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長征勝利84周年手抄報內容
紅軍長征是中華兒女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詩。在20xx年長征勝利84周年來臨之際,
紀念長征勝利84周年手抄報內容1、長征的內涵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攻占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84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紀念長征勝利84周年手抄報圖片欣賞(4張)
紀念長征勝利84周年手抄報圖片1
紀念長征勝利84周年手抄報圖片2
紀念長征勝利84周年手抄報圖片3
紀念長征勝利84周年手抄報圖片4
紀念長征勝利84周年手抄報內容2、紅軍長征的由來
提起紅軍長征,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對“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些概念是何時提出的,卻鮮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后,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在所發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沒有把這次行動稱為“長征”,而是稱為“突圍”、“反攻”、“西進”等。同年1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稱為“長征”,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長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第一次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征”。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盛贊“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從而第一次提出“萬里長征”的概念。隨著中央紅軍長征里程的不斷增加,“長征”的定語由“萬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窩會議通過的決議中指出:“ 一方面軍一萬八千里的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事業”。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國界會議作出的《關于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中指出,紅軍進行了“二萬余里的長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陜甘支隊(由紅一方面軍主力和軍委縱隊改編而成)到達陜北吳起鎮,勝利結束了長征。當天,毛澤東即指出:紅一方面軍長征“根據紅一軍團團部匯總,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并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明確提出:紅一方面軍“經過二萬五千余里的長征。跨過了十一省的中國領土,以一年多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后勝利的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同陜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
這就是目前找到的關于“二萬五千里長征”概念的最早文獻記錄。隨著紅軍長征的英雄業績廣為流傳,這一偉大壯舉的影響不斷擴大,“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就逐漸成為1934年至1936年間戰略轉移的專門用語。
紀念長征勝利84周年手抄報內容3、紅軍長征的意義
紅軍長征的意義在于,長征是在糾正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和反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在遵義會議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確領導下取得勝利的。
它充分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發展壯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極大地影響了全國人民。中國工農紅軍的三大主力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進行了戰略大轉移。
長征勝利地轉戰14個省,總行程達2.5萬里以上。雖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據地,損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鍛煉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正當抗日戰爭的烽火即將在全國熊熊燃燒起來的時候,這三支主力紅軍為擔負起中國革命的新任務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職責而在西北會師,這無疑是一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事件。
正如毛澤東所宣稱的那樣,“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紅軍長征的意義還在于,它預示著中國革命新的局面的開始。長征用鐵的事實表明,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具有戰勝任何困難的無比堅強的生命力,是國內外任何反動勢力所不可戰勝的。
紀念長征勝利84周年手抄報內容4、關于紅軍長征的革命歌曲
突破封鎖線
路迢迢,秋風涼。敵重重,軍情忙。
紅軍夜渡于都河,跨過五嶺搶湘江。
三十晝夜飛行軍,突破四道封鎖墻。
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繼殺虎狼。
全軍想念毛主席,迷霧途中盼太陽。
遵義會議放光輝
苗嶺秀,旭日升。百鳥啼,報新春。
遵義會議放光輝,全黨全軍齊歡呼,
馬列路線指航程。雄師刀壩告大捷,
工農踴躍當紅軍。英明領袖來掌舵,
革命磅礴向前進。
四渡赤水出奇兵
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水似銀。
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
橫斷山,路難行。低重兵,壓黔境。
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
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
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