瑟似乎沒有遇到過這樣難纏而有實力的談判對手。他斷定,今后和務實的范廠長合作,事業是能順利的。于是信服地接受了范廠長那個偏低的報價。“ok!”雙方約定第二天正式簽定協議。天色尚早,范廠長邀請約瑟到車間看一看。車間井然有序,約瑟邊看邊贊許的點頭。走著走著,突然,范廠長覺得嗓子里有條小蟲在爬,不由得咳了一聲,便急急的向車間一角奔去。約瑟詫異地盯著范廠長,只見他在墻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擦了擦,油漆的地面留下了一片痰漬。約瑟快步走出車間,不顧范廠長的竭力挽留,堅決要回賓館。 第二天一早,翻譯敲開范廠長的門,遞給他一封約瑟的信:“尊敬的范先生,我十分欽佩您的才智與精明,但車間里你吐痰的一幕使我一夜難眠。恕我直言,一個廠長的衛生習慣,可以反映一個工廠的管理素質。況且,我們今后生產的是用來治病的輸液管。貴國有句諺語:人命關天!請原諒我的不辭而別,否則,上帝會懲罰我的……” 范廠長覺得頭“轟”的一聲,像要炸了。
評析: 人常說,大智不拘小節。但別人可以這樣看你,你自己卻不能這樣原諒自己,尤其是在社交活動中。因為有些小節,恰恰暴露出你禮儀修養上的差距。而又恰是對方所重視的,這就形成了影響合作的大障礙。醫療機械的生產,對環境和員工的衛生習慣要求很高,約瑟的“苛求”并不過分,完全是對企業和產品負責,對公眾負責的表現。這也表現了他的科學管理及文明修養的水準。對比之下,范廠長的水平就差了,盡管范廠長有談判的才能,但文明水準相差太大,又怎能實現和諧的長遠合作呢? 因此,在社會交往中,言談舉止中的禮儀是非常重要的。
禮儀故事 篇13
老田雞“退二線”
某局新任局長宴請退居二線的老局長。席間端上一盤油炸田雞,老局長用筷子點點說:“喂 ,老弟,青蛙是益蟲,不能吃。”新局長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不要緊,都是些老田雞,已退居二線,不當事了。”老局長聞聽此言頓時臉色大變,連問:“你說什么?你剛才說什么?”。新局長本想開個玩笑,不料說漏了嘴,觸犯了老局長的自尊,頓覺尷尬萬分。席上的友好氣氛盡被破壞,幸虧秘書反應快,連忙接著說:“老局長,他說你已退居二線,吃田雞不當什么事。”氣氛才有點緩和。
評析: 表面看起來,是這位新局長沒有注意老局長的心態想顯示點幽默,結果因比喻用詞不當而弄巧成拙,其實是新局長內心深處隱藏的某些想法,因過于得意而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所以,無論從語言運用上,還是從個人思想、品質、性格上看,這位新局長都欠修養。 從談話中的禮儀要求來說,應注意對方的心理忌諱,對心境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清代《治家格言》中就說:“莫對失意人談得意事。”
禮儀故事 篇14
廉藺交歡
藺相如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他很有見識和才能。在“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兩次外交斗爭中,捍衛了趙國的尊嚴,地位在名將廉頗之上。這使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藺相如不過是憑一張嘴巴,說說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頭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藺相如聽說后,盡量不跟廉頗會面,每次出門,避開廉頗,有時甚至裝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連忙叫車夫繞小路而行。
藺相如手下的人對他這樣卑躬讓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紛紛要求告辭還鄉。藺相如執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眾人都說:“當然廉將軍不及秦王了。”藺相如說:“對啦,天下的諸候個個都怕秦王,可是為了趙國,我敢在秦國的朝廷上斥責他,怎么會見到廉將軍倒反而害怕了呢?你們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們想過沒有,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的緣故。如果兩虎相斗,勢必兩敗俱傷。我不計個人恩怨,處處讓著廉將軍,是從國家的利益著想啊。”聽了這番話,大家都消了氣,打消了告辭還鄉的念頭,反而更加尊敬藺相如了。
后來,有人把藺相如的話告訴了廉頗,廉頗大受感動,慚愧萬分,覺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狹窄,實在對不起藺相如,決心當面請罪。一天,他脫下戰袍,赤身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府第,“撲”地跪在地上,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地對藺相如說:“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見識淺薄,氣量短小,沒想到您對我竟這么寬容大量,我實在無臉見您,請您用力責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藺相如見到這情景,急忙扶起廉頗,兩人緊抱在一起。從此兩人消除了隔閡,加強了團結,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強大的秦國更加不敢輕易地侵犯趙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