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中雨水時節應該如何調節飲食
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浸骨的天氣漸漸消失,濕度增加,這時候要如何調節飲食呢?今天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雨水時節調節飲食的方法
金橘山藥小米粥
金橘20克,鮮山藥100克,小米50克,白糖15克。將金橘洗凈,切片備用。山藥去皮,切片,與金橘片及淘洗干凈的小米一同入鍋,加適量水,用大火煮開,改用小火熬成稠粥,加入白糖即成。有疏肝健脾的功效。
小米粥
小米150克,大棗8枚,陳皮5克,白糖50克。大棗去核,切成碎米狀,小米淘洗干凈,然后一同放入沙鍋內,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燒開后轉用小火煮,等米粒開花時,加入大棗、陳皮、白糖,再稍煮片刻即成。有養脾胃、行肝氣、開腸胃的功效。
玫瑰花糕
糯米粉1500克,黏米粉3500克,核桃肉250克,大棗500克,白糖300克,玫瑰花60克。將大棗、核桃肉洗凈,切成小丁備用。把糯米粉、黏米粉放在盆內,加適量水,放入白糖、大棗、核桃肉、玫瑰花,用500毫升水拌勻,揉成面團,做成糕狀,然后將糕上籠蒸約25分鐘即成。有疏肝理氣、健脾暖胃的功效。
砂仁鯽魚湯
鮮鯽魚150克,砂仁3克,陳皮6克,生姜、蔥、精鹽各適量。將鮮鯽魚刮去鱗、鰓,剖腹去內臟,洗凈,將砂仁放入魚腹中,然后與陳皮共同放入沙鍋內,加適量水,用大火燒開,放入生姜、蔥、精鹽,煮至湯濃味香即可。有醒脾開胃利濕的功效。
雨水時節養生要點
第一,雨水節氣天氣較涼,要注意根據氣溫培養衣服。同時,不要過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喝涼茶,可適當吃些較溫些的甜食,以養脾胃,避免脾胃受涼。正如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第二,雨水仍然是早春節氣,特別是北方,仍然較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過于激烈的運動,以便讓肝氣慢慢和緩的上升,避免因為體內能量(中氣)消耗太過而失去對肝氣的控制,導致肝氣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現發熱、上火等癥狀。可做些散步、打太極拳等較輕松的運動。
第三,雨水節氣,飲食調節是根據春季氣候轉暖,早晚較冷,風邪漸增,常見口舌干燥現象,為此,我們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少食油膩之品?啥嗍炒髼、山藥、蓮子、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療多以粥為好,可做成蓮子粥、山藥粥、紅棗粥等。此季節,我們應少吃羊肉等溫熱之品。
第四,精神上,還應注意清心寡欲,不妄勞作,以養元氣。
雨水節氣養生注意倒春寒
防“倒春寒” 春捂要恰到好處
雨水節氣是春節里面的第二個節氣,也是最容易出現“倒春寒”的節氣,因為這個時期的降雨會引起氣溫的驟然下降,這尤其對老年人和小孩的身體健康威脅較大,如老年人的血壓會明顯升高,容易誘發心臟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則容易因氣溫的改變而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導致感冒和發燒。
很多朋友因為要預防“倒春寒”就首先想到春捂,但是春捂也要捂的“捂”要恰到好處,否則反而不利健康。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紫金館養生專家郭海英教授介紹說,春捂主要的意思是,初春時節氣溫如果升幅不大就盡量少脫衣。比如日最高氣溫超過22℃的時候,不要急著只穿單衣,但也不能被厚厚的棉衣一直捂著,以防捂過頭使人上火、血壓升高。一般日平均氣溫在10℃以下就需要捂,得知冷空氣即將到來,就提前一兩天先增添衣物捂起來。具體的春捂原則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點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預防寒氣損傷“陽脈之海”——督脈,減少感冒幾率;腹部保暖是有助于預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瀉。此外,老百姓們有句保健俗語叫“寒從腳下起”,腳下神經末梢豐富、敏感,春捂要使足部保暖才能使身體真正地暖和起來。
“雨水”濕氣重 健脾祛濕食芡實
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貴如油的春雨通常會慢慢增多,但若雨水過多也會導致濕氣過盛,對人體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濕困脾胃,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等癥狀!饵S帝內經》中說“濕氣通于脾”,所以,這一時期要加強對脾胃的養護,健脾祛濕。最簡單的健脾祛濕的辦法便是食療,比如芡實蓮子苡仁湯。
原料是排骨500克,芡實30克,蓮子20克,苡仁30克,陳皮5克,姜1塊。具體的做法是,首先把芡實、蓮子、苡仁放在清水里浸泡清洗,然后把排骨剁成小塊,水開之后,焯一下,然后把排骨、芡實、蓮子、苡仁、陳皮和姜全倒進砂鍋里,用大火煮開,煮開之后,改用小火燉兩個小時,最后放點兒鹽,這道芡實蓮子苡仁湯就可以食用了。芡實和蓮子有健脾益腎的作用,苡仁健脾祛濕,陳皮,醒脾行氣開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