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個節氣中驚蟄的特點是什么
很多人只知道驚蟄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個,但它具有什么含義、什么特點都不清楚。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驚蟄的特點
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后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并漸有春雷出現,冬眠的動物開始蘇醒并出土活動。雨水漸多,是春播的有利時機。
春天,人們常感到困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民間稱之為“春困”,這是人體生理功能隨季節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春回大地,天氣漸暖,人體皮膚的血管和毛孔也逐漸舒張,需要的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但由于人體內血液的總量是相對穩定的,供應外周的血量增多,供給大腦的血液就會相對減少,所以出現“春困”。
初春陽氣漸生,氣候日趨暖和,但北方陰寒未盡,冷空氣較強,氣候變化大。所以,為了抵御漸退的寒氣,人們又提出“春捂”。這在驚蟄期間尤為突出。
驚蟄時節的意義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后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后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后,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濕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驚蟄養生方法
驚蟄節氣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要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那么驚蟄從養生角度來說吃什么好呢,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可多食鴨血、菠菜、蘆薈、水蘿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春筍、芹菜、雞、蛋、牛奶等,增強體質抵御病菌的侵襲。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別是冰糖蒸梨對咳嗽具有很好的療效,而且制作簡單方便,平時不妨把其當作甜點食用。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
養生小貼士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萬物復蘇,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這概括了驚蟄養生在起居方面的基點要點。由于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此外,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