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七月三”
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在農歷三月初三舉辦的傳統節日,以祭祀社神和給自己祖先掃墓為主要形式,前后持續時間達三十天之久。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宗教文化、感恩文化、楓香文化的內容,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飯來祭祀社神和先祖,通過“掃墓掛青”來感恩自然、祖先和社會,體現民族的團結友愛的精神。
布依族三月三的核心文化價值是祭祀和感恩。該民俗是布依族傳統生活中集中又充分的體現,從中可以發現布依族的價值觀、文化方式、社會關系結構、審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原型。
1習俗介紹
2019年5月18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貴州省貞豐縣申報的布依族“三月三”入選,列入民俗項目。
2習俗內容
祭祀社神:“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敬神祈福的日子。“三月三”各家男人上山祭祀山神。組織人(祭祀)多是布摩(即摩公,摩文化傳承人),活動一開始,先將牛或豬宰殺,這時各家各戶就將預先備好的錢紙多的十幾張,少則五六張拿去沾上牛的鮮血,預備以后拿去掛在田中或地頭,說明此份田土已有人管轄,野鬼不敢侵占,病蟲諸災不敢入侵,保證糧食豐收。人們點燃香火和紅燭,石桌上擺著祭品(非有花米飯不可),寨老站于山廟前臺階上高喊:“敬祭開始!”臺下的村民成階梯狀面對社神,神色凝重,氣氛肅穆,山林寂然無聲。在寨老的帶領下,村民九跪三叩首,寨老祈告山神保佑,宣讀神靈的告誡和村規民約,并征詢大家的意見。異議統一后,每人在廟前跪下承諾不踐約、遵村規,否則將受到山神的懲罰。三月三祭祀山神、水神、寨神。
祭祀民族英雄:有祭祀傳說中的民族英雄,有古代的英雄如王囊仙、賀連級等人。
掃寨:由摩公組織隊伍把每個農戶家的魔鬼妖邪掃出家里,把寨子的魔鬼妖邪掃出寨子,保一方平安。
“祭地蠶”:傳說古時有一莊稼漢為避免幼畝遭受蟲害,他在春播時炒包谷花去喂地蠶,結果保住了幼苗。
植樹掛青(掃墓):各家各戶,男主人背著背兜和鐮刀,杠著鋤頭,女主人背著祭品牽著孩子,不辭辛苦地在一個月之內將自己家的祖墳全部上完,并在墳山植樹以示紀念。也有宗族集體到祖墳墓地掛青的情況,大 家殺豬宰雞。嫁出去的姑娘要帶著祭祀的物品回娘家參加掛青。
踏青:踏青之俗十分古老,基本上是伴隨掛青掃墓形成的,人們到山野踏青游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拋打,婦女們則摘幾匹嫩楓葉插在頭髻上,把楓樹的枝椏插在房屋的四周。當然踏青絕不僅僅是要談情說愛,更重要的是游戲娛樂。局促于勞作的人們,此時可以郊原馳騁、山野縱橫了。于是,女孩兒樹上掛起秋千,男孩兒空地放起風箏、打水槍。
對歌:對歌之俗也是十分古老,基本上也是伴隨掛青踏青形成的。聚眾暢飲,聯絡感情。青年男女對唱山歌是布依族“三月三”活動的主題。對歌是祭拜完畢后最重要的活動。以唱歌為媒介開展社交活動,通過唱歌來交朋結友,尋求配偶。
傳統體育:對歌期間,除唱山歌外,還有打獵、拋糠包、“耍吉籃”(麒麟舞)、“得漿”(類似陀螺)、斗牛、斗雞、賽馬、馬杠(類似高蹺)對抗、打竹水槍、下布依棋、蕩秋千、放風箏等傳統活動。
傳統鄉場上的經濟貿易交流活動:布依族“三月三”節日期間,隨著前來參加的人數增多,隨之就出現了為活動服務的商販,他們滿載商品紛至沓來,大到家具、小到各種生活用品,還有各民族特有的飾品、食品,貨物應有盡有。進而發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資交流和商品交易盛會,促進了布依族地區的經濟貿易發展。[1]
節日來歷
布依族由于居住地區不同,傳統節日三月三的過法也各不相同。節日這天布依族山寨全寨人在一起聚餐,飯后由德高望重的寨老宣布'鄉規民約'。
以前,他們還把鄉規民約的內容刻在石碑上,讓大家遵守。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吃五色糯米飯。安龍一帶布 依族過'三月三',主要是'掃寨' '祭山神'。傳說三月三是天王神的生日,節日這天,每戶只留一人在家叁加祭祀活動,其余人都要出去'躲山'。這時是不許外人進寨的。
貴陽市地區過三月三,青年男女到山上對歌,按當地流傳的說法,天上的歌仙聽到誰的歌聲動聽,就送給誰一個金嗓子,害蟲聽到金嗓子唱歌,都不敢出來害 稼。因此,當地又稱'三月三'為'歌仙節'。
毛杉樹情深意長
相傳很早以前有個小伙子叫杉郎,和布依族姑娘樹妹相愛。魔狼把樹妹抓去了,杉郎千辛萬苦地把樹妹救回,兩人成了親,但魔狼變成千千萬萬個蝗蟲來吃 稼。樹妹有了九天蓮花歌仙換給的金嗓子,并按歌仙指點,從這個田壩唱到那個田壩,連唱27天不歇氣,一直唱到德臥這個地方。所有的蝗蟲都隨歌聲飄到九天云外,給蓮花歌仙喂了金貓,保住了 稼,但樹妹因勞累過度,在第二年三月初三病死了。杉郎也悲傷過度離開了人世。人們把他們安葬在一個土包上,不久那兒長出了兩棵杉樹,人們說這是杉郎樹妹的化身,把兩棵杉樹叫毛杉樹,小土包也稱毛杉樹。 以后每年三月初三,人們都云集毛杉樹,一方面紀念杉郎樹妹,另一方面對歌,游方找到情侶.[2]
歷史淵源
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最為普遍的傳統節日,其節日來源與活動內容,隨居住地區不同有所區別。布依族“三月三”的淵源與祭祀和感恩有關。
漢字文獻有記錄的布依族 “三月三”,其宗教儀式最為莊嚴。布依族先民,“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魏收,《魏書·僚傳》卷101,《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9頁);1854年的《興義府志》記載有布依族“三月三”民俗,即是南北盤江紅水河的“城鄉皆以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祀土地神”。“每歲三月初三宰豬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婦飲酒,食黃米飯。苗語以是日為‘更將’,猶漢語‘過小年’也。三、四兩日,各寨不通來往,誤者罰之”。然后在“清明祭墓,以紙錢掛墓上,謂之‘掛青’”。清朝道光貢生黃晉明描述望謨“三月三”的民俗狀況是“桃李花開三月三,嘯聲吹暖碧云涵。女尋男去男尋女,一曲蠻歌意態憨”。清朝道光副貢生張國華也證實望謨布依族的祭祀狀況,“聞道旱年群禱雨,屠牛人上后山頭”,食牛畢,即雨。
布依族三月三習俗
《布依族祭歌(摩文化古歌)》中的《布依先民阿永學禮儀》是祭祀父母的發端(韋永勤,《布依工作通訊》,世界知識出版社,第187頁);布依族的經典民間文學《囊荷斑》也講到囊荷斑賣糧倉賣家來埋葬父母(著名布依族說唱歌師王媽愛田常唱到這樣的內容);布依戲也有賣身葬父母的劇本。如果按照布依族的祭祀傳說來推斷“三月三”的淵源,該民俗就有幾千年的歷史。
與掛青的民俗有關
望謨縣、羅甸縣紅水河江岸一帶的“三月三”的淵源與“上墳掛青”的民俗有關。布依人家或宗族集體到祖墳墓地掛青,殺豬宰羊,節日這天,人們到山野踏青游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拋打或著裝楓香樹葉子衣,婦女們則摘幾匹嫩楓葉插在頭髻上,并順便采集楓香樹的枝椏,拿到家里插在房子四周的墻壁里。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成花糯米飯吃。青年們到山坡上吹木葉、唱山歌。如遇上稱心如意的對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達旦地對歌。臨別時,主人家用芭蕉葉包著花糯米飯和雞腿肉分送孩子,作為節日的禮物。
與花米飯有關
望謨縣中部的“三月三”與花米飯有關。當時的花米飯的顏色只有三種,黑顏色用來感恩父親,黃顏色用來感恩母親,紫紅的顏色用來感恩媒人;隨著人們情感的加深,花米飯變成了五色花米飯。另外一種傳說是相傳很久以前,一位布依人家的婦女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但因家境貧窮,沒有什么東西可帶,就決定做花米飯帶回去孝敬父母,結果獲得大家的尊重。第三種的說法是一個女子來到情人的墓前用花米飯寄托自己的哀思,人們為這個女子的行動而感動,認識到想念情人尚且如此,每個人應該更加孝敬父母和感恩父母,于是就有“三月三”這樣的民俗。
與“祭地蠶”的民俗有關
貴陽市一帶的“三月三”的淵源與“祭地蠶”的民俗有關。傳說古時有一莊稼漢為避免幼畝遭受蟲害,他用了許多方法祭祀都不靈驗。后來,他在春播時炒包谷花去喂地蠶,結果保住了幼苗。此后,這一帶的布依族為了保護農作物,爭取獲得豐收,于每年三月初三那天,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讓五谷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與“祭祀民族英雄”有關
“三月三”的淵源與“祭祀民族英雄”有關。傳說洪水滔天之時,是布依族的先祖“布杰”上天懲戒了雷公,消除了水患,種上了水稻,最后累死在天邊。人們為了紀念他,選擇農歷三月初三在野外殺豬宰羊祭祀他,用代表吉祥的楓樹搭起帳篷和歌臺來歌頌他。布依族是南北盤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居住地大多是壩子,水源好,土地肥沃,據《貴州民間故事集成·安龍卷》記載,東漢末年,一外來部落意欲攻占龍廣四十八(布依)寨(包括田壩村),當時駐守廣西的漢將岑彭、馬武率兵與布依人民一同抗擊來敵,戰斗中不幸犧牲,時為農歷三月初三蛇場天。人們把這兩位英雄埋葬在田壩村納拿與者棉寨之間的土丘上,為他們立碑,修祠堂,并把農歷三月初三后第一個蛇場天定為紀念的日子。布依族人民已把二位英雄供為寨神,每年舉行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動,歷時三天,但祭祀活動已經不是大家關注的主要內容,而到田壩“趕毛杉樹”對歌才是遠近聞名的,即已演變成布依族傳統的音樂民俗節日了。
祭祀王囊仙、韋朝元等英雄有關
安龍縣洞灑、當丈一帶的“三月三”與祭祀王囊仙(又名仙姑)、韋朝元等布依族的民族英雄有關。每年的三月三,洞灑村仍然進行祭山和紀念仙姑的活動。陽春季節的洞灑千畝油菜花燦然的壩子里,仙姑田中王囊仙紀念碑越發挺拔,莊嚴肅穆。隨行村民說,上世紀80年代時期,從初五到初八,冊亨、望謨、興義、貞豐甚至安順、紫云等地上萬名各族群眾,會自發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紀念英烈,歌會三天里,舉行各種悼念活動。
與古時的“上巳節”有關
歷史也可以證明“三月三”與古時的“上巳節”有關,是漢族、布依族和其他民族的共同的節日,只是各民族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由于價值觀的變化,有的民族還保持這個民俗,有的已經放棄了。總之,“三月三”并未消失,它從漢族地區轉向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林林總總的名目存身于世。今日的布依族“三月三”傳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三月三”文化,在這里人們可以體驗布依族遠古的文化內涵。[1]
地理分布和差異
布依族 “三月三”是一個跨境的民俗圈,主要分布于貴州省南北盤江紅水河兩岸,即貴州、云南和廣西三省區二十多個縣市,面積大約有四萬多平方公里。其中,以貴州望謨縣的布依族“三月三”的表現最為濃重,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真實性可以達到“全城空巷,滿城盡插楓香葉”,其品牌的美譽度得到周邊各地的認可。
地區不同。節日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在貴州省貴陽市馬當地區的布依族,將每年的農歷三月三稱為“地委會”節。據布依族老人講,開春以后,地蠶危害莊稼,啃食包谷苗等農作物。于是,在三月初三,他們將炒好的包谷花帶到坡上去祭地蠶。他們在山坡上邊唱山歌邊吃包谷花,據說這樣可以“迷住”地委,堵住它們的嘴,使他們不能咬種子和禾苗。有的地區將這一天作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社神是一村或鄰近幾個村共建社們,臨時集資買豬、牛宰殺供祭.供家之日,外人禁止入村。這一天,望漠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飯,關嶺地區要做清明粑,貴州省西部地區布依族人民要掃墓。有的地區這天集會唱歌游玩,進行社交活動。[1]
文化特征
民族性特征: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布依族文化的特點,是由本民族人世代傳承的民俗事象。
布依族三月三對歌活動
社會性特征: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人在共同生活中所形成和約定的風俗習慣,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比如說制定村規民約的制度。
集體性特征:布依族“三月三”是集體創造的結果,在民俗中流傳,依靠集體的響應、豐富、發展而來的,并由集體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穩定性特征:布依族“三月三”為布依人所共同遵守,并且成為約束其行為的標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并在傳承和發展中,又形成一定的規模。
變異性特征:布依族“三月三”由于受社會的、政治的和生活的種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內容和形式上的變化,比如說經貿活動已經成為“三月三”的一項重要表現形式。
文化交融的特征:布依族“三月三”包含有孝道、感恩、和諧、歡樂、富貴、吉祥、團結、情愛等文化內涵。布依族群眾認為,不管你當多大的官,你讀多少的書,在 “三月三”你必須回家掃墓;布依族有這樣的民俗“三月三要起得早,六月六要坐得晚”,這天人們起得比那天都早,把花米飯做好后就燒香敬祖宗和自己家的恩人;“三月三”是“民族團結”節,各民族相互來往,不亦樂乎。[1]
重要價值
布依族“三月三”的民俗價值:
民俗價值:“三月三”反映了布依族最真實的生活文化狀態,通過傳承和發展布依族的“三月三”, 可真實還原布依族人民的文化狀態。
宗教價值:布依族的原始宗教摩文化是“三月三”的重要組成,反映了布依族從自然宗教向人文宗教過渡的演化情況,對研究人類宗教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歷史價值:布依族的“三月三”是布依族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有典型的農耕文化色彩。
文學價值:“三月三”是布依族最重要的對歌節之一,布依族的民間文學多是以歌的形式表述,不管是古歌還是山歌,甚至兒歌。
語言學價值:如果說布依族摩文學和古歌是語言的基礎,那么布依族的山歌就肩負著布依族語言在現代化進程的任務。因為布依族山歌通俗易懂,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豐富和發展布依族語言的詞匯量和語法。
社會學價值:布依族“三月三”體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民族與民族的和諧,對當前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積極作用。布依族認為樹是靈魂的象征,“三月三”植樹造林可以告慰祖先,同時綠化了家園。
精神文明建設價值:在少數民族民俗的活動中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我們不能忽視民俗活動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經濟價值:古老的“三月三”融合了現代文明的活動,如經濟活動,“三月三”不但成了文化品牌,也是經濟品牌。在保護好望謨“三月三”的基礎上,可以開發布依族民俗游和“三月三”的相關食品,特別是布依族五色花米飯。[1]
瀕危狀況
隨著鄉村經濟開發的深入,農民外出打工的增加,布依族的文化民俗活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瀕危狀況正在加劇,原因及其狀況如下:
為了生計忽略民俗活動。村民在遠方打工掙錢以維持生計,時間長了極易忽視了民俗文化節的存在,不過節或者輕描淡寫地過節情況越來越明顯。
對民俗文化了解的公眾越來越少,特別是缺乏公務員和教師這一層面的人物的理解和支持、參與。他們雖然不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主體,但是他們的行為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影響很大。
人們放縱自己在民俗活動中應盡的責任,主要表現在不參加民俗活動,不承擔本民族倫理所要求的責任。
民俗文化空間有從城鎮退向農村的趨勢,城鎮里過“洋”節日的人越來越多,不少年輕人認為民俗節“土”進不了大雅之堂。民俗活動有從規范到簡化的趨勢,人們貪圖方便失去了原來的文化元素。[1]
保護措施
已經采取的保護措施
布依族“三月三”,凝結著布依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布依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布依族凝聚、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布依族地區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資源。選擇 “三月三”來大力弘揚布依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對于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望謨縣舉辦“三月三·布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望謨縣上下對布依族文化的認識發生了轉變,對傳承與保護布依族“三月三”采取了如下措施:申報布依族“三月三”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望謨縣人大擬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議案報黔西南州人大。
建立“中國布依族文化研究中心”,這是一個由民間文化人、國內外學者組成的民間科技NGO,以研究布依族文化及其可持續發展問題為重心。
保護布依族民俗文化活動傳承和發展的文化空間。
開展布依族民俗文化的普查,摸清和搶救現有的民俗文化資源,注重民眾的智慧和力量來注釋布依族民俗。
科學制定整體性的文化保護規劃。要有效實施搶救和保護工作,科學制定保護規劃是關鍵。望謨縣已經完成了《貴州省南北盤江紅水河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規劃綱要。
搶救布依族民俗文化遺產。通過“九合一”的方式建立民俗文化檔案,即“記譜、布依文記錄、國際音標、布依漢語直譯、漢語間譯、英語、錄音、錄像、圖片”。
關注民俗的價值,并在民俗活動中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以文化為基礎,搞好新農村建設。建立“以資本為基礎和以人為主導的社區發展”的理念,搞好社區資本的建設,進一步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
2019年建立了“布依族文化傳承學校”,開展布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把“三月三”寫進教材,把相關活動帶進校園。
2019年,望謨縣僅僅投入35萬元,就辦成了一個讓外界贊揚的望謨“三月三”布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以群眾為基礎文化活動有利于傳承和發展布依族文化。
望謨縣人民政府將從財政中拿出人均三元的預算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的工作。一年總的金額是一百萬元,其中的一部分是做布依族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工作。
保護內容
保護內容分為保護人、保護作品,保護文化表現形式三方面:
保護“三月三”代表性文化傳承人,對重要的傳承人或派別的帶頭人給予一定的津貼,幫助他們建立穩定的傳承體系和傳承平臺。
保護三月三民俗文化的文本,不管是文字本還是口述資料,都為其建立有活性的檔案。
保護布依族三月三民俗活動的文化空間,如民俗制度、民俗場所和相關自然物品等。