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各地習俗大全
下元節各地有什么習俗?
廣東潮汕的下元節習俗
依道教儀規,農歷十月十五,是下元節。潮汕農民沒有下元節之俗,而稱這一天是五谷神誕。五谷神,依中國神話,一說是神農氏,一說是后稷。潮汕農民習俗且有兩個神誕月,一是六月初六(或六月廿六),一是十月半;總之,都是拜農業神,一年兩次,大概是因為水稻一年兩收,分兩次答謝神恩之故。
農民在這天早上,用米筒裝白米,貼一圈紅紙,插上三支香,便算是五谷主神位。潮汕地區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農具、五谷的“尖擔”、“粟穗”等食品。
“五谷主偶像”是用米粉加開水搓捏,做成像古代人那樣頭盤發髻,有眉目嘴鼻和耳朵,身綴以豆、麥的人形狀,除了個別做技藝較高,有包以少量的餡料外,一般是沒有包餡料的。
“尖擔”狀的米果也是用米粉加開水揉搓成皮的,不過要將皮捏成圓餅形,且要包上適量的餡料,再將圓餅形的?皮對折成為半圓形,并在其邊緣抹上水,用手指將半圓的邊緣捏緊,使其粘貼后,才可在中間處捏下去,捏成像“尖擔”一樣的形狀。
“粟穗”狀既可用米粉加開水,并配以煮八九成熟的黃豆,或花生米、烏豆及鹽等佐料,搓捏成柔塊,再做成谷穗狀;也可用?皮料直接搓捏成像谷穗般的形狀,再在其上面綴以煮熟的上述豆類。這些與其它年節所做的不同,均不用印模,而是用手捏制而成。
漳州的下元節習俗
十月十五日為道教水官的生日,故稱下元節,俗稱十月半。舊俗于是日焚香點燭,以牲醴敬祭“三官大帝”,并在大廳前懸掛三盞玻璃宮燈,名之為“三界公燈”。農村多在這一天祭祀土地公,答謝晚季的好收成,祈求社里平安,宗族興旺,有的地方還要演戲娛神。
北京的下元節習俗
以北京為例,過下元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大約就是目前現存的北京小吃“豆沙包子”。如今,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
客家的下元節習俗
客家地區的下元節重視程度不一,福建寧化下元節念佛媽媽前往佛廟燒香。農家正值晚稻收成已畢,普遍要打糍粑分送親友,做些紅燒肉等菜肴下酒,作為過節家宴。有的農村也有請親友同食。
江西石城縣有的村莊十月初十過節。有的農村連日家宴,以慶豐收。逢年過節,客家人都要做粄、吃粄。農歷七月十五過七月節(中元節),吃粄是肯定的,曬干的金桃娘樹燒成灰,濾汁浸米,磨成米漿,入油鍋加熱攪拌黏稠成粄,在簸箕內揣到韌性十足后,用粄印印出美麗的花紋,一個個小圓粄,金燦燦,香噴噴,蘸漏水糖,吃起來香味十足。下元節,客家人用剛收獲的晚糯米打麻粢(滋粑、粢粑),慰勞收割的辛苦,慶祝豐收的喜悅。
閩西客家地區下元節也稱為“完冬節”,農家打樓粑做米果,煮芋子包,做豆腐,美餐一番,俗稱“做完冬”。也有些鄉村打醮祀神,請親友看戲,捉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