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雨水時節的養生知識介紹
立春節氣過后是雨水節氣,也就是24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節氣前后,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這時候的養生方法有哪些?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雨水時節養生知識
防“倒春寒”招病
盡管已經過了立春,但濕暖的天氣很容易招來感冒、頭痛、鼻炎等疾病。這些常見的春寒病對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人威脅極大。它可使高血壓病人發生腦中風,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氣象醫學家解釋,暖冬氣候使得大地水分蒸發快,氣候變得異常干燥,人體容易出現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眼發澀、皮膚干燥和發癢等癥狀,加之干燥的氣候會大大削弱人體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從而誘發各種呼吸道疾病,如流感、肺炎、哮喘等。忽冷忽熱的氣候還易使兒童遭受“倒春寒”之苦,感染百日咳、麻疹、猩紅熱等疾病。
養生專家提醒,雨水期間要注意“倒春寒”現象。雨水之后空氣中水分增加,導致氣溫不僅偏低,而且寒中有濕。這種濕寒需要提醒的是,市民不要過早減去外衣,應多捂一段時間,以緩慢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適應新的氣候條件。由于春氣涌動,身體偏熱的人容易出汗,這時候脫衣服容易著涼,不減衣服悶熱難受。養生專家建議,體熱的市民出門在外可多帶一件輕便的衣服,避免著涼。“因為春季體熱外泄,濕寒交換于內,容易傷骨關節致病。尤其是一些年輕人,自恃身體好,卻不知道這些疾病會一直潛伏體內,年老時聚積爆發。”
對于年老體弱者,春季不宜用冷水。按中國五行學說,水對應腎,腎主骨。盡管養生道上有種說法,稱常年用冷水洗臉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但在雨水時節,年老體弱者若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寒很容易侵入關節,加之沒有充足的陽氣驅寒于外,濕寒滯留在手上,就容易酸痛,重則變形,濕寒滯留在頭上就容易出現疼痛等癥狀。
另外,在春季時期,濕冷猶存,洗頭后應該及時用風筒吹干。否則,水濕留于發際再變涼,很容易使濕寒聚于頭,由表及里深入顱內,導致頭痛。尤其是洗完頭就趕著出去,毛發未干又被冷風吹過,很容易出現“偏頭風”的癥狀。
雨水節氣養生指南
暖濕天氣注意脾胃氣滯
雨水時節,養生應該著重強調“調養脾胃”。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
據養生專家介紹,五行學說中對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解釋是: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因此“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泄的功能。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說由于肝木疏泄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郁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滯。兩者都是肝木克脾土。所以,春季養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在中醫上,脾胃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效。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血、津液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如何協調脾胃?除了保持一定的運動量外,飲食調整很重要。
首先平時喝水盡量喝溫水。一些人在春季容易出現所謂的上火癥狀,不宜輕易飲用涼茶,以免導致虛火更甚。另外,注意食物清潔與保鮮,避免出現腹瀉等問題。這時候不可以盲目進補,避免助陽外泄,肝木生發太過,克傷脾土,同時避免因肥甘厚味滋膩脾胃,肝郁脾虛,脾失健運,造成水濕不化、聚濕生痰、助長濕滯,導致一系列的脾胃問題。
雨水節氣養生的常識
飲食以平性為宜
雨水時節氣候轉暖,但又風多物燥,常常會出現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現象,因此應該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由于春季為萬物生發的開始,陽氣發越的季節,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
食物以平性為宜。“倒春寒”容易使人內臟郁熱,因此不宜吃燥熱食物“火上澆油”。郁熱使人“貪涼”,過于食涼,又會“同氣相求”使濕寒傷及臟腑,引起胃寒、胃涼、腹瀉之類的失衡癥狀。所以,飲食保持中庸,吃熱飯熱菜,慎吃辣椒、白酒等性溫、性熱的食物為宜。
由于春季為萬物生發的開始,陽氣發越的季節,這時候可多食紅棗、淮山、蓮子、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食物,但避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發太過會克傷脾土。
另外,這個節氣以粥為好,如蓮子粥、淮山粥、紅棗粥等,當然,廣東人的食療多以湯為主,這也是不錯的選擇,如猴頭菇煲鮮雞湯、云苓淮山煲瘦豬肉湯、菠菜滾牛肉片湯、淮山北芪豬橫脷湯等,而健胃養脾的湯有冬蟲夏草燉水鴨、眉豆花生燉雞腳、杞子淮山燉豬筆肉等。
據介紹,用中藥材調養時要考慮脾胃功能的特點,如用生發陽氣之法來調補脾胃,可選用西洋參、沙參、決明子、白菊花等。雨水時節,人體的肝陽、肝火、肝風會隨著春季的陽氣而上升,所以更應特別注意肝氣的疏泄條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