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夏至吃面的習俗
吃面是夏至的習俗之一,也有悠久的歷史。那朋友們知道夏至吃面的習俗是怎么來的嗎?夏至吃面的習俗有什么意義嗎?不了解的朋友快來看看吧。 夏至吃面的習俗
據文獻記載,在魏臂時,我國已有伏日吃面的習俗。(魏氏春秋)中說,三國時人稱“傅粉何郎”的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道何晏面色玉白不是抹粉抹出來的。這段史實中所謂的“湯餅”,就是今天的熱湯面片,即今天北京的所言的“揪片兒”。
山東、河北、河南一帶人們除把面餅拼薄揪成面片做湯面的吃法外,還用刀切成手指肚大小的棱形薄片,在綠豆湯中煮。稱為“面棋子”或“綠豆棋子”。當時的湯餅,即后世面條、湯面的先河。在夏至時節吃面,是享大自然之踢,也與當時的季節天氣有關。我國黃河流城民諺日:“芒種三日見麥花。”夏至前后正是新麥應時之季,人們吃面首先具備了物質基礎。而且撰面條也比較簡單易行。做著方便,吃著也方便。
夏至吃面意義
夏至期間天氣炎熱多雨,人們為了吃熱面發汗去濕,吃涼面降沮祛火,也正好趁過夏至節改善生活,補養身體。
夏季飲食,人喜清爽,夏至吃面,適合人體的生理特點,有益于健體養生;同時也適合農時季節和自然環境條件的變化。
24節氣之夏至為什么有吃面習俗?
趙之珩進一步介紹說,我國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意即餛飩、面條分別是冬至、夏至的應令食品。北方主要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嘗新的意思。而南方地區每逢夏至興吃餛飩。在清代,夏至祭神十分盛行,民間須吃面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見夏至這天,北方人吃面條也好,南方人吃餛飩也好,都是過節祭神的習俗。
夏至這天,除食面食外,有的地方食涼粉、涼皮,也有些地區還要喝涼茶,吃荔枝,一些地方還流傳夏至食狗肉的習慣。
專家提醒,夏至后不久,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將隨即到來,以腹瀉、嘔吐、腹痛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腸道疾病極易發生,公眾要格外當心。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不喝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