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節氣如何養生_霜降節氣養生溫馨提示
。“降霜”通常出現在秋季至春季時間段。“霜”是天冷的表現,由于凍則有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統稱霜凍。 小編整理了霜降節氣如何養生_霜降節氣養生溫馨提示,歡迎借鑒參考。
霜降節氣養生溫馨提示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獸——豺狼開始捕獲獵物,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方鋪而祭秋金之義;
二候草木黃落——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
三候蜇蟲咸俯——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中。
霜降節氣期間,最易范三種疾病:
1、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容易在此時復發;
2、老年人也極容易患上“老寒腿”(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毛病;
3、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
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所以,霜降艾灸對于固表益氣,溫補元陽有極大作用,能有效防止以上三種疾病的發生!
霜降期間艾灸四大養生要穴
可預防和解決90%的秋冬疾病
利用純陽艾火長期溫灸四大養生要穴,具有補益腎氣,健脾和胃,促進脾、腎運化的作用。扶養一身正氣,使正氣不絕,脾土肥沃,腎水充盈。土沃、水盈、氣足便能生長萬物,潤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會健康長壽了。
關元穴
又名丹田,任脈之穴,在臍下三寸處。關元穴是人體重要補穴之一。
主治: 各種婦科病、泌尿系統疾病、胃腸系統疾病、各種疝氣、浮腫、中風脫證、一切虛勞損傷、四肢厥冷等。
命門穴
又名精宮,督脈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其氣與腎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維護生命的門戶。
主治:五勞七傷、虛損腰痛、尿頻、遺尿、陽痿、早泄及各種虛寒病癥。
中脘穴
又名太倉,任脈之穴,在臍上四寸。具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健脾化濕之功效。主治一切胃腸病癥,虛勞百損,四肢乏力等癥侯。
足三里穴
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橫指處。具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養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操作方法
艾條懸灸每穴15分鐘左右,使用艾灸器具的話艾灸時間適當延長一倍。隔姜灸效果不錯,每次可以灸3-5壯。霜降期間可以每天一次或隔日一次,主要看體質和病情,盡量堅持一個療程,也就是10次左右。
霜降養生重點
雖天氣寒涼,但體育鍛煉不可忘,適當鍛煉身體可以加速全身血液循環、改善胃腸血液供應。
要注意添衣防寒保暖,尤其是腹部、腿部保暖,防賊風乘虛而入。此時,千萬不要再有“春捂秋凍”的想法了,追求暖和就對了!
霜降到了拔蘿卜
山東農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卜。
秋后蘿卜賽人參,是秋冬的看家菜之一。白蘿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蘿卜一是下氣,解腹脹之圍;二是白蘿卜入肺,肺應秋季,白蘿卜可以加強肺的“肅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腸運動,“肺與大腸相表里”。
霜降吃牛肉
大陸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習俗。例如廣西玉林,這里的居民習慣在霜降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蘿卜,或是牛腩煲之類的來補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體暖和強健。除牛肉外,羊肉與兔肉也與霜降相宜。
牛肉蛋白質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所以味道鮮美,受人喜愛,享有“肉中驕子”的美稱。中醫認為,牛肉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的功效。
霜降吃丁柿 不會流鼻涕
泉州老人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柿子不但具有澀腸、潤肺、止血、和胃,還可以補虛、解酒、止咳、利腸、除熱、止血,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被譽為“最甜的金果子”,而霜降節氣之后,被霜打過的柿子更是絕佳的美味,既好吃又不貴,還能滋補身體。一般認為,不在空腹的情況下吃,而且每次吃柿子不超過200克為宜。
補冬不如補霜降
立冬來臨之前,補補腎氣~
調補腎:每天敲后腦勺1-2次
方法:捂著耳朵,食指中指疊起彈后腦,彈幾下后放開耳朵,里面有嗡嗡的聲在響,反復做九遍。每天1-2次。以舒適為度,如果不舒服就停止。
此方法即鳴天鼓,要掩著耳朵叩擊枕骨,對頭部、耳部都有一定的刺激。而中醫認為,腎開竅于耳,腦為髓之海,所以此法有調補腎的作用。
除鼻塞、預防呼吸道疾病:
每天搓揉迎香穴,常念呬字
方法:每天搓揉迎香穴兩分鐘。迎香穴在鼻翼兩側,鼻翼外緣中點旁。此外,經常念呬(“嘶”音)字,也有助預防呼吸道疾病。
秋季容易犯燥,導致咳嗽、氣喘、呼吸不暢。如果覺得呼吸不暢,可搓揉迎香穴,對消除鼻塞作用明顯。
增加陽氣:兩手攀足固腎腰
方法:兩臂從體側擺起,握住兩腳(可以用一條毛巾幫助)。上身前傾,逐漸加大幅度,緩緩起身,抓住大腳趾。重復2-3次后把手放在膝關節上,溫暖膝關節。
兩手攀足式,可通腎經和膀胱經,強筋骨、固腰腎、增加陽氣。
補腎、防感冒:熱水泡腳
方法:用熱水泡腳時可放艾葉,一遍泡腳一邊搓腰,兩手握空拳放在腰眼的地方上下搓,時間15-20分鐘。
足部是下肢的足三陰、足三陽經起止的地方,所以泡腳可以刺激所有的這六條經脈。霜降時節多泡腳,不僅能補腎還可以預防感冒、緩解感冒癥狀、改善呼吸系統功能。
霜降養生,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重在避寒
秋季應之于肺,肺為嬌臟,喜溫而惡寒。天氣漸冷,寒邪容易傷肺。霜降前后易犯咳嗽,也是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哮喘、上感等容易復發或加重的季節。
老年人逢霜降節氣,寒冷刺激,氣血失和,陽氣失暢,容易老寒腿發作,一定要保護好膝關節。
一則,不可運動過量,尤其不宜做屈膝動作時間較長的運動,以盡量減少膝關節的負重;
二則,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
三則,及時用針灸或湯藥調理,亦可中藥外敷,可促進陽氣宣通,緩解疼痛發作。
注意添衣保暖,預防感冒。到了霜降節氣,就不能再“秋凍”了,一定要避免受寒。外出時可戴口罩,避免寒冷對呼吸道的刺激。飲食亦要注意,勿過食生冷,以免寒邪傷肺。
二、補冬不如補霜降
中醫認為,春氣溫升,故春要升補;夏氣上浮,故夏要清補;長夏在脾,故長夏要淡補;秋氣斂降,故秋要平補;冬氣閉藏,故冬要溫補。
霜降進補,是為過冬做準備。此時應以平補養陰為原則,選擇具有滋陰、益氣作用的食材,以順應時令要求,加強補肺。肺主一身之氣,肺旺則能提高機體對抗寒冷氣候變化的能力,并緩解由于肺燥引發的各種疾病。
符合平補原則的食材很多,比如枸杞子、大棗、甜杏仁、甘蔗、蜂蜜、鴨蛋、雞蛋、紅薯、山藥、南瓜、蘿卜、白菜、洋蔥、小麥、豆芽、豆漿、花生等等,這些食物都有潤燥之功,非常適合于秋燥之時食用。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此時,可多食用芝麻。適當少食辣椒、生姜、蔥、蒜等辛辣之物,以防溫燥傷陰。
三、調暢情志以防悲
秋氣入肺,肺志在悲。秋季天地氣機肅殺,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萬木凋零,人容易凄涼傷感,出現悲秋。
調暢精神,最好的方式是睡眠充足,早睡早起。睡的好,則陽氣能歸根,精氣旺,自然邪不傷正。況且,睡足則精力充沛,可避免秋乏。
找個晴好的天氣,可約上三五好友去戶外散步,或爬山,登高望遠,亦能曠心怡神,有助于保持樂觀情緒,使神志安寧而不悲,防止情緒消極低落。
平時亦要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因勢利導,宣泄積郁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
四、調養脾胃
每個節氣的最后十八天屬土,應于脾胃。霜降至立冬這段時間,既由肺主時,亦應之于脾胃。
脾胃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若防護不當,容易導致腹瀉、腹痛等不適。故要特別注意日常起居中的保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保持情緒穩定;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適當運動,但以微汗出為度:添衣防寒保暖;切忌暴食和醉酒。
可飲食調養脾胃。一般可選擇溫補類食物,如牛肉、羊肉、兔肉等,或用紅棗、薏苡仁、山藥、龍眼、枸杞、黨參、熟地、黃芪等做成藥膳食用。
霜降進補,除了補肺,更要健胃補脾。推薦一個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芡實。芡實既可健脾,又能補腎,符合深秋補脾胃而冬季補腎的養生需要。可用芡實煮菜,或做粥,一定要用慢火燉煮至爛熟,細細嚼服效果最好。
若受寒而胃部隱痛,可每天吃一小把生花生米,有溫胃養胃之功。以之代零食,既好吃,又養胃,我平時很喜歡。建議吃黑皮或紅皮花生,更能養胃。
可用穴位調養脾胃,常用的穴位有中脘、天樞、足三里等。可針,可灸,亦可按摩。為防燥氣傷肺,灸法當適度,以免過灸引起火氣上沖,導致眼干、咽干、咽痛、口腔潰瘍等不適。
五、適當運動
霜降時節,陽氣收斂,此時運動一定要適量,以微汗出為度。絕不能大汗淋漓,以免陽氣外泄,耗傷陰津。
有人堅持長跑,四季不斷。從中醫來看,深秋至冬天還是不要長跑了。因為過度運動,導致陽氣不能斂藏,這就逆反了自然規律。天地規律是大道,順之則生,逆之則病。有人“冬練三九”,此法有益于鍛煉意志,卻不利于健康,因為陽氣不能閉藏了。
霜降時節,可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運動,如慢跑、散步、登山、打太極拳等。每次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不宜過度勞累。
運動一定要在白天,太陽落山,就要停止運動了。運動以不疲乏為度。戶外運動最好選擇晴好的天氣,若遇霧霾,一定要避免戶外運動,老老實實地呆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