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中雨水時節的養生常識
雨水時節是春天很重要的一個節氣,關于它的養生常識你知道什么呢?今天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雨水時節養生常識
雨水節氣養生的常識:防“倒春寒”招病
盡管已經過了立春,但濕暖的天氣很容易招來感冒、頭痛、鼻炎等疾病。這些常見的春寒病對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人威脅極大。它可使高血壓病人發生腦中風,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氣象醫學家解釋,暖冬氣候使得大地水分蒸發快,氣候變得異常干燥,人體容易出現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眼發澀、皮膚干燥和發癢等癥狀,加之干燥的氣候會大大削弱人體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從而誘發各種呼吸道疾病,如流感、肺炎、哮喘等。忽冷忽熱的氣候還易使兒童遭受“倒春寒”之苦,感染百日咳、麻疹、猩紅熱等疾病。
這個星期將迎來雨水節氣。養生專家提醒,雨水期間要注意“倒春寒”現象。雨水之后空氣中水分增加,導致氣溫不僅偏低,而且寒中有濕。這種濕寒的氣候對人體內臟和關節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市民應該注意身體保健,避免在這個時候招病。
需要提醒的是,市民不要過早減去外衣,應多捂一段時間,以緩慢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適應新的氣候條件。由于春氣涌動,身體偏熱的人容易出汗,這時候脫衣服容易著涼,不減衣服悶熱難受。養生專家建議,體熱的市民出門在外可多帶一件輕便的衣服,避免著涼。“因為春季體熱外泄,濕寒交換于內,容易傷骨關節致病。尤其是一些年輕人,自恃身體好,卻不知道這些疾病會一直潛伏體內,年老時聚積爆發。”
對于年老體弱者,春季不宜用冷水。按中國五行學說,水對應腎,腎主骨。盡管養生道上有種說法,稱常年用冷水洗臉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但在雨水時節,年老體弱者若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寒很容易侵入關節,加之沒有充足的陽氣驅寒于外,濕寒滯留在手上,就容易酸痛,重則變形,濕寒滯留在頭上就容易出現疼痛等癥狀。
另外,在春季時期,濕冷猶存,洗頭后應該及時用風筒吹干。否則,水濕留于發際再變涼,很容易使濕寒聚于頭,由表及里深入顱內,導致頭痛。尤其是洗完頭就趕著出去,毛發未干又被冷風吹過,很容易出現“偏頭風”的癥狀。
雨水時節注意事項
雨水時節養注意事項一、要心平氣和
靜心則氣血平穩,既不會擾亂心血,也不會損傷心氣。心氣充沛,方能滋養脾臟,養脾得以健胃。春天的天氣多變,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常態。同時還要清心寡欲,不妄勞作,以養元氣。
雨水時節養注意事項二、要做好春捂工作
雨水時節,冬去春來,寒氣始退,陽氣升發,而人們的肌體調節功能遠遠跟不上天氣的變化,稍不注意,傷風感冒就會乘虛而入。雨水節氣天氣較涼,要注意根據氣溫培養衣服。同時,不要過多的吃寒冷的食物或是喝涼茶,可適當吃些較溫些的甜食,以養脾胃,避免脾胃受涼。正如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雨水時節養注意事項三、注重調解飲食
雨水節氣,飲食調節是根據春季氣候轉暖,早晚較冷,風邪漸增,常見口舌干燥現象,為此,我們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少食油膩之品。 可多食大棗、蓮子、山藥、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療多以粥為好,可做成山藥粥、蓮子粥、紅棗粥等。此季節,我們應少吃羊肉等溫熱之品。
雨水時節養注意事項四、不宜劇烈運動
雨水仍然是早春節氣,要注意“倒春寒”,特別是北方,仍然較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過于激烈運動,以便讓肝氣慢慢和緩的上升,避免因為體內能量(中氣)消耗太過而失去對肝氣的控制,導致肝氣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現發熱、上火等癥狀。可以做些散步、打太極拳等較輕松的運動。
雨水節氣氣候
雨水節氣意味著進入氣象意義的春天。“雨水”過后,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后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南方地區,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不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